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魯智深大戰鄧元覺,關鍵時候武松為何要出手相助?

mic神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作為二龍山的兩大悍匪,魯智深和武松的身上有著太多的相似點,二人均是非嚴格意義上的“出家人”,梁山上反對招安的代表者,在性格方面也都是性情直爽,愛路見不平,不畏強暴。歸順梁山後兩人作為步軍的兩個統領也是屢立戰功,不知不覺到了方臘篇章,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們先回歸原文看一下魯智深與鄧元覺打鬥的場面。

時值魯智深在城下叫罵,城上的鄧元覺覺得魯智深的髮型與自己極其相似,便出城應戰:

這魯智深和寶光國師,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且說城下宋軍中,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 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寶光見他兩個並一個,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

由文可知鄧元覺能和魯智深打五十多回合,那麼繼續打下去誰會贏呢?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場外的習武之人看見場上的打鬥者應該能看出誰會佔上風,至少武松覺得魯大師久戰會吃虧,又或者是為了速拿南賊,也不管什麼公平不公平了,掄刀上吧。當然鄧元覺也知道以少打多太難,也很識趣的退回了城。

或許這個答到這裡這個解釋也就圓滿了,但是在車邏輯看來,武松此段的協戰是為武松斷臂做伏筆。

武松步戰幾近無敵,發起狂來基本上任何人不能近他身,那麼接下來的這一段就是魯智深來協戰武松了。徵方臘後期,方臘宣來靈應天師包道乙來助陣,包道乙可機會us南軍第一法系輸出,並且早就看武松不爽了,正好這次被他找到了機會。在武松與他徒兒鄭彪撕扯時,包道乙偷偷祭他的名為混元劍的大寶劍,那鄭彪哪是武松的對手,眼瞅著就要被武二郎拿下,忽然聽到“biu”的一聲,大寶劍向武松飛來,然後一聲“咔嚓”,大寶劍正中武松左臂,武松“啊”的一生昏死了過去,用自己僅有的意識死死的抓住了混元劍。

那包天師在馬上,見武松使兩口戒刀,步行直取鄭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劍來,從空飛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暈倒了。卻得魯智深一條禪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時,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將斷,卻奪得他那口混元劍。

這時就又出現了前文的那一幕,只是魯智深這次的“救駕”晚了一步。緊接著更少兒不宜的血腥場面出現了,由於武松的胳膊沒有完全被看下路,處於“肉筋相連”狀態,武二郎就一怒之下忍著劇痛自己把胳膊砍!了!下!來!魯智深趕到打退了鄭彪,好歹救了武松的姓名。

武松醒來,看見左臂已折,伶仃將斷,一發自把戒刀割斷了。

次日再戰,鄭彪被關勝擊殺,包道乙法力被混世魔王樊瑞所破,然後凌振把他的意大利炮拉出來放炮正中包道乙,粉身碎骨,宋江乘勝攻取睦州城。

好吧,高手之間的較量真的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武松對應天傷星,因此施耐庵設計了其斷臂的情節,而天孤星的魯智深註定“孤自身落”,作為非嚴格意義上的第一男主角,最終獨自圓寂也是他最好的歸宿了。


文/車邏輯的邏輯

孤星飛血何處淌,六合皈依獨自傷


車邏輯的邏輯

打個比方

敵我雙方上單倆肉在互懟

只是互相消耗狀態

不存在誰可以單殺誰

這時候我方下路把對方下路壓到塔下了

對方中路去抓我方下路了

同時我方打野來上路抓人

對方上單看見打野來了

頭也不回直奔塔下

對方打野來支援

被我方打野拿下一血

武松為什麼要幫魯智深?

並不是因為魯智深打不過鄧元覺

原著中說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和尚不過

恐有疏失,心內焦躁

但是武松上來之後,鄧元覺什麼反應

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

說明鄧元覺和魯智深至多就是平手

這時候不論上去助戰的是誰

鄧元覺必敗

所以鄧元覺在武松來助戰之後

立刻脫離戰鬥

武松追至吊橋

方天定手下貝應夔接住武松廝殺

隨即被武松秒了

到這裡武松的意圖就很明顯了

武松並不是擔心魯智深有危險

只是為了儘快解決敵方大將

趁亂攻入城中

試想如果鄧元覺在武松上來之後不是直接退走

而是選擇1V2

私以為是很有可能被魯智深與武松合力斬於陣前

之後宋軍很大概率會掩殺過來

說不定就這樣一個衝鋒就拿下了杭州城呢


李哥閒談

武松是步戰超一流高手!關鍵時候,武松出手相助魯智深,因為他能感覺到魯大師不敵或無法戰勝鄧元覺!魯大師的水磨禪杖重達六十八斤,五十回合下來,這種沉重兵器,不斷揮舞如飛,體能,耐力都會消耗達到極限!再說,魯大師在這方面是有劣勢的!當初餓著肚子戰生鐵佛等二人,也是隻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還好有史進幫忙。很多人經常探討魯大師和武松在步戰中誰更強一些!我覺得是武松!武松真正狠的就是在絕境中能開掛式的發揮,但魯大師不能!武松在這方面眼光是很犀利的!



毒狼198886379

魯智深像樣的戰鬥也就這一場,之前都是一邊倒的打鬥,雖熱鬧但是談不上精彩,寶光法師鄧元覺是方臘麾下一員猛將,善用一條50斤的禪杖。


魯智深一看對方也是出家人而且和自己一樣是用的禪杖,自己的禪杖62斤,魯智深做為主角之一我們熟悉,他力大無窮,曾經集市上徒手拉住驚了的馬車,倒拔垂楊柳等等。

此站,兩人大戰50回合,可是魯智深有個毛病,飢餓狀態下戰鬥力大打折扣,雖然爆發力足可是耐力不是很好,況且能和魯智深大戰50回合的鄧元覺肯定也是把子好手,兩個人武器差12斤,從物理學角度考慮,兩個人50回合期間所用功(功率)不一樣,魯智深肯定更耗費體力,再打下去魯智深會敗。

這畢竟不是江湖武藝切磋點到為止,而是大戰前的主將廝殺,直接關乎生死且決定兩軍士氣,最重要的是步將和馬將不一樣,規矩少,武松怕哥哥吃虧,及時出手……


楊燚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再說武松何許人也,怎能看不出他們誰佔上風?如果是魯智深已經佔了上風,以武松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去二戰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武松已經看出魯智深久戰必輸無疑,但是武松又不想魯智深出醜,所以就算讓被人說以二敵一也是沒辦法的了。個人見解 不喜勿噴🙏🙏🙏


國人必強

這還用說嗎?肯定怕魯大師有失。武松何等人?論機警、隨機應變、還是臨場當斷能力誰及武松?作為參觀者,掠陣的武松肯定看出魯大師一時戰鄧元覺不下,已現疲態,恐再戰會有失,也不管什麼二戰一不光彩了,也可見兄弟感情不一般。三英武呂布也是這個理,關肯定看出張打不過呂才上的,否則會上嗎?


中國風

水滸中規律一員主將,必有二員副將,此指馬軍作戰,而步軍作戰沒有此規律,但兩陣營對戰,首先還是一對一,然後有時一方不敵另一方,或者我方出戰之戰將是我兄弟和其它必助原因,如三國三英戰呂布,當時,呂布並未佔上風關羽相助,關張敵呂布有餘,劉備何去助戰,一樣道理,大家都知道,武松何許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