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清朝是否能統一中國?

於夢林

皇太極時代,清軍入關多次,卻終不能攻克京城,只能劫掠一番揚長而去,甚至被大淩河之戰中被守將拿出來說事,“皇太極他們在北京本來能夠攻克京城,卻最終只貪戀財帛,搶掠一番而已,就可知這是一幫土匪,沒有什麼的大志向,投降他們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守軍也因此堅定了守城的決心。

皇太極時代,雖然中原糜爛,但是滿清尚不敢起覬覦中國之心。滿清本小利薄,雖然東征朝鮮,西和蒙古,穩固了自己的後方,也只有10多萬人馬而已。後來滿清入關時,東北地區兵力幾乎抽調一空。俄羅斯人此時恰好循河東進,佔了外東北一帶。

滿清什麼時候起了入主中原的決心呢?吳三桂欲效申包胥哭秦庭,乞清師擊叛賊。滿清集團滿腹猶疑,因為一旦中計,滿清一戰可就覆沒了全部兵力,萬劫不復。最後多爾袞認為這是天賜良機。天予不取,反遭其咎,力主出兵。

所以,吳三桂如果不放清軍入關,清軍是絕無可能入主中原的。

其一,清軍雖然能夠從蒙古地方繞道入關,但是山海關明軍襲其後,李自成軍擊其前,滿清大軍坐守十室九空的華北平原,糧草輜重耗盡,不出三月,軍心必亂。

其二,京師遇警,各地勤王部隊蜂擁而至,雖然有很多魚腩部隊,但是再出現一支戚家軍或者白杆軍這樣的英雄部隊,帶動起整個抗清氛圍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戰場上什麼可能都有,滿清的軍隊不多,經不起一次挫折。這也是為什麼皇太極沒有攻破山海關,借道蒙古入寇,雖連戰連捷,但也只能退出山海關的原因。

其三,如不是有意獻關,吳三桂軍與李自成軍作戰,就不會如此孤注一擲——全軍都快打沒了,還在苦苦支撐,原因即在於背後有清軍壓陣。吳三桂軍在短暫的抵抗後,會投降大順軍。清軍即使此時趁亂搶關,一來大順軍實力尚存,二來事涉國仇家恨,清軍也討不了多少便宜。如果最終陷入了死戰的局面,清軍的局勢將比大順軍還要困難,因為清軍沒有後招,所有的底牌都在這裡。而大順軍在穩住山海關局勢後,還可以從京城和山西、山東等地調兵增援。

其四,吳三桂獻關,導致的結果並不僅僅是山海關被突破,而是大順軍一路走高的勢頭被破壞。這個北中國最大的勢力被擊敗,所引起的連帶反應是京畿附近叛亂無常的地區重新選擇了勢力範圍,給了清朝穩固的後方和前進的基地。

其五,吳三桂連同他的部隊一起投降了清朝,成為了清軍的開路先鋒,每遇到軍中袍澤不肯投降,只需要說:以我吳三桂關寧鐵騎尚不能匹敵,老友何必執念如此?吳三桂的以身說法,對當時的北部中國抗清勢力起到了很大的瓦解作用。

實際上,吳三桂等南明降將成為了清軍炮灰部隊,被驅趕著與南明、大順、大西政權的漢人武裝勢力對抗,清軍只是坐享其成。很多次,清軍騎兵快,馬隊先到,不攻城,而是等待後面的降兵到來。

等到降兵們死傷慘重,消耗甚巨時,清軍騎兵才出面收割。滿清的戰功無敵,即使出自於這樣的背景。滿清的天下,更多是明朝的叛將們打下來的。

不然,就憑著滿清那點人馬,哪兒耗得起?

