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在物資奇缺的抗戰年代是否合理?

a398181531

李雲龍獨立團殲滅“山崎大隊”的戰史原型關家堖戰鬥發生在1940年,這個時候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已經在太行山區建立了七個兵工廠,其中四個步槍製造所和三個彈藥廠,所有工作從1938年即已開展,別的武器未必滿足需求,手榴彈還是基本能夠足量供給八路軍主力部隊的。



另外,李雲龍因為蒼雲嶺戰鬥抗命突圍,下放到軍區被服廠擔任廠長,也許大家忘記一個細節,當他接到調任獨立團團長的命令時,從軍區後勤部長張萬和手裡,又額外勒索了20箱“邊區造”手榴彈,這樣的戰術儲備正是關鍵時刻動用的。

張萬和是李雲龍的大別山老鄉,關係較鐵,之前主動多撥發了10箱手榴彈給獨立團,李雲龍仍然不滿意,罵罵咧咧擠兌張部長:“我早聽說後勤部長張萬和不是咱大別山人,是從山西逃荒過去的,以前不信,現在我信啦,真他娘地摳!你要不給,今天老子就不走了,你還得管飯!”



面對這個無賴的老鄉,張萬和是一臉的無奈,罵李雲龍是個黑心商人,但是最後,這200箱手榴彈李雲龍還是討了去。

所以算下來,獨立團作為“李家坡”戰鬥的壓軸主攻部隊,每個戰士補足四枚手榴彈是沒有問題的(注意看八路軍戰士的手榴彈袋),那麼,當李雲龍集中全團1000多號人的備彈全部交給張大彪的一營時,3600顆手榴彈是禁得住推敲的。


度度狼gg

我想看過亮劍的人對這3600顆手榴彈都會記憶猶新,當時山崎大隊據險死守在一個山頭,並且構築了環形的坑道工事。在八路軍部隊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李雲龍所部臨危受命,兵出奇招,先通過土工作業的方式推進到了手榴彈有效投擲距離之內,然後集合了3600顆邊區造手榴彈將日軍炸了個人仰馬翻,最後一舉將山崎大隊團滅!可謂是大快人心!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情節有抗日神劇的嫌疑,認為在當時的抗日時期,

八路軍物資奇缺,人手一隻步槍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在一個獨立團集合如此多的手榴彈進行狂轟濫炸。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大家對當時敵後根據地的軍工生產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就應該會打消這樣的疑問,因為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實現的可能性的。

木柄手榴彈構造簡單,生產加工難度低,小作坊即可生產

抗戰時八路軍使用的木柄手榴彈是根據德國24式手榴彈仿造而來,通過縮短長度和減少彈體重量來適應中國人的體型,這種手榴彈構造簡單,殺傷力也不錯,很適合沒有重武器的中國軍隊使用,因此在抗戰中被中國軍隊廣泛推廣。

正因為這種手榴彈的構造簡單,只需要採取土法鍊鐵和製造黑火藥就可以完全滿足製造要求,因此生產起來比槍支火炮也簡單的多(槍支火炮對鋼材強度要求高,敵後兵工廠一般使用的都是淪陷區的鐵軌鋼,所以產量有限),在邊區很多的手工作坊也能生產,曾在抗戰時擔任八路軍手榴彈技師的石成玉回憶說,他曾經和妻子、弟弟三個人建立了一個土作坊就能做到日產邊區造手榴彈40多枚。當然這種手榴彈比原版肯定是要山寨很多,李雲龍也說很多時候爆炸只有兩半,這也是當時的簡陋的生產工藝所限制,但是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在當時武器急缺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武器。

邊區造手榴彈在敵後兵工廠產量巨大

大家都知道有名的黃崖洞兵工廠,但是很可惜這個兵工廠主要以生產槍支火炮為主,手榴彈並不是主要產品。根據《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記載,在敵後兵工廠當中,手榴彈產量最大的當屬山東根據地的兵工廠和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以及晉中大官亭修械所。其中的山東魯南根據地兵工廠在1943年手榴彈

月產量已經可以達到7,000餘枚, 爆炸率達90%以上,但是這個兵工廠與李雲龍駐地山西河北一帶太遠,所以不能計算在內。

(邊區造手榴彈)

