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雲一時的南斯拉夫,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雲石君

這個問題好!石頭君又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了。歷史上南斯拉夫這個國家曾經在歐洲留下了很深的印記,建立在一戰火藥桶的廢墟之上,卻在二戰中越打越強,在冷戰中左右逢源,最後又在冷戰後迅速崩潰,成為整個歐洲最後的血腥戰場,那麼南斯拉夫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南斯拉夫人的起源

南斯拉夫,顧名思義就是南方的斯拉夫人。斯拉夫和日耳曼以及拉丁並列為歐洲三大族系,也是歐洲歷史的塑造者之一。但在斯拉夫民族內部,則又可以概略地分成三個族系,即以俄白烏為代表的東斯拉夫人,以波捷斯為代表的西斯拉夫人,以及由巴爾幹各斯拉夫民族所構成的南斯拉夫人。

歷史上的南斯拉夫人分佈區域(綠色),圖中灰色區域為其它斯拉夫民族分佈區

南斯拉夫人早期也生活在斯拉夫民族的發源地南俄草原。在公元六世紀,原來生活在中國北方的柔然人在北魏和突厥的兩面夾擊下,國家滅亡。柔然人中的一部西遷歐洲,被稱為阿瓦爾人。而在西遷過程中,他們在南俄草原將一部分斯拉夫人作為奴隸帶到了巴爾幹半島地區。再後來這些斯拉夫人聯合東羅馬帝國推翻了阿瓦爾人的統治,自己成為了巴爾幹地區的主人,他們最終發展成了南斯拉夫諸民族

各民族的形成

趕走阿瓦爾人之後,在巴爾幹的南斯拉夫各部落有的曾短暫建立自己的王國,有的和從中亞遷居至此的保加爾人結盟,成為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又先後分別曾被匈牙利、奧地利和奧斯曼統治,最終因為各自不同的歷史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在此期間,各個南斯拉夫民族雖然都先後接受了基督教,

但因為地理位置的區別,他們所接受的基督教教派卻各不相同:曾被匈牙利和奧地利所統治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受的是天主教,而曾被保加利亞和奧斯曼所統治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則接受了東正教。

17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巴爾幹地區分屬奧地利和奧斯曼,這也促成了不同南斯拉夫民族的形成

南斯拉夫國家的建立與滅亡

公元1878年,原本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的塞爾維亞人在沙俄的幫助下獲得獨立。而在二戰之後,原來佔據了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的奧匈帝國戰敗崩潰,克斯兩族也獲得獨立。1918年,這三個民族和之前較早就獲得了獨立地位但卻比較小的黑山,以及其它原來被奧匈帝國佔領的南斯拉夫民族一起,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王國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納粹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王國滅亡。後來克羅地亞人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在南斯拉夫各地開展反德游擊戰,最終在1945年迫使德國撤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建立。1963年,南斯拉夫國名又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在冷戰期間,南斯拉夫雖然身為社會主義國家,但因為並非藉助蘇聯的力量建立,所以政治上沒有受到蘇聯控制,而是始終保持了自主,而且還成為世界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在整個冷戰期間,南斯拉夫和西方的關係要明顯好於蘇東集團,西方的文學電影都可自由進入南斯拉夫,每年還有超過600萬西方人去南斯拉夫度假。

可以說南斯拉夫是唯一一個經濟上始終依賴於西方陣營,政治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所接納了的社會主義國家。1984年,南斯拉夫薩拉熱窩還舉辦了冬季奧運會,成為第一個舉行冬奧會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沒有受到西方的抵制。

1991年分裂之前的南斯拉夫

但20世紀80年代初,鐵托去世之後,南斯拉夫國內因為不同歷史導致的民族分歧浮上水面,民族矛盾逐漸加深。蘇東劇變之後,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公開化。1991年,斯洛文尼亞率先宣佈獨立,克羅地亞、馬其頓和波黑隨後跟進,南斯拉夫內戰爆發。在此期間,沒有宣佈獨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在1992年將南斯拉夫國名更改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而在各個戰場,南斯拉夫內戰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年,其中在後期的波黑戰爭傷亡最為慘重,共有接近30萬人死亡。而發生在這期間的薩拉熱窩圍困事件據估計共造成1萬餘名薩拉熱窩市民死亡,震動歐洲。在歐盟和北約的干涉下,

