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高宗和秦檜都支持岳飛北伐,那麼岳飛能直搗黃龍嗎?

一德格天1

回答這個問題前,認真查閱了靖康之恥到南宋抗金這一時期的相關歷史資料,為北宋歷史感到氣憤,可惜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居然生出了象宋徽宗父子和宋高宗趙構等等這樣的後代。

整個宋遼金蒙對峙歷史,就是宋國內投降派與主戰派抗爭的歷史,每當主戰派佔上風,宋朝國家就出現了希望,投降派佔上風,宋朝就瀕臨危險。

現在回到正題,如果宋高宗和秦檜之流能全力支持岳飛北伐,那麼岳飛不但能直搗黃龍府,而且對宋後中國歷史走向將產生極大影響。主要基於以下幾個觀點:

宋朝雖然軍力軟弱,但民心可用。

北宋末年雖然朝廷腐敗,然而民心卻十分高漲。靖康之變前一年,即1126年,已退位的太上皇宋徽宗、蔡京、童貫、高俅等人聽說金兵已經渡過黃河,連夜向南逃竄。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讓朝野震驚,太學生陳東等上書,指責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為六賊,請求宋欽宗把他們處死,宋欽宗被迫無奈,最終處死和流放了這些奸臣,宋朝人心振奮,群情激昂。

靖康之恥後,金軍一路南下追擊以趙構為首的南宋朝廷,激起了黃淮流域的百姓憤起反抗,主要有趙邦傑和馬擴為首的五馬山寨義軍原河北宣撫司的都統制王彥為首的八字軍,以張榮為首的梁山泊水軍,這些民間武裝成為北方抗金的主力,響應者達數十萬。並且這些義軍積極支持朝中主戰派宗澤,接受宗澤的領導。

金軍雖來勢洶洶,卻已屬強弩之末。

金軍在靖康之變後,繼續一路南下,公元1129年,金軍第三次南下追擊宋高宗,在長江下游遭到江南各地軍民打擊,

金軍主帥完顏兀朮被迫北撤,退到鎮江時,南宋大將韓世忠截斷後路,把金軍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多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長達四十八天。

南宋前期,宋金之間先後發生了和尚原之戰(1127年)、富平之戰(1130年)、仙人關之戰(1134年)、川陝之戰(1130年—1134年)、順昌之戰(1141年),除富平之戰外,宋軍大部分戰役都擊敗了金軍,鞏固了邊境防線,使南宋從早期節節敗退進入到與金國相持階段。

金軍雖然有一統中原的企圖,但並沒有這個實力,而且無法有效管理佔領區,所以金軍佔領長江以北後,不得不扶持傀儡政權維持統治。

宋朝國力和戰爭潛力遠甚於金朝。

南宋雖然偏安一隅,然而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卻不弱,有關研究表明,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

當時世界的60%,最大的城市臨安府和成都府人口已超過百萬 。在海外貿易方面,南宋全國有對外貿易港口近20個,一大批港口城鎮興旺發達,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貿易關係,貿易範圍從南洋、西洋直至波斯灣、地中海和東非海岸,外向型經濟十分活躍。南宋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商稅和專賣收益成為國家稅收的大頭,超過農業稅的收入,並且改變了宋代以前農業稅賦佔主要稅種的局面。

南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增長,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南宋境內約有1086萬戶、5650萬人,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約有1240萬戶、6450萬人。據史學家考證,南宋人口高峰期可能達到8000萬到1億人以上。

與南宋相比,金朝此時還處在半奴隸半封建社會階段,遊牧和農耕並存,雖然金朝經濟也得到一定發展,人口高峰期也達到5000多萬,但遠不及南宋。所以南宋無論經濟還是人口都遠高於對手。

岳飛軍事才能突出。

岳飛不僅忠君愛國,個人品德高尚,而且軍事才能突出。從其投軍開始,岳飛先後跟隨南宋初眾多名將,打仗勇猛,幾乎百戰百勝。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春,岳飛向朝廷上表《乞復襄陽札子》,提出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當年五月五日,岳家軍直抵郢州城下,發起了攻擊。七月於二十三日,收復了唐州城。襄陽六郡得到光復,連宋高宗也大呼意想不到。