在衡陽城下,李定國陣斬尼堪以下5000餘八旗軍,就讓滿清朝廷大為震動。順治聽說尼堪陣亡,大驚失色。尼堪屍體運回北京 ,和碩親王以下均出城迎接。

滿清朝廷甚至因此議論西南七省不要了——在這節骨眼上,又發生了孫可望降清的事件,可謂天滅大明,無能為也。而這些叛將,僥倖躲過了戰場的生死後,也被錄入了《貳臣傳》,身遭罵名。

吳三桂如不放清軍入關,中國北部也會逐漸清靖。災情過後,天下恢復大治,即使沒有漢唐時的煌煌偉業,恢復北宋時的漢地十八省,也不為難事。而中國本部的實力一旦恢復,也必然會追亡逐北,胡人無百年國運之讖,會再次應驗。


而知而行

歷史不能假設,但不妨做一番推演。其實,不走山海關,後金也是可以入關的。大明與後金的邊界線很長,豈是一道山海關可以阻擋的?後金如果從承德、赤峰一帶闖關而入,也是可以進入大明境界的。這裡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及附近地區,大明在此兵力薄弱,後金軍隊在此闖入,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由於後金的八旗制度,他們的軍隊的戰鬥力極強強悍,可以以一當十。明朝政府腐朽不堪,明朝軍隊也是如此,通常一支賬目上5萬人的軍隊,實際上最多隻有1/5的人數,將領就以此來吃空額。南明的左良玉號稱有大軍80萬人,實際上只有10萬多一點。毛文龍鎮守皮島,對朝廷謊稱有20多萬,結果實際上只有3萬人。如此不堪的大明軍隊,如何抵擋的住一支朝氣蓬勃的八旗勁旅?史料記載,每當後金國主下令出征,國內的民眾都會興高采烈的踴躍報道,因為這樣意味著發大財的日子到了。一方面拼命的想去進攻,一方面拼命的想防守,一個主動,一個被動,氣勢就不一樣。加上後金擁有一批戰爭指揮藝術高超的天才將領,所以後金的戰爭實力是非常強悍的。雖然後金的一線戰鬥部隊只有10萬人,但實際上他們的戰鬥力至少是大明軍隊的5倍以上,相當於一支裝備精良的50萬人的大明勁旅。大明帝國實際上是與戰鬥力與自己相當的50萬大軍作戰。儘管如此,一開始後金根本沒有想到取代大明,它多次進攻,不過是為了獲得補給,同時逼迫大明政府承認他們。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很可能就是與李自成達成了協議。吳三桂的三萬鐵騎,是大明戰鬥力最強的"特種部隊",戰鬥力不亞於後金騎兵,如果吳三桂與李自成聯手,多爾袞未必敢冒險從內蒙古進犯,而是試探國內虛實。但李自成畢竟不能成氣候,完蛋是遲早的事情,吳三桂可能會轉投南明,屆時局勢又未可知。


懷疑探索者

想一下,假如清朝不入關會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吳三桂會被李自成打敗,他有可能會逃往關外去投奔滿清,也有可能在戰場上被李自成殺掉。無論如何,山海關將落在李自成闖軍的手裡,繼續成為對抗關外勢力的前線。

然後呢,不要忘了淮河以南還在南明的手中,而南明和李自成視同水火,一定會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李自成所佔據的北方正遭受著幾百年來罕見的天災人禍。

那麼,只有佔領富庶的南方才能穩定北方,所以李自成一定會率軍南下。

當然,南明軍隊根本就沒有力量和李自成作戰,只會被打得七零八落。

但是不要忘了關外的滿清還在虎視眈眈。滿清只需要在李自成大軍南下的時候,繼續在北方進行破壞,他們不需要越過山海關,他們可以在桃林口、喜峰口等地,也能輕鬆進入關內去破壞,通過這種方式支持南明對抗李自成!

這種情況下李自成只能揮師北上抵禦滿清,讓南征的大好局面功虧一簣!但是,我也不相信李自成出關攻打滿清會成功,一片石之戰已經表明,李自成的精銳也就比吳三桂強點,對抗滿清還差的多!而且,即便他想出關與滿清決戰也不得不考慮留下一支精銳防備南明。這個局面讓看似強大的李自成,沒辦法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同時將南明和滿清擊敗。

所以,假如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當時的天下將會形成新三國鼎立的局面。當然,局勢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三國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

在北方,沙俄在攻打外興安嶺,滿清的注意力將會被吸引到北方。在南方,海權派代表人物鄭成功等將會佔據優勢地位,從而讓南明走上海外擴張的道路。而李自成的大順,隨著小冰河期的結束,滿清的北上而逐漸穩定。他也會開始做統一中國的最後準備。然後,大軍南下擊敗南明,將鄭成功等人趕到澳大利亞,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順!

