(一)內家功夫的實質
中國的拳種較多,很多拳種都弱化為套路訓練為主,以表演作為目標。實戰也被說手、推手、等代替,也變成了一種演練的方式。套路在以前,是作為一種便於習練、記憶的模式推出的。真正有實戰經驗的習武者都知道:真正出功夫的,不是套路,而是單式。(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筋長力大,練筋很難、很苦、很累。大筋的韌性很大,要藉助人體關節的擰轉,將大筋撐起來,目的是通過數以千計的拉伸,使大筋原有的崩彈的特性展露出來。這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一旦大筋撐開了,利用大筋的崩彈之力,練拳不再枯燥無味,每一下都有點像在玩彈弓。
盤練之初,往往以拔胯,開胯為主,因為胯是人體中節的中節。胯跟脊柱稱之為龍虎之勁,這兩把勁力,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知道這一點、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麼一開始要將胯盤開。
其具體練法就好比用麵粉加水,揉麵條一般,開始麵粉加少量水以後比較硬,通過不斷的揉搓,慢慢將其盤軟,這其實也是相當於練拳時的一個進化或進步的過程。
這種自然過渡,是筋骨盤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的現象。一些初學者,在拔胯之初,會表現得非常硬,然後運動會慢慢變得有彈性,接著,出現了嘭嘭的聲音,開始變得很有力道,再往後,就會感覺動作非常輕靈,但卻能打出非常強悍的勁力,這就是一個演變或質變的過程。(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當我們完成了幾個單一關節的盤練以後,便進入了初步組裝的過程。這就像造汽車,從造一個個零件開始的,我們的每一個關節,就相當於汽車的一個零件,然後進入初步的組裝階段。這時候,我們會盤練一些具體的動作。比如搖閃把,雙把等,將胯勁,肩勁,脊柱勁,等等多種關節勁力加進來,通過一段時間的整合,形成整體勁力。
當單式動作可以打得爐火純青時,又將進入另外一番天地,抖彈之間,可以連續打出兩組以上的動作,七八個勁力攻擊點。
男人,從小都有一種武俠情節,都希望自己有一身驚世駭俗的功夫,可以獨闖江湖,揚名天下。長大後,這一切變成了一個夢。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廣大的武友朋友們,為了圓了心中的夢想,在不斷摸索著。
功夫是什麼,功夫是時間,是汗水,是正確的引導方法下的一種勤學苦練!看著在摸索中艱難前進的武友們,我覺得我有義務將功夫的真諦告知大家,讓大家在功夫求學的路上,少一些彎路!
功夫再神奇,也離不開自己的身體。人身體的結構,跟動物一樣,由筋骨,關節,內臟組成,所以想練成功夫,只要從這幾方面著手,就可以了!傳統功夫,一般分為內家和外家,所謂內家,就是以意馭氣,以氣使力,以力駐功。其實呢,外家功夫何償不是如此,把一塊大石頭搬離地面,這些就全有了,又何來內家外家之分呢!
決定功夫高低的主要因素,歸根到底,還是在於筋骨,關節,內臟這些實質性的東西。太極,形意,八卦是傳統拳的傑出代表,他們練功的第一步,都講撐筋拔骨,筋是什麼,不是指血管,韌帶,而是指肌肉兩頭連接的彈性組織,我們小時候玩的彈弓上面的牛筋,比如皮筋。骨是什麼呢,骨即是骨頭。(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撐筋拔骨”有人要問,骨頭還能拔嗎?拔了不就斷了嗎?其實,不用把骨頭斷開,所謂拔骨,即是將骨頭與骨頭的連接處,拔開一定的縫隙,利用大筋有彈性的物質,構成了一張無形的弓。拳論中提到的,“身備五張弓”,就是指兩臂,兩腿,加一個身弓,組成的五張弓。因為關節縫隙的拉伸,使得大筋得以撐開,產生彈勁。其中脊柱的一張弓,顯得猶為重要。
很多拳術大家都說,初生嬰兒,所使之力,即是整體勁。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初生嬰兒,在母體內,是蜷縮著的,出生後,慢慢長大,由爬行變成了直立行走,由於地球引力的關係,原本如弓般的脊柱,也為了適合地球的引力,變成了S形。也就失去了爬行嬰兒的脊柱大弓發力的那個環節。所以我們在日常訓練中,會收尾閭,頂命門,含胸拔胸,將身體拉成一張弓,以便於發出整體勁。
最後,再講一講內臟。大家肯定想,內臟是多麼脆弱的組織呀,怎麼可以發勁呢?其實,內臟是不能夠主動發勁的,但是,內臟與內臟之間,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也存在著肌理組織,起到固定內臟的作用,這些組織,練得足夠強大,是可以主動帶動內臟運動的。打比方,人的胸廓就像一個氣缸,內臟就像活塞,活塞在氣缸內部是上下運動的,可以輔助人體產生向上和向下的勁力,稱之為起落勁。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大體明白內家武功實質或根本所在了!希望對廣大武友有幫助,可以讓你們更快掌握練功目的、環節、更好的進步!