1140年,金軍大舉北伐,岳飛領兵拒敵,先後取得郾城之戰、潁昌之戰和朱仙鎮之戰的勝利,金軍統帥幾乎要放棄開封城北逃。就在岳飛正想一鼓作氣解放開封並大舉北伐時,以宋高宗和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卻開始醞釀陷害岳飛。從此,南宋再也沒有可能恢復中原,中國歷史上原本出現市場經濟雛形,可能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的機會最終陷於無期。


華哥雜談

當然可以。宋無論是經濟、人口、科技都幾十倍甚至百信於金,只要大家團結一心,有什麼不可以?


夜夜龍泉壁上鳴

岳飛北伐成功是有前提的,首先就是南宋政府能夠實現軍政統一。

北宋雖然出了太多的問題,還亡了國,但軍政統一還是做的比較好的。問題就出在北宋滅亡後,金兵一直南下,逼得趙構差點跳海。

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的軍政體系是混亂的,尤其是軍事指揮調度方面,南宋中央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

當時的有所謂的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當然還有一個更厲害的吳玠,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沒有被列進來,在此不做討論。

因為金兵把北宋的政治體系和軍事體系打散了,各路軍隊基本上都成了軍閥,各自為戰,自籌糧草,自力更生,儼然成了一個地方豪強。

這些軍閥們之間還會出現小範圍內戰,甚至還爆發過兼併戰,比如大名鼎鼎的岳飛就吞併不了軍隊,才形成強大的岳家軍。

因此不解決南宋軍隊內部的統一指揮問題,就很難收復失地,打回河南河北。

因為金兵強大,隨著戰線向北推移,岳飛面對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碰到的阻力也會更大,尤其是收復河南陝西山東後,之後在山西河北的戰事。

真正的名將不是不會打敗仗,而是失敗的少,失敗時也不會輸的太慘。比如清代的曾國藩就曾說過他的勝利之道:結硬寨,打呆仗。

他的意思就是說,要想取勝,就要把基本功練紮實了。每次戰前都要先做好防守,讓對手攻不過來,再看能不能打勝。這就是曾國藩總結出來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之道,正是靠這個理論,最終消滅了太平天國。

同樣,岳飛和金兵之間的戰鬥,越向後,越有可能是硬碰硬的戰爭。如果談軍事實力,在河北河南平坦的戰場上,更有利用金兵的發揮。

岳飛如果想打勝,就只能是步步推進。也就是攻下一些地方後,就採取鞏固政策,把這個地方變成自己穩固的後方,可以就地為自己提供軍糧和其它補給。等這個任務完成後,再向其它地方發起進攻。

當時在河南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還有數十萬義軍,在騷擾著金兵的大後方。他們也曾多次致信南宋政府,請求政府給予支持,收復失地。也可以說當時是南宋政府最佳的恢復北宋國土的時機。

如果當真有宋高宗和秦檜的支持,岳飛完全 有可能攻下黃龍府,消滅金國。

在恢復北宋的國土後,宋朝軍民還沒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還要操練兵馬,隨時準備對金的戰爭。

女真人的習性決定了除非打垮他們,否則他們會跟漢人死磕。

都說我們漢人計謀多,用的時候到了,中原漢人對北部少數民族決戰最成功的時候,都是建立在對北方部族時行分化的時候。

遊牧民族是部落聯合體,相當於現在的美國,是各部族自治,大事共決。他們內部有很多的矛盾,在歷史上也多次被漢人利用,並最終擊潰。

派出能人異士,運用金錢和其它物資,對金人進行分化 後,再大舉動兵,只怕是完顏阿骨打在世,也無力扭轉戰局。

於是宋朝完美復仇成功,漢人再次笑到了最後,再次拿回了自己的尊嚴。


新知傳習閣

在古代軍隊作戰的時候,由於沒有現代的機動車,軍隊的行軍,靠的全是步行,只有一些將領,才有騎馬的資格。

所以馬匹在古代也是最好的代步工具,也是軍隊行軍作戰中機動性最強的工具。

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那裡盛產馬匹,在作戰的時候,機動性很強,來時一片煙塵,一陣砍殺後,待敵人醒悟過來,又一溜煙的逃走,甚至靠馬的衝擊,給 對敵方造成傷亡。

