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增城建設沿革

廣州·增城建設沿革

大廣場

建制沿革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設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

前漢,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後漢始設增城縣。

廣州·增城建設沿革

煙花

增城區據明清兩代《增城縣誌》載:"後漢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縣。"自乾隆時起,多部縣誌按語均說:"《後漢書·郡國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屬國比領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並不言建安立縣之事。《宋書·州郡志》亦只言:'增城縣,前漢無,後漢有'。與《文獻通考》同。舊志俱言縣始於建安六年,不知何據?俟再考。"但經歷240多年,並無人去考證。

根據《後漢書·郡國志》戶口斷限於永和五年(140),當時南海郡轄七縣,已有增城縣在內。增城建縣最遲為後漢永和五年。

晉及南朝宋、齊時,增城屬廣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綏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區置綏寧縣,梁代又復併入增城縣。

梁、陳兩代移東官郡治於增城。

隋開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屬廣州。其後經歷唐、南漢、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廣州名稱多次改變,增城始終都是廣州的屬縣。

民國元年(1912)裁府,增城屬粵海道,後直屬廣東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增城屬東江專區,1954年劃入粵中區,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與龍門縣合併,仍稱增城縣,先後屬廣州市、佛山專區。1961年又與龍門分開,屬惠陽專區(後改稱惠陽地區)。1975年劃歸廣州市管轄。

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由廣州市代管。[1]

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增城區的行政區域,增城區人民政府駐荔城街道惠民路1號。[2]

2015年5月29日下午,增城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3]

行政區劃

從明代《永樂大典·廣州府增城縣之圖》得知,明初增城縣(包括今龍門縣)除縣城外,境內劃分為6個巡檢司及12個裡。其後裡改為都,都下設圖。清代依明代舊制。民國期間初期依舊,後改都為區,區下設鄉。

建國初分為7個區,1957年撤區改設2個鎮和16個鄉。1958年改稱鎮鄉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區公所。

1987年又改為鎮,至1993年,共有15個鎮,分別是荔城鎮、新塘鎮、永和鎮、仙村鎮、沙埔鎮、寧西鎮、石灘鎮、三江鎮、派潭鎮、正果鎮、小樓鎮、福和鎮、朱村鎮、中新鎮及鎮龍鎮。

2004年2月,調整行政區劃,全區劃為3個街、6個鎮(即將荔城鎮劃分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鎮改為朱村街,永和、沙埔、寧西、仙村鎮併入新塘鎮,福和、鎮龍兩鎮劃入中新鎮,三江、沙莊兩鎮街併入石灘鎮)。

2005年4月,將中新鎮內原鎮龍鎮全境及新塘鎮內原永和鎮境內的賢江、禾豐、新莊、永崗4個行政村劃入廣州市蘿崗區(今黃埔區)。[4]

2012年6月,原併入新塘鎮的永和、寧西分離出來成立了永寧街道,仙村也分離出來重新成立仙村鎮。

2013年,增城區調整行政區劃,下轄4個街道和7個鎮。

發文不易~敬請關注 ·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