最終南斯拉夫被迫同意斯克馬波四國獨立。

南斯拉夫分裂過程

後來1999年,北約又藉口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受到種族清洗,對南斯拉夫發動軍事打擊,最終迫使南斯拉夫給予科索沃自治。2003年,南斯拉夫議會通過決議,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存在了85年的南斯拉夫不復存在。

2006年,黑山獨立,南斯拉夫的最後遺產消亡。


桃花石雜談

在歷史長河中,曾有一些國家如同繁星,在某段時間格外璀璨,不過,最終卻走向了隕落的深淵。南斯拉夫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從其前身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的建立,到南聯盟最後只剩塞爾維亞和黑山,其歷史加起來還不到一百年。對於中國人來說,印象最深非在科索沃戰爭中,中國駐南大使館被美國轟炸最讓人熟悉不過。

有著“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半島,長期都是歐洲、俄羅斯、伊斯蘭三方勢力爭奪的地方,是各大勢力的逐鹿場,一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便是發生在這裡。而在三大勢力並沒有哪一方有絕對壓倒其它兩方勢力時,巴爾幹半島的命運便會是長期處於動盪中。再加上,這裡是三方勢力的邊緣地帶,受到這三方文明的輻射力度很悠閒。

從巴爾幹半島的內部地緣結構上來看,全境多山,地緣實力不佳,再加上這裡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很難形成強勢的地緣核心區,最終致使內部分裂,多民族,多文化,及複雜的人文結構。

正常來講,在外部有多方夾擊包圍,內部又是四分五裂的格局下,巴爾幹半島很難形成強勢的本土勢力。可是,南斯拉夫卻打破了這種慣性,在一段時間裡成為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區域性大國。

那麼,為什麼南斯拉夫能衝出重圍,實現崛起呢?雲石君將從以下幾方面就行分析。

19世紀,巴爾幹半島受奧斯曼帝國控制。當時, 威震近東的奧斯曼帝國,被歐洲基督教勢力趕超,已走向衰落,除了伊斯坦布爾一隅外,無力繼續維持巴爾幹半島其他部分的統治。

在這樣有利的大環境下,在巴爾幹半島中部佔相對優勢的塞爾維亞民族趁勢而起,推翻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在貝爾格萊德一帶,建立了塞爾維亞國。

這裡就有個問題,惦記巴爾幹半島的又不是隻有奧斯曼帝國一家,還有西方勢力和俄羅斯,他們就會眼睜睜的看著塞爾維亞國獨立?

這個階段的的奧匈帝國,內部有尖銳的民族矛盾,外部有崛起的普魯士的虎視眈眈,內外交困之下,對巴爾幹半島的干涉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俄羅斯受自身地緣環境的限制,早已趕不上在工業革命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取得飛躍發展的西方勢力。1853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嚴重阻礙了其在歐洲擴張的進程。

這三大地緣勢力,是有能力直接統馭巴爾幹,而他們都身陷危機,為塞爾維亞發展壯大提供了良機。

而英法兩國,為了維持近東的均勢制衡,同時遏制奧匈、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而且,選擇了支持塞爾維亞,有意維持巴爾幹半島的政治獨立性。

那麼,英法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雖然,巴爾幹半島與英法同屬於歐洲,但,英法在地緣關係上,遠沒有其他三大帝國的優勢,使得他們不能直接佔領巴爾幹半島。雖不能直接佔領,但英法完全可以憑藉全球最強的實力,通過地中海戰略通道,來施加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