這就是我對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所作出的推演!


歷史風暴

清朝入關統一中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說其偶然是因為從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到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永曆帝這個過程中曲折漫長,中間存在很多的突變,滿清統治者如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面臨翻盤。

1649年,滿清大同總兵姜瓖反正歸明。當時姜瓖帶領義軍佔領了西北、晉南廣大地區,山西諸地奮起響應,朔州、渾源、寧武、代州、繁峙等地皆叛清復明,太原告急。不僅如此,一波成浪,陝西等地也掀起一輪反清潮,連榆林重鎮也起兵。滿清朝廷震驚,多爾袞親自出徵,清朝當時所有的名王良將,90%的兵馬都被抽調去山西平亂!在姜瓖抵抗下,大同久攻不下,導致多爾袞惱羞成怒。最後姜瓖死在了自己的部下手中。多爾袞平定大同後勃然大怒,下令將大同城內的軍民近十萬人屠殺殆盡。

所幸的事南明永曆朝廷對山西大勢一無所知,如果當時南明永曆朝能出兵與大同姜鑲南北響應,或者乘機出兵北京,收復故都未償不可。到時天下必定震動,即而紛紛響應。局勢就會朝著有利於南明的方向發展!

1659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江寧府城(原明南京)。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府縣,江南一時震動,百姓紛紛剪去髮辮脫去旗袍並哭聲言道:“時久不見大明衣冠矣!”

消息傳到北京,順治帝大驚失色,驚恐下做出遷都盛京的決定。後被孝莊皇太后阻止,要不然大清剛建立起來的統治瞬間就會土崩瓦解。

由上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大清在平定天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非常艱辛,曲折,中間存在很大變數。

其必然性是清朝是當時中國境內最有資格和實力取代明朝的政治勢力經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君主的文治武功。清朝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由滿人組成的軍事集團,而是彙集了滿,蒙,漢多個民族一體的封建王朝。清朝仿照明朝建立各種制度,設立六部,滿漢尚書各一名。大清朝吸收了明朝和農民軍中最優秀的人才為自已所用。如洪承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明朝將領。他們為大清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

而在1642年的松錦之戰中,皇太極將大明最後一支精銳部隊消滅乾淨。關外大片土地盡落大清手中。清朝下步計劃就是攻破山海關,入主北京,最後與李自成爭天下。就在這時候皇太極駕崩,大清陷入帝位之爭。很快多爾袞勝出,福臨即位。安寧下來的多爾袞調集各路人馬,準備攻打山海關。這時消息傳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殉國。

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大清遲早也會入關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


鋒楓2016

如果沒有吳三桂,清軍入關的難度將大大增加,至於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那就不好說了。

從清軍入關前後的戰略目標而言,他們很清楚,他們最大的敵人是李自成。因為這個時候的明軍戰鬥力是很低的,而且由於崇禎的死,南方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要把他們各個擊破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李自成,就大不一樣了。

李自成和朱元璋一樣,都是通過農民起義發家並且成功滅掉前朝政權的。但是他的運氣不好,因為朱元璋幹掉元朝以後就天下太平了,而他僅僅是攻下了北京,不僅明朝的遺臣沒收拾乾淨,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外敵,那就是滿清。

但此時的大順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的,不論是明朝的遺老還是滿清,如果單挑的話,李自成都是有信心勢均力敵甚至戰而勝之的。就在打下北京之前幾天,李自成都曾主動表示願意主動去打滿清,只不過被崇禎拒絕了而已。

但是如果兩者裡應外合地對付李自成,李自成就獨木難支了,畢竟家賊難防,尤其是吳三桂還事先投降過自己。在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李自成打的難分難解的時候,多爾袞來收人頭,這就沒轍了。

按大順軍的戰鬥力來看,如果能把關寧鐵騎收為己用,哪怕是徹底抹掉關寧鐵騎的影響力,單挑八旗都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而從入關以後,清軍一直追著打李自成的現象來看,他們也深知痛打落水狗的道理。畢竟李自成是曾經以十八騎起家而後滅掉明朝的人。


青言論史

有沒有吳三桂,清軍都會入關!整個大明朝,都沒有解決滿清。洪承疇率領寧遠總兵吳三桂在內的八位總兵的所有兵馬,共計精銳十三萬、馬四萬,對抗滿清,最後都失敗投降了。一個小小軍閥吳三桂,能有多大影響?而且,投降的不只吳三桂一個,洪承疇才是對局勢影響最大的人。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也是順應形勢。他不放,清軍也會打進來。當時,李自成已經進北京了。南明那幫軍閥肯定會死戰李自成。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清軍也會趁他和李自成混戰的時候,直接入關。所以,山海關就沒人能守得住!