(二)內家拳修煉的層次
大家都知道內家拳修煉的層次,本質上就是鍛鍊筋骨的層次。就是所謂“筋”其實就是骨頭之間的連接部分的組合,包括韌帶、骨膜、關節之間的軟組織和各種液體或是能量輸送的管道的集合,但不包括肌肉。
“筋”有二種特性,第一種是韌性,有拉力,在兩根骨頭向外支撐時會產生張力;這種張力可以使我們的骨格在重力的作用下互相牽引、拉住、綁定,讓人體的筋和骨形成一個架子,這也就是我們把拳稱為架子的理由,練習心意拳、太極拳等所以也叫做“盤架子”。第二種是彈性,可以通過伸縮產生彈力,而這種彈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勁”,“勁”是中國武功中力量的特有表現方式。(括號內的字請忽略: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我們通過練習筋骨的強大來達到人體骨架的強大和“勁”的強大,從而達到練成上乘武功的目的。
那怎麼來練習筋骨?
首先要明白人體的陰陽,腹為陰,背為陽,大腿和手臂內側為陰,外側為陽,陰為凹,陽為凸。利用地球引力和身體自身的重量,讓陰面儘量內凹,讓陽面儘量外凸,放鬆肌內不用力,利用筋的韌性來拉住骨胳,由沒法拉到有辦法拉,再到拉得住,最後是既拉得住又彈得起,其過程漫長而有艱辛,其中又有很多彎路要走,這現就是太極等內家拳練者甚眾而成者不多的根本原因。
下面先簡單說一下過程,首先從胯開始,胯在練拳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拳中的開胯其實要開的是下面幾個地方:一是腰胝關節,二是胝骼關節,三是髖關節;然後向下引伸到膝關節和踝關節。這些練習都是增強下盤的架子的穩定性的。再者向上就達5節腰椎,椎間關節被練到的感覺會是象眼鏡蛇立起來的感覺,然後是達到胸椎,當然也會有立起來的感覺,但是胸椎會有肋骨、胸骨、肩胛骨等各種複雜關節的牽制,練習中要好好體會並且練習時間非常緩慢,到達胸椎以後就會通過腋下向兩邊延伸,一直會到肘關節、腕關節,直到指尖,胸椎向上就是練習7節頸椎了,等到頸椎練成就會有虛靈頂勁的感覺了。至此,如太極等內家拳的架子初步成形,換勁結束,下有開胯裹襠,中有收腹塌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上有虛靈頂勁,達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階段,內家武功方為入門。
練習過程中會有各種的酸脹難忍,筋會反覆被拉長,然後生長,骨頭也會生長,骨密度會增加,最後長成內家武功所需要的結構,年輕人的筋骨會生長得快一些,年長的會生長得慢一些,這也就是少年容易出功夫的原因,但是生長過程會無不例外地產生一種現象,那就是睡覺,所以真正的撐筋拔骨練到位以後就是需要大量的睡眠來補充。
(三)發力,
為了便於敘述,先以意拳(大成拳)的發力為例來說明內家拳的發力要領。
凌厲的發力是意拳(大成拳)習練者孜孜追求的境界。也是所有武術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技能。
意拳發力須具備三個條件:
自身須處於一種整體的彈性狀態。
在觸手可及的任何位置和方向上都有攻擊力。它是一種多維、多角度、多方向的“立體”爆炸力。
需有精神假借,假借宇宙萬物。假借要真切,才有效果。周邊的空氣、大地、樹木、樓宇皆是球,能為我所用,讓它產生彈力和振動。(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而達到一種整體的彈性狀態,需要具備三個要素:
1、內部連通,做到意到、氣到、力到。
身體的任何一部分,皆可參與發力。任何關節、肌肉、肌腱、毛髮皆可發力。
2、藉助體重倚靠、地球引力產生的摩擦和振動。
3、身體摺疊,脊柱的拉伸、爭擰、摩擦,關節的三角曲折、對稱伸拉,形成身體的整體彈簧力。
所謂的掛打、分打、牽打皆為手法,不是意拳精髓。意拳發力的精髓即是無任何處不可發力,即所謂“無點不彈簧”。
一般的拳法只有幾處能打人,即拳、肘、腿、膝。至明末清初以降,形意、八卦興起。始有“七拳”之說,即:拳打、肘打、肩打、胯打、腿打、膝打、步打。然仍失之於粗放。而意拳對此前的拳學是一個顛覆性的昇華。其所有不可打處皆為可打。所謂“出手不見手,渾身處處有”。
意拳的另一個特點,即是任何一點可打,亦可放。這是它獨特的訓練方法決定的,強調身手、力度、火候的把握。勁力可通過試力完成,既有個人試力,也有雙人試力,即推手、散手。
意拳的發力原理是圓圈運動或圓弧運動。其實更確切地說是螺旋運動,形成多向的螺旋型“一觸即發”。
意拳發力的狀態是在圓弧的運動中,突然出現一個脈衝,瞬間完成,時間越快越好。它是交叉、多角度、多方向的。這時對手會感到壓迫感、籠罩感,如同被電擊一般,甚至未接觸就出去了。
意拳是這樣,其他拳種何嘗不是如此呢?已無需贅述了。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閱讀更多 黃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