在英法的強力支持下,塞爾維亞國家獨立得到有利支撐,而且還有餘力對付奧斯曼帝國相對弱小的區域。

一戰中,塞爾維亞加入協約國作戰,一戰後,塞爾維亞從戰爭中獲得巨大紅利,決定了國家的歷史性發展。

一戰後,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奧斯曼帝國也失去了所有邊緣板塊,淪為二流國家,對巴爾幹半島基本構不成強烈威脅。而協約國成員俄羅斯,內部矛盾突出,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俄,一方面還未從戰爭中恢復元氣,另一方面,因意識形態的關係,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一致圍堵,也無力干涉班爾幹半島。

在這樣有利的局勢下,充分保障了塞爾維亞的國家主權,還將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以及其他幾個地區,原屬於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土收入囊中。一夜間,塞爾維亞像泡了水之後的胖大海,不再幹癟,在這樣的利好之下,南斯拉夫王國,初具區域性大國的樣子。

雖然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看似強大了,不過,卻存在了許多危機。

巴爾幹半島地緣結構四分五裂,地緣實力也不足,同時受到伊斯蘭、東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的影響,最終導致了巴爾幹半島錯綜複雜的人文結構。

南斯拉夫王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波黑、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等不同的次級地緣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民族,又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諾文尼亞語、黑山語三種語言,還有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深度影響。最糟糕的是,無論是地緣板塊、民族還是宗教,這些不同的政治和人文組織,沒有一個擁有足以壓制其他勢力的絕對優勢。整合後的南斯拉夫王國無異於是個大雜燴,一個亂字了得。這樣高度撕裂的國家地緣和人文結構,決定了南斯拉夫潛在的深度的分裂風險。

那麼,怎樣才能將一盤散沙裝的南斯拉夫聚合到一起呢?

上策是用主體民族的政治和文明體系優勢,來融合、同化邊緣民族。

但所謂的南斯拉夫的主體族群——東正教系的塞爾維亞,無論是文明規模,還是發展水平的優勢非常有限,在四分五裂的地緣格局之下,塞爾維亞根本沒有融合、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而巴爾幹半島地處三大文明交匯的特質也決定了,每一個族群,都能從地緣、宗教等層面,尋求到強勢的外部支撐。如果強行搞族群同化,內亂也會一觸即發,國家也將馬上面臨崩潰和解體,甚至被打回到成為其他勢力逐鹿場的原狀。

於是,只能大力鼓吹“南斯拉夫”族系認同。

雖然,巴爾幹半島上的族群關係錯綜複雜,但是他們的族群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繫上,通過此來打造出一條獲得普遍認同的紐帶。再大肆宣傳此紐帶,來拉攏國民對斯拉夫人的認同之情,突破民族、宗教、語言、地緣的限制,最終將人心凝聚,達到增強國家認同感的目的 。

這才有一戰後,領土擴張後的塞爾維亞王國,迅速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不過,南斯拉夫族系並沒能成為一條成功的紐帶。雖然,設想很美,但是,現實畢竟是殘缺的。在經歷長達幾千年的歷史後,南斯拉夫族系認同,實在是件易碎品。在現實的民族、宗教、語言、地緣隔閡面前,南斯拉夫族系認同如同浮雲。

也就是說,南斯拉夫嚴重的分裂隱患依舊。

二戰爆發後,南斯拉夫在內憂外患之下,於1941年被德國納粹拆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地亞獨立國成立,而米蘭·內迪奇將軍成立了“救國政府”,統治塞爾維亞餘下的領土,並承認彼得二世為國王。抵抗組織在南斯拉夫共產黨及其領袖鐵托的領導下,利用巴爾幹半島多山的地貌,跟德軍及偽政府大打游擊戰,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壯大。

二戰末,隨著納粹德國的土崩瓦解,南斯拉夫王國得以重建。沒多久,被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南共武裝改為“南斯拉夫民主聯邦”,即後來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新的南斯拉夫聯邦,與之前的南斯拉夫王國版圖相同,也面臨著內部地緣四分五裂、人文結構十分複雜的困境。

而當時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以前的歐洲列強內戰,轉變為美蘇兩強對立,進入了冷戰模式。

這種格局對南斯拉夫形成了巨大威脅。一戰後,隨著巴爾幹半島周邊三大地緣勢力的衰落,使得南斯拉夫擁有了相對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二戰後,隨著大美蘇的崛起,巴爾幹半島又再次陷入到二霸爭奪的焦點區。

內憂外患之下,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要如何應對才能擺脫困境?南斯拉夫如何才能再度崛起?