而宋朝統治時期的中原,以及南方地帶,因為沒有草原,所以很少有馬匹,戰馬只能配給有資格的官員,即使有騎兵部隊,少得又少。

可見戰馬在作戰中的重要性。

像題主所說,倘若高宗和秦檜,都同意岳飛北伐,而且全國都支持他,去搗毀金國的首都黃龍府。

黃龍府的位置,是在現代吉林省離南宋的首都,得有 1萬多里地,那麼遙遠的路程靠步行,猴年馬月的才能走到呢?即使是走到了,那麼後勤的補給又如何的 證呢?

俗話說大軍未到 ,糧草先行,即使是5萬人的軍隊,那麼它的補給也是相當大的,按每人每天一斤糧食,那麼,5萬人,一天就是5萬斤糧食,摺合25噸,從總體上來講,顯然,這是無法進行的一場戰爭。

採用步步為營的策略,無異於發動一場全面的戰爭,這樣的全面戰爭,是宋朝的朝廷不願看到的,也不想進行的。

唯一的一個辦法,那就是利用南宋政權,雄厚的財力,到北方去買優良的戰馬,組織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這支精銳部隊,就有岳飛領導的岳家軍擔當吧。

這支部隊的補給,就像北方遊牧民族那樣,攜帶大量的羊群,餓了吃羊肉,渴了喝馬奶,讓士兵們增強野外生存的能力。

這樣才能到達萬里奔襲的目標。

那麼,在行軍的沿途上,肯定有金國部隊阻攔和圍巢,這就要看這支部隊的作戰能力了。

這場長距離的遠途奔襲, 沒有任何後續部隊的支援將很難完成,因此,第二梯隊的軍隊,能否跟上,由關重要。

相信,岳飛領導的這支岳家軍,還是有能力成功的遠距離摧毀金國的首都黃龍府,救回那兩個窩囊的皇帝。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弄不好這支部隊,就在前往黃龍府的途中,就被金國部隊圍殲。


趙志軍001

站在中國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宋朝,確實是不存在的,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諸國並存,多個國家政權分治的特殊歷史時期。宋國,是後周的武將趙匡胤政變而建立的新的國家,當時的中國,南有大理,北有遼國,後有金國,再後是蒙古國,西有大夏國,而這些國家,主要的國民構成,都是漢族,他們都是文明國家,而不是侵略成性的野蠻國家,他們國家的管理模式,都是華夏文明的治理模式,儒家思想都被做為這些國家的主導思想,科舉制度都是國家管理人才的遴選制度。只不過,這些國家都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而宋國,卻不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由儒家知識分子構成的國家的管理團隊,他們掌握著對儒家思想的解釋權,對皇帝實施道德綁架,並架空了皇帝,雖然,始於隋朝的科舉制度是全世界最早的公務員制度,但是由於沒有產生與之配套的政黨輪替制度,選舉制度,任期制度,使得國家關機團隊結黨營私,集團化,固定化,使得儒家思想逐漸走向腐朽沒落,失去了應有的活力,而周邊的其他國家,都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都充滿著活力,因此,北宋時期,遼國比宋國強大,遼國代表中華正朔,南宋時期,金國比宋國強大,代表中華正朔,宋國一直都是金國的附屬國。實際上,自北宋建立以來,皇帝就被管理團隊實施了道德綁架,維持著強大的國家軍隊,不斷髮動對外戰爭,夢想統一中國,幽雲十六州,在後晉時,就已經被割讓給了外國,本來就不屬於是宋國的領土,宋國卻非要提出領土要求,這就導致了宋遼之間不斷地爆發戰爭,而澶淵之盟的簽訂,為北宋的發展贏得了100年的和平發展時期,宋徽宗在位期間,北宋聯合新崛起的金國滅掉了遼國,但北宋幾乎沒有太出力,卻違背事先的盟約,大耍流氓,仗著軍隊的人多勢眾,佔領了大部分的原來屬於遼國領土,引起了金國的不滿,導致了宋金戰爭,徽宗南逃,欽宗即位,由於沒有能夠跟金國達成妥協,還爆發了大規模戰爭,北宋首都淪陷,二帝被捉,北宋滅亡,於是,金國就扶持張邦昌登基,管理中原地區,後來又冊封趙構管理南宋,南宋於是就成了金國的附屬國。文武主戰派不滿作為金國附屬國的地位,於是,對皇帝實施了道德綁架,多次揮師北伐,侵佔金國的領土,引發南宋跟金國的戰爭,南宋都以失敗告終,直到南宋聯合後崛起的蒙古國滅掉了金國,南宋又興兵,要奪取河南河北,引發蒙古的極力反對,蒙古國跟南宋爆發戰爭,最後南宋,被蒙古國滅掉了。