再說南明那幫軍閥,就剩下半壁江山了,還搞內鬥!吳三桂要是僥倖跑到南方,也會被鬥死。就是因為南明不團結,所以,滿清才能只用十七年就肅清南方。

再說,為什麼洪承疇是最關鍵的人物,比吳三桂重要。明朝時,洪承疇級別遠高於吳三桂。而且,還是清朝首位漢人宰相。洪承疇不僅級別高,而且他戰略眼光也高。

首先,多爾袞進軍北京的計謀是洪承疇提出的。洪承疇提出,“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然後直趨北京。

其次,洪承疇在清軍進入北京後,被任命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提出只剿匪,“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的建議;還招撫可寧國、徽州、九江、南昌、袁州、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同時,多次鎮壓屠殺江南抗清義軍。

最後,洪承疇為清朝鞏固統治,多有諫言。洪承疇建議滿清延續明朝的典章制度,主張漢化,要“習漢文,曉漢語”。這些建議,成為清朝初期鞏固統治的根本策略。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先亮答案: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清朝短期之內很難統一中國,但從長期來看勢必會有新政權來替代明朝。



雖然明朝末期如日落西山似有無力迴天之勢,但周邊蠢蠢欲動的小政權(如後金)一直以來也是有心但沒膽進犯的,原因在於明帝國的根基很勞,統治了中國二百多年,還有充裕的物質基礎和龐大的人口基數。



在萬曆之後明朝衰落,統治階級內部官僚隊伍派系林立、相互碾壓,在外部環境中邊患危機加劇,內憂外患似乎成為每一個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歷史宿命。到了明思宗朱由檢時期歷史上稱之為崇禎治亂,實際上是越治越亂,剷除魏忠賢、殺袁崇煥樣樣都無益於大局,明軍對外作戰中也是屢戰屢敗,最奇葩的是明軍主力洪承疇居然投降了,意味著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指明朝軍事控制權)也斷了。



農民起義軍頭領李自成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滿清也繞道蒙古,成功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大明北方開闢第二戰場,明王朝內部也是一團糟,吳三桂開不開關都不影響時代形勢的發展,上海關的丟失只是個時間問題罷了。


納蘭軒若

當時的吳三桂可謂是左右大局的人,他的一舉一動將直接決定歷史的走向。(當時他就是這麼重要的一個角色)



崇禎皇帝死後,當時吳三桂在大局上是選擇的投降李自成,自己繼續鎮守山海關與清軍周旋。倘若吳三桂堅持不放清軍,不管怎樣怎樣都不放棄山海關等的話,我們再看接下來的情況。


以李自成的所作所為即使沒有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沒有清軍入關等。李自成的政權依舊不會長久(因為你看他進京後做的事就知道他不是當皇帝的料)

中原大地還是會亂,但不管怎麼亂都和山海關外的清軍沒關係,因為他們突破不了吳三桂的防線。而等到中原大地再次統一了(誰統一就隨便吧只要是個好皇帝就行)招安了吳三桂。後面基本就沒清軍什麼事了,如果統一中原的是個類似楊廣、劉徹甚至秦始皇之類的皇帝的話,那你清軍就慘了,運氣好就三五幾年打你一下,運氣不好就直接滅掉。



(假設性問題各抒己見,大家暢所欲言,一起探討分享)


左將軍

滿清早有滅亡大明之心,只是時機尚未成熟。大明之亡,亡於吳三桂;崇禎之死,死於闖賊李逆。

滿清之與大明,如亂宋之與金國。大明與亂宋都是漢人統治的中原王朝,滿清與金國則為化外之蠻族。北宋雖然被滅,大金卻始終未能入主中原。大明一滅,滿清入關統治漢域。亂宋之亂,軍民尚有禦敵之志。大明之頹,子民已無護主之心。