那我們看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和晉中大官亭修械所,根據史料記載:晉察冀根據地兵工廠兵工廠1940年平均月生產武器數量為捷克式馬步槍400枝,手榴彈10萬枚,迫擊炮彈2,000枚。大官亭修械所主要以修理軍械為主,但是也兼造槍支彈藥,每月可以生產新槍50枝、

手榴彈3至5萬顆、迫擊炮彈1500發及刺刀、 大刀各900把。

(八路軍小戰士攜帶9枚邊區造木柄手榴彈)

手工作坊加上兵工廠的產量要一次性供應3600枚並不是難事

從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晉察冀和晉中兩個根據地的兵工廠在每個月手榴彈產量加起來就能達到13萬枚,這兩個兵工廠離獨立團的晉中駐地都非常的近,因此供給3600枚手榴彈並不是太大的難事,在加上當時散佈在各個根據地的無數武器生產小作坊,在抗戰中上演這樣的手榴彈轟炸情節也並不都是虛構!我們從一個小小的手榴彈之中也能看出當時的革命先烈在如此簡陋的裝備下是付出了多大的犧牲才換取了抗戰的勝利,這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銘記!


軍史吐槽君

應該是合理的,首先我們從實際的戰史來看:

即1940年8月由八路軍發起的“百團大戰”,此役八路軍共投入了105個團,共消耗子彈70萬發、手榴彈12.6萬發。平均八路軍每個團消耗了約1200梅手榴彈,而大部分的戰鬥屬於交通破襲戰,其激烈程度遠不如《亮劍》中獨立團對堅固設防的日軍主力的攻堅戰。

由於八路軍的遊擊作戰,根據地經常遭到日軍的進攻和破壞,部隊的駐地經常轉換,而且並不能保證時刻與後方保持聯繫,所以不可能像正規部隊那樣固定的提供武器彈藥補給,所以一般八路軍的各團都會儲備一定的物資彈藥,以保持一定時間內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抗包圍能力。而獨立團的此次攻堅戰很明顯是把自己全部的家當都拿出來了,平均到作戰部隊人均不到4個,其實也不算多的。一般作戰每名士兵都配備1到2枚的手榴彈,特殊的攻堅戰給士兵多配發1至2枚手榴彈也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吧。

我覺得還是合理的,一個八路軍的主力團怎麼也能湊齊這三千多枚手榴彈的。


小小狼王

對於當年影視劇中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的情節,僅僅從手榴彈本身來看3600枚顯然是很容易湊齊的,因為手榴彈本身就不是什麼高技術裝備,土法上馬的解放區就有各式各樣的“邊區造”和“游擊區造”,並且當時我解放區的專業兵工廠生產手榴彈的能力還是很強的。曾經連續多個月每月手榴彈產量超過20萬枚,並且手榴彈的質量也相當不錯,一改早期一炸就分成兩瓣的情況。而游擊區一些小型的僅有3-4個人的作坊式手榴彈加工點一天竟能生產40枚手榴彈,可見生產速度還是相當快的。

當時日軍大隊可謂裝備精良,擁有火炮、擲彈筒之類的中遠射程火力武器,對於野外戰壕防禦的軍隊來說,都不會使用一條防禦戰壕,往往是多個不同結構的戰壕相互策應,輔之以火炮、輕重機槍、擲彈筒等中遠程火力配備。影片中的戰例原型是關家堖戰鬥,一萬多八路(正規軍)圍了500多鬼子,就是沒能打下來。


霹靂火軍事

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在物資匱乏的抗戰年代是否合理?



看過《亮劍》的朋友都知道,李雲龍有這樣一個經典戰例:李家坡之戰,用土工突進的辦法接近山崎大隊防禦陣地,將全團手榴彈集中到一營,人手十顆,雨點般的手榴彈把山崎大隊炸懵了,最終將其全殲。那麼問題來了,在物資匱乏的抗戰年代,對於彈藥奇缺的八路軍來說,用3600顆手榴彈消滅區區幾百人,是否合理?