如果當初宋高宗和秦檜都支持岳飛北伐,那麼,南宋早就滅亡了


瀋陽楊藝

我認為當時岳飛不能直搗黃龍府。

當時就算是宋高宗趙構和秦檜在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全力支持岳飛,以岳家軍當時實力也不能北伐成功。

首先來說,岳飛當時要想北伐成功,除了南宋朝廷方面不掣肘外,金朝方面也必須內部出問題,只能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岳飛才有可能成功。可在當時岳飛雖然說率領岳家軍多次打敗金軍,同時收復了大量領土,但是要看到實際上岳飛並沒有重創金軍主力,金軍並沒有大傷元氣,也就是說金軍還能戰,如果岳飛繼續北伐,那對金軍就越有利了,因為金軍後勤補給容易了,而岳家軍卻是戰線越拉越長。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金國皇帝並不昏庸,金軍元帥金兀朮雖然說不是岳飛對手,但是也很厲害。

假設說宋高宗趙構全力支持岳飛北伐,而金朝當時也是國力強盛時期,宋金要大戰起來那就會兩敗俱傷,而且中原將會全部淪為戰場,這大戰雙方都很難承受,打著打著雙方都會變通,也可能還是和親講和。

所以我認為當時只有金朝內訌,岳飛才有可能北伐成功,如果金朝內部鐵板一塊,就算趙構全力支持,那宋金最樂觀的戰況就是相持,也就是說岳飛收復河南山東後在往前就打不動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一次北伐就打下金國的老窩不現實。但是歷史上對岳飛被殺的最大問題是這些打壓北伐將領的事情大大打擊了北伐派的士氣,讓人民看到皇帝的態度。自然就全面崩潰了。當時的皇帝想的就是打壓北伐派作為談判籌碼,金國才願意北撤。但撤走了下次還會來,你還要付出繼續打壓北伐派的代價來,惡性循環最後朝中就沒有主戰派了,宋朝也沒有抵抗能力了。

所以如果皇帝支持北伐,那麼這個噁心循環就被打破。雖然無法說一次就打下金國的老巢,但整個形勢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歷了多年動亂之後,此時的南宋經濟已蕭條,遠沒有後期的發達;

2、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在政治角度可解決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訴至武力,(雖然給百姓傷害大)

3、金國雖尚處奴隸制社會,但彪悍的戰爭作風,以及強烈的對外侵略慾望,遠不是羸弱的南邊人所能解決的。再者自古以來,南兵戰勝北兵次數很少,更不要說徹底驅除了。

4、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不論是今天還是古代;岳飛雖是傑出軍事家,但戰爭的走向不因個人而改變,如二戰中德國名家名將倍出,但依舊抵不過蘇聯。

直搗黃龍府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北伐成功,迎回徽欽二帝,又要面對誰當皇帝的問題。所以權衡利弊,宋高宗決心放棄北伐,而岳飛成為了和談的犧牲品。