滿清能夠入主中原,開啟三百年蠻夷統治,是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小概率事件。從本身上來說,明朝末年的滿清尚不具備開疆闢土、入主中原的條件。大明的滅亡,根源在於朝廷內部的爭鬥與漢奸輩出。大明朝最大的漢奸不是洪承疇,而是三姓家奴吳三桂。作為明朝最後一支精銳部隊的領袖,袁崇煥之後唯一有能力挽救大明的朝廷中流砥柱,遼東總兵吳三桂不但置家國繫於一身的重任於不顧,反而助紂為虐,打開邊防重鎮山海關放清兵入關。此門一開,大明朝危如累卵。西北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帶領數十萬大軍向京城進發,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這是農民軍真正的勢力嗎?不是。李自成的農民軍戰力和技戰術在多年征戰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與明軍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歷史學家把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作為李自成部隊發展的分水嶺,在此之前,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被明軍打得沒有還手之力、進入封凍期。但是明朝嚴重的災害、強壓在老百姓頭上沉重的賦稅使得掙扎在生死線上的老百姓已經無法忍耐。李自成的農民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而皇帝和士大夫共江山的大明,卻徹底失去了民心。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攻打福王朱常洵鎮守的河南洛陽,守城部隊集體倒戈投降李自成。九月,李自成引誘陝西總督傅宗龍決戰打敗明軍。此後的幾個月時間裡,李自成部每戰必勝。起義軍迅速壯大,短時間內達三十餘萬之眾。

農民軍雖眾,卻終是烏合之眾。如果吳三桂不降滿清,以皇太極區區數萬兵力,想奪取大明江山如同痴人說夢。吳三桂為一己之私利,身懷殺父之仇奪愛之恨,置國家與民族大義不顧,納降皇太極,引韃子入關,實乃千古罪人也。吳三桂的倒戈,直接導致了大明滅亡和清軍入關。李自成的農民軍實力不濟,奪取京師後與皇太極的滿清大軍決戰,大敗;李自成後與吳三桂部決戰,又敗。從這兩次戰役來看,李自成的農民軍戰力不如訓練有素的關寧鐵騎和皇太極的八旗清兵。吳三桂降皇太極,滿清入關。吳三桂如降李自成,以皇太極的區區八萬兵力,打進山海關都難,遑論入主中原、統治漢家江山。吳三桂,真漢賊也。

大明崇禎皇帝剛愎自用、性情多疑,終不是中興聖帝。李自成晚節不保、功敗垂成,失立國良機葬送大明江山。皇太極審時度勢、亂中取勝開闢千秋霸業。吳三桂三姓家奴、喜怒無常,終為世人萬世唾棄。


徒步說史

該入關還是要入關,主要原因有兩個。

還有一條路

其實在清軍早就在北京周圍打了多年了,不入山海關又有別的路,就是遠點。

普及一下地理知識,現在出關的火車只有一條路,就是走山海關、葫蘆島、錦州,但是如果你有興趣自駕可以走另一條路,走承德、赤峰、朝陽、錦州,就是從內蒙古繞過去。在明末,這麼走是有風險的,首先就是路途太遠,糧草補給問題,其次就是蒙古還有其他可汗,不是你說走就可以走的,最後就是如果你走了過去了,錦州駐軍抄後路怎麼辦呢?但是清軍把問題都解決了,所以皇太極千里迢迢繞了一大圈到了北京,在北京郊外旅遊了好一段,還帶走了不少紀念品。

所以吳三桂讓不讓山海關決定不了大局。

孤城

送走了滿族遊客,我們再看看吳三桂的現實問題。

再松山之戰後,明軍主力軍都沒了,錦州也丟了,當時年固若金湯的關錦防線土崩瓦解,清軍已經直面山海關,吳三桂已經是請駑之末,另外經常都被李自成佔領了,自己就是孤城一個,被破只是時間問題。

吳三桂的選擇

如果聰明,就要做出選擇了,自己僅有的山海關能換來什麼。李自成肯定不需要,但是送給清軍,不但可以升官,還可以留下一個為大明報仇的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