雲石君

《南斯拉夫序曲,榮耀之國》

游擊隊的戰歌,還在巴爾幹半島迴盪。

進行曲的鼓點,還在貝爾格萊德上空環繞。

雄渾的聲音響起,起來我的人們,南斯拉夫需要你們所有人。


於是偉大的國家建立啦,南斯拉夫獨立。在一個國家裡面,他們在一起。

這裡有一個領導引領一個祖國

這裡有二種文字記錄一段歷史

這裡有三種語言述說現在和過往。

這裡有四種宗教融合信仰。

這裡有五個民族團結一心。

這裡有六個共和國參與其中。

這裡有七個鄰國環繞左右。

獨立的它,敢於對世界說不。

蘇聯說你要聽我的,南斯拉夫說,我們要自由。

美國說你要聽我的,南斯拉夫說,我們要自由。

印度說,要不我們一起吧,於是南斯拉夫成啦運動的領袖。

蘇聯冷眼旁觀

東歐一眾華小弟將其視作另類

美國冷眼旁觀

西歐一眾北小弟也將其視作另類。

鐵托說,誰也不能決定我們的方向。

於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為主流,南斯拉夫引領一股清風。

在北華夾縫中,繁衍,生存,發展,壯大。

當我們說居者有其屋時,鐵托說,我們已經做到啦。

當我們說老有所養時,鐵托說,我們已經做到啦。

當我們說每家都有車時,鐵托說,我們已經做到啦。

這股清流引流一個時代,它如旋風般環繞整個世界。

所有人都知道,在美麗的巴爾幹

有一個男人和他的國家,如寒梅傲雪,挺立如松。

轟隆隆,時間來到80年代,美麗的國家依然美麗,依然富足

賦予他生命的人卻在老去,當他最後一次看到自己創立的國家後。

慢慢哀傷的閉上雙眼。

一個時代結束啦,亦或是新的時代開啟啦

當時的人們誰也不知道,如山的背影離開

留下一個如鐵板一塊,卻暗藏隱患的國家。

有一天,隔壁傳來聲響,當年的老大哥,突然說。

對不起哥們,對不起全世界,我要和你們說再見啦。

長久壓力下,美麗的國家突然松啦一口氣

可惜他們不會明白,這口氣不是提氣,而是洩氣。

魔咒開始到來,思維開始傳播,民眾心中泛起段段波紋!

曾經當有人問,你是那人時,所有的回答都是,我是南斯拉夫人。

現在,當波紋產生後,你在問!

他們會說,我是塞爾維亞人,我是馬其頓人,我是克羅地亞人。

這是什麼,永別了,曾經的南斯拉夫

雞湯的關懷從裡到外,人性的光輝從明到暗。

當一個團隊說,我比你優秀,你不如我,就是團隊解散的時刻。

我們因為一個人而成為一家人

又因為一個人而成為一個強大國家。

可是那個人已經不在啦。

雞湯開始在所有人心中發芽。

隔閡的產生,往往意味著悲劇的序曲

迴盪在巴爾幹半島上空的戰歌,挽救不了偉大的國家

環繞在貝爾格萊德上空的鼓點挽救不了,偉大的國家。

戰火,鬥爭,一切的一切如約而至,一個又一個協議被簽訂,一個又一個國家出現。

別拉,我的國,你曾在我心中!

南斯拉夫,一個美麗的國家,一個另類的國家,一個鐵托的國家,一個被肢解的國家,最重要的是他如果還在。中國男足世界排名可以提前六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