新閱歷史

怎麼說呢!先看看當時的人寫史書的對於1140年金軍進攻宋之河南之戰,岳飛後期作戰的評價吧!(說明:這次戰役金軍5月南下,6月12在順昌,金主力被劉琦2萬部隊擊敗,被迫回撤,岳飛部先鋒投入戰場的時間是6月20號,正式開始郾城等作戰則在7月)

先說說史料吧!(首先宋史岳飛傳【引用岳珂寫的】裡面的大夥基本都知道,就不說了!)就說其他人寫的。

《三朝北盟會編》,“甲寅,岳飛遣統制楊再興、王蘭等擊金人於小商橋,皆戰死……累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紹興十年秋七月…金人謀知飛孤軍無援,於是並兵以御飛,飛不能支。…壬午(1141年9月24日),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自郾城班師。飛旣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鄉,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宋史》卷高宗本紀中有如下記載:(岳飛)“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穎昌、蔡、鄭諸州皆復為金有。” 淮西從軍記: 「飛方至陳州,而俊已定宿亳,遂還壽春,引兵南渡而歸。金人探知,於是併力出兵以御飛。飛兵不能支,幾敗,告急於{錡},出兵牽制抵太平。金人乃退,飛軍得還」

這是宋朝自己人寫的,再看看對手的

《金史·張通古傳》:“未幾,詔宗弼復取河南。通古請先行至汴諭之,比至汴,宋人巳去矣。或謂通古曰:‘宋人先退詐也,今聞將自許宿來襲我。’通古曰:‘南人宣言來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覘之,宋人果潰去。宗弼撫髀笑曰:‘誰謂書生不能曉兵事哉!’

再次說明一下,紹興和議是在1141年宋金淮西之戰之後籤的(這個時候岳飛還活著,而且高宗也急調岳飛去淮西參戰,雖然因為各種原因岳飛在淮西之戰中沒有和金軍作戰,而且後來得知前線幾路宋軍戰敗以後金軍反攻回來,岳飛於1141年3月14號一仗沒打,從廬州撤到舒州,也就是說,淮西之戰岳飛全程打醬油),不是1140年河南保衛戰,也就是說,多數人以為的1140年金軍被岳飛消滅的主力(事實上金軍主力根本沒有損失多少),居然能在河南作戰的後期以及不久之後的淮西戰役,全部復活。。。


maorunzhi

廣大群眾的歷史主要是聽評書學的,金統治中原那個時期是國泰民安、食用豐足,這是大家不大知道的,那個時期稱之為堯舜之世。

南宋初期沒達到軍政一統,實際上是半軍閥半皇權時期,宋皇對軍隊沒有絕對控制權(中興四將實際上就是軍閥,糧餉自籌,兵源自徵,軍隊私有化),就是真達到那個境地,由岳飛任樞密使(國家最高軍政官員,太尉)宋皇及朝堂全力支持,同金對陣也是半斤八兩的境地。