“七·七”事變以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當時八路軍彈藥的來源,繳獲佔70%,根據地自產佔10%,國民黨部隊送20%。因此,才有“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說法。而殲滅日軍不容易,但是相對殲滅偽軍比較容易,所以繳獲主要還是偽軍的。抗戰初期國民政府配發了部分彈藥,但數量很少,而且八路軍的槍械口徑很雜亂,繳獲的日式步槍數量也很有限。因此,八路軍的武器彈藥來源,開始第一是收集國民黨潰兵遺留的武器彈藥。第二是收集民間私藏的武器彈藥。然後有了本錢,有了根據地,再自己製造一部分武器,主要是子彈和手榴彈、地雷等等。例如,柳溝兵工廠全稱為“十八集團軍軍工部柳溝兵工廠”,對外稱“柳溝鐵廠”,代號“焦作”。它是戰爭年代人民軍隊手榴彈、地雷、炮彈和迫擊炮、麻尾彈等武器裝備的重要補給基地,是華北敵後軍事工業的一面旗幟。

當時,手榴彈在八路軍內部已經不算是緊俏貨了。手榴彈其實就是個大炮仗,對手工藝的依賴性很強,只要拉弦能聽個響,管它炸幾片,運氣好能放倒一兩個就行。抗戰時期用翻砂法制作手榴彈,一個砂箱可制四枚,一個人就能供應一個連的量。因為相比較子彈來說手榴彈更容易生產。1941年11月,八路軍軍工部在根據地給太行各縣武委會主任、民兵隊長講述地雷製造和爆破知識,開展“人人會造雷,家家有地雷”的爆破運動,柳溝鐵廠製造雷管供應群眾。在反“掃蕩”中,廠裡的技師還幫助民兵創制了榆木槍和各種地雷,山溝溝裡的“鐵西瓜”讓敵人聞風喪膽。當時,兵工廠技師石成玉原來是一個小爐匠,經過不斷摸索,他在柳溝兵工廠研究出了一種適應山地作戰的手榴彈——麻尾彈,這種手榴彈由白生鐵鑄成,沒有手柄,彈尾部繫有麻皮,從山岡上往山溝裡投擲時,彈尾的麻皮飄在上面,彈頭始終向下,落地時一觸即炸,避免了空中爆炸的弱點。在多次山地戰鬥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由此推斷,《亮劍》中李雲龍獨立團3600顆手榴彈炸鬼子,在物資匱乏的抗戰年代還是合理的。


懷疑探索者

《亮劍》電視劇中有一個李雲龍接手獨立團後殲滅山崎的劇情,在小說和電視劇當中這一段劇情其實是有些出入的。筆者拜讀過《亮劍》的原著小說,感覺小說中的劇情更加真實,甚至將輕重機槍的使用都寫進去了,而在電視劇中並沒有細節表現這些方面,不過電視劇中對李雲龍使用手榴彈雨進行攻擊的描寫其實是相當考究且真實的。

中國軍隊的裝備不論派系和年代都一直火力不足,抗戰時期就更是這樣。哪怕是國民黨嫡系部隊中央軍德械師一樣在火力上不能和日本人抗衡,宋子文麾下的美械師都不能說火力超過了日本師團。而八路軍,新四軍,第十八路集團軍各部裝備之磕磣,火力之羸弱只能說是現代化部隊用著遊擊武裝的裝備。

而手榴彈這種技術門檻相對低的武器,就成了當時我們領導下部隊能夠相對容易獲得的裝備,當時我們領導的下的兵工廠也就能造點工兵鏟和手榴彈。復裝彈這種技術要求比較高的物資還要等幾年,刺刀則是要到建國之後才造出來堪用的。


當時我們部隊在規模相對較大的作戰中都是儘量摸到敵人身邊,然後用手榴彈或者為數不多的榴彈或者炸藥包之類的進行一波強度很高的攻擊,然後迅速完成設定目的,在當時一個士兵能不能獲得一次戰鬥5發子彈的配給都是問題。相比日本軍隊甲乙級師團的士兵經常是標配一百多發子彈還進行了很多射擊訓練的水平,中國軍隊的槍法只能說懂得理論操作。所以說我們軍隊最厲害的就是紀律性,能夠令行禁止,能落鳥不驚。