蒙滅金時是摧枯拉朽式的,就是這個時期的金軍與南宋對陣依然是佔優勢地位的。

因此,從心理上說,我也希望直搗黃龍成真,從實力上說,沒有可能、只會是長期拉鋸戰,最後都打累了,財政都破產了,然後達到平衡點,隔淮河而治。


星地通

答案是絕無可能!首先,從南宋的軍力來看就做不到,北宋全盛時太祖太宗幾十萬精銳都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北京河北都沒有全部掌握。何況當時金國強盛,戰鬥力不亞於甚至強於當時的遼國。岳飛雖然大敗偽齊,獲兩萬匹戰馬開始訓練騎兵,因為西北產馬之地喪失,兩宋一直都因為缺馬,沒辦法組建大規模騎兵部隊。岳飛有了兩萬騎兵,瞬間信心爆棚,有了直搗黃龍的不經大腦思考的所謂豪言壯語。可是憑藉岳飛這區區數萬人馬拖著幾千公里的補給線孤軍深入就想打到黑龍江?簡直痴人說夢。其次,國力就跟不上。南宋剛經歷靖康之恥,北方失陷,民不聊生,南方不斷爆發農民起義,當時南宋的形勢比南明還危險,卻沒像南明一樣土崩瓦解,而是立國一百多年,趙構其實功不可沒。簽訂紹興和議前,南宋守備兵力不亞於四十萬,要北伐,還得幾十萬機動兵力和百萬的供應後勤人員,這麼龐大的軍費、糧草供應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當時雖然金國吃了敗仗,但國本未動搖,軍隊未傷元氣,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岳飛收復開封,開封雖然是北宋故都,經營百年,但不利於久守,金國和偽齊反撲,岳飛退守黃河防線,長時間相持不下。邊境常年重兵防守,雙方劍拔弩張。我們是農業國家,青壯年長期戍守邊疆,糧食來源受困,生產和軍事建設因為青壯不足,而全面滯後,長此以往絕非國家長治久安之道,以戰求和的例子歷史上比比皆是。郾城大捷後,金國南下受阻,南宋亦無力北進,誰也滅不了誰,那麼議和!是歷史必然的走向。還有,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大部分時間是在平定楊么等南宋內部的農民起義的,也是靠這個升遷的。站在農民等無產階級的立場,岳飛就成了鎮壓革命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頑固派。另外,其實趙構是很寵信岳飛的,岳飛所領導的的部隊和當地的抗金武裝全盛時將近十萬人,重文抑武是趙家祖訓,也是國策。能統帥這麼多部隊,說明皇帝是很信任岳飛的,以至於許諾將劉光世的數萬淮西軍劃歸岳飛指揮,宰相張浚這時候出言勸阻對趙構說“如果再爆發一次苗劉兵變,這次誰來救陛下呢?”這句話才使趙構後怕了,不該使岳飛軍權太重而威脅中央統治。苗傅和劉正彥兵變可是把趙構從皇帝寶座上拉下來,囚禁並強迫他傳位給剛上幼兒園的小太子的,此次兵變,更堅定了趙構防備武將的心理,眼看無法掌握淮西軍權,咱嶽大將軍就以眼疾為由直接尥蹶子辭職不幹。趙構發了好幾道催他赴職的詔書,言辭相當懇切,好話說盡。就差跪下求他了,皇帝都這樣了,岳飛還是耍小性子不幹。後來有人勸岳飛,說這麼和皇帝對著幹,不是想造反嗎?岳飛才幡然醒悟。殺岳飛也是表明和談的一種態度,岳飛的死有他為和平獻身的不公,也有他咎由自取的因素在內。皇帝寵信岳飛,秦檜這個背鍋俠也很欣賞岳飛,但不考慮國情一味窮兵黷武主戰,讓嚇破膽的皇帝和秦檜等主和派情何以堪?於公於私,岳飛都死定了。就你岳飛能耐,難道皇帝就不想統一中國,成為一代雄主嗎?跟皇帝唱反調?你的命是有多長?金國統治北方期間,百姓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遠比南宋百姓高,見慣了北宋末年的官吏欺壓北方漢族百姓,他們不覺得被異族統治有什麼不好,相反的,很擁護。而南宋統治下的南方百姓,也不希望政府北伐,宋孝宗可是南宋最有作為的一個好皇帝了,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國力增強後他想發動北伐,結果是手裡無將可用,民間反對浪潮太大,百姓擔心朝廷收復北方失地後,會加重賦稅用於重建北方。因此再次爆發農民起義,民意不可違,宋孝宗無奈作罷。澶淵之盟,北宋邊境百年不聞金鼓,岳飛死,南宋簽訂紹興和議,同樣和平近百年。江淮防線、黃河防線不用年年陳重兵幾十萬虛耗國力。兩宋為何經濟飛躍發展,就是簽訂和議的百年內,遼金不再大規模入侵,可以安心農業,發展航海貿易。同樣的,軍事思想、體制的落後,不經戰爭洗禮的軍隊,也決定了宋軍雖然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卻老打敗仗的原因。那些嚷嚷著要岳飛直搗黃龍的人們,我就想問一個問題,你們考慮過南宋初年的國力、國情、國策、民生、民情、民意能不能夠支撐得起一場舉全國之力畢其功於一役的大規模北伐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