在能獲得手榴彈的情況下先囤積手榴彈然後在一次作戰中儘量先隱藏自己,接近或者伏擊敵人,這個是不得已的手段和方式。至於3600這個數字,在一場團級參加的戰鬥中用兩三千手榴彈很正常。不過這是一開始,加上之後作戰使用的數字應該更大。不過在當時稍微囤積點手雷然後團戰去兵工廠搶劫一批手雷也不是什麼大事。


軍情解析

感覺小日本很傻,既然這邊手榴彈能扔到那邊為什麼那邊不先扔過來。


懷念我曾經的卷秀髮

其實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抗戰中像八路軍這樣的部隊雖然武器彈藥十分缺乏,但是像手榴彈等這樣的爆炸類武器,實際上是很多的,補給十分充足,有時要比子彈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子彈是當時八路軍等中國軍隊最為缺乏的,因為這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還需要車床等等設備支持,但是這些都是中國比較缺乏的。所以八路軍當時經常撿起彈殼,然後再次做成子彈,雖然精度和威力不如新品,但是好歹有子彈用了。

而手榴彈,主要是爆炸殺傷,主要需要火藥等。火藥的製造方式很多,而且爆炸類武器的製造難度也比較低,因此片中如此之多的手榴彈在現實中是可行的。而像地雷,製造起來也很方便,經典電影《地雷戰》就很好的反映了這一幕,當時根據地雖然槍械彈藥製造不好,但是爆炸類武器還是很好製造的。

此外,像新四軍,當時也是這樣的做法,大量編有擲彈筒等爆炸類武器,炮兵編制要比步兵多,就是因為輕武器難以生產,但是爆炸類武器很容易出補充製造,因此反而用這種反常的做法取得了不小的戰績。


一號機密

“我李雲龍是誰,吃虧的買賣咱不幹!沒有金剛鑽,你當我敢面對面和坂田對著幹?做夢吧你!”

3600顆手榴彈,小意思啦,你沒看到各位首長看到我樂得跟屁一樣,說明啥,說明咱李雲龍有能耐。

別的不說,就說打山崎大隊,最後旅長還是得讓咱上?

當初狗日麼山本偷襲總部我佈防總部警衛就知道咱李雲龍獨立團不是一般的主力了。
咱是屬於御林軍,哎,主力中的主力!哪裡是因為我裝備厲害,而是因為在首長們眼裡,咱李雲龍部隊是屬於敵人見光死的類型。


山崎想中間開花,步入我軍腹地太行山兵工廠?做夢當時我軍在太行山有多個兵工廠,連續幾個月就達到了月產幾十萬顆手榴彈的成績。再加上咱李雲龍能力本來就應該比別人多一點手榴彈。更不用說首長還惦念著咱。要不然,指望張部長支援?做夢吧!我李雲龍能拿到那麼多手榴彈是張部長自己掂量過的,一是我李雲龍的能力與角色在那,二是總部特批默許。
現實是殘酷的,不然真以為憑著關係和和我李雲龍厚臉皮能拿到那麼多?醒醒吧。



後旅長看前線部隊攻打山崎失利,立下軍令狀讓我李雲龍上就可以看出我獨立團在諸位首長眼裡的角色了(看家本領,殺手鐧,王牌)。


憑著山崎的囂張與總部的決心,我李雲龍在此戰扮演的角色,所屬部隊的特質,兵工廠的產能與此戰的重要性。別說3600顆手榴彈給我,就是36000顆給我都不過分,且不說我李雲龍有那個資格可以拿到那麼多,就是當時那一戰的重要性,就是一個兵工廠的裝備都給我都應該。
哎,總部暫時小家子氣省了那點手榴彈,你再看後面日軍的支援,搞不好真的被山崎拖到中心開花了呢。


不書三少

這次戰役是彭德懷領導下的,著名的關家堖戰役!八路軍兩萬精銳在關家堖圍殲日本500人的一個大隊,雙方不論裝備還是人員配比,都是太過懸殊的。可是結果是可悲的:八路軍傷亡兩千多人慘敗,日本傷亡兩百多人勝利(日本軍史記載:傷亡一百多人)。這次戰役讓彭德懷終生難忘,是一輩子都會記著的奇恥大辱。但“李雲龍”居然打贏了,還有那麼多電視劇觀眾跟著起鬨、叫好!一個不尊重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正視歷史,才能知恥後勇,才能民族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