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英雄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孫卻為何做了漢奸背叛李唐?

于濤

題主的說法應該是出自清如蓮居士的《反隋唐演義全傳》了,那為什麼薛仁貴的孫子薛剛要反唐呢?

按照那本書的記載,薛剛在酒樓喝得大醉,然後到內城去,那天剛好是元宵節,長安城人實在太多,薛剛就藉著酒勁亂撞,一不小心,就把太子給踢死了,而唐高宗李治一看嚇得從樓上摔了下來,沒多久之後就病死了。

薛剛知道自己闖了大禍,就趕緊逃出城去,武則天臨朝,下令將薛家滿門抄斬,薛剛就自然反唐了。那我們下面主要講一講薛仁貴的事情。

薛仁貴出生於公元614年,也叫薛禮,仁貴是他的字,是河東道絳州龍門人。薛仁貴的先祖是劉宋名將薛安都,薛仁貴的曾祖父至他的父親薛軌先後在北魏,隋朝為官。

但是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薛仁貴早年就以種田為業,日子自然是比較清貧的,他的妻子柳氏對他說,現在唐太宗徵遼東,正在招募有能力的將領,這對你來說是一個機會呀。

薛仁貴覺得妻子說得有道理,就到張士貴那邊從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命張亮李勣率水陸兩軍,攻打高句麗。

三月,在遼東安地,郎將劉君邛被高麗軍團團圍住,薛仁貴單槍匹馬,直取高名麗將領首級,高麗軍士氣大跌,直接撤軍,劉君邛獲救,薛仁貴一戰成名。

六月,高句麗高延壽,高惠真率二十五萬大軍抵禦唐軍,薛仁貴身穿白馬,衝鋒陷陣,高句麗見之大驚,唐軍趁機掩殺,殲敵兩萬餘人。

李世民親自召見了薛仁貴,賜他兩匹馬,四十匹絹,十個僕人,並升其為遊擊將軍,薛仁貴一戰直接從一個士卒變成了將軍。唐軍班師回京的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我的那些將領都老了,我這次最大的收穫不是遼東,而是你呀。

李世民提拔薛仁軍擔任右領軍中郎將,守玄武門。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暴雨驟至,大水直接衝到了玄武門,很多士兵都逃跑了,薛仁貴十分憤怒的說:天子此時有生命安危,宿衛的人哪能怕死自己選跑的?薛仁貴冒死向皇宮大聲呼喊,唐高宗才得以收到消息,躲掉這次大水。

沒多久,大水就將唐高宗的寢宮給淹沒了,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幸虧是你呀,我才能獲救,你是忠臣呀!唐高宗賜了薛仁貴一匹御馬。

公元658年,李治命程名振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征討高句麗,薛仁貴在貴端城斬敵三千。

公元661年,李治命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征討天山九姓鐵勒,九姓鐵勒率十餘萬來相敵,派了幾十個勇士來挑戰,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其他人看了紛紛投降,薛仁貴趁機率軍攻打,大敗九姓鐵勒,這個就是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由來了。

歷史簡單說

謝小秘書邀。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頂級士族之一。但薛仁貴因薛軌早逝而家道中落,少時過得貧寒。貞觀末期,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薛仁貴應募從軍,表現英勇,得到李世民的親自賞識。

唐高宗李治時代,薛仁貴守衛宮禁,山洪暴發,薛仁貴拼死通知李治,救了李治一命。

薛仁貴本人和唐太宗、唐高宗兩代唐朝帝王都有很深的淵源。

薛仁貴後來參與過多次戰爭,是當時的名將,最知名的是對鐵勒九姓作戰時的“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如漢關”。鐵勒方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大批人攝於薛仁貴神威投降,薛仁貴乘機令大軍衝殺,大敗鐵勒。

(薛仁貴)

唐與吐蕃的大非川之戰,唐軍慘敗,作為主帥的薛仁貴被削職為民,但不久又被啟用。為唐帝國征戰一生的薛仁貴,傳奇的一生自身也從平民做到最頂級軍隊職位。

薛仁貴的兩個兒子薛訥和薛楚玉,雖然名氣遠遠不如父親,但做官上一點不比父親差。薛訥是武則天到唐玄宗時代的名將,長期鎮守幽州。薛訥對契丹作戰有過慘敗,被削職為民後,又被啟用與吐蕃作戰。開元二年的武街之戰中,薛訥領軍大敗吐蕃,是唐與吐蕃戰爭中唐軍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算為父親復仇了。薛訥官至宰相,比薛仁貴的官位更高。

(薛訥)

薛楚玉做過范陽、盧龍節度使,就是安祿山任職的那個職位。安祿山的前任是張守珪,張守珪的前任是薛楚玉。薛楚玉擔任范陽、盧龍節度使時,安祿山尚未發跡,只是無名小卒。

後來參加安史叛軍的薛嵩就是薛楚玉的兒子。

薛嵩出身來說,算大唐帝國頂級官三代了。父親伯父祖父均是大唐帝國頂級高官。

薛嵩年輕時是個不務正業的官三代,以臂力騎射聞名。直到安祿山之亂爆發,薛嵩並沒有記載擔任任何官職(無實職的萌官肯定有)。

薛仁貴、薛訥、薛楚玉父子三人長期在幽州地區任職,擔任最高軍政長官多年,薛家很大部分應該移居幽州了。薛家從薛仁貴開始均已武將知名,和一般士族講究家學文化的作風大為不同。薛仁貴這一隻沒有完成向文化士族的轉型,在開元天寶年間士族已經開始鄙薄武人朝廷重用蕃將的風氣下,薛訥薛楚玉兄弟死後,家族各人的仕途都不是很順利。

王侯相繼勳寵更盛。公天姿神骨,端肅正直,理春秋尤重繁露,讀兵略偏好陰符。年十五以隨先將軍多在恆碣,見羘雲連海,胡騎入塞,羈口馬,環燕甲,突圍朝戰,控弦夜獵,以勳著受署轅門。自後獻盧龍口,口謁蓬萊之殿。入則參戴鶡,出則追射鵰。天寶末屬星謫子天。薊門有暴兵之態,羿澆相擠,再陷口師,公命懸猰貐之口,心馳象魏之下,乃慨然顧其家老曰:吾世建邊勳,身荷國寵,上不能死節報國,下不能滅敵立家。今為逆虜將兵,實所未忍,然以束身歸朝,本吾志也。歸則獲罪,罔由以樹大勳。亡命從虜,非吾心也。從則握兵口可以建大節,誓將劫盟報主,斬將歸朝爾,其志之吾有願矣。

上面這一段來自薛嵩神道碑,除去對墓主的刻意溢美之詞,可以看出薛家安史之亂爆發時在幽州已經有很大規模,參與叛軍保全家族的因素應該很大。薛嵩本人不讀書,背叛朝廷相對也更少心理負擔。

薛嵩本人在安祿山之亂時年齡不算小,但也沒撈到啥官位,以其家世,估計對大唐朝廷的怨恨不少。不得志的官二代們深恨朝廷從賊的案例古往今來都不少。

(薛嵩)

不過薛嵩安史之亂平定歸降唐朝後,自己和家族後人對大唐朝廷算相對忠心了,和河朔三鎮作風完全不同。


仁勇校尉

題主,灑家來也!招耳來聽!看灑家一通說!

《薛嵩反唐詩》

李家薄情欺仁孫,未顧東討舊忠魂。

一時氣盛附祿山,要叫斜目注凝神!



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東萬泉(今萬榮縣)人。薛仁貴之孫,曾平安祿山之亂,任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軍節度史,封高平郡王。

薛仁貴對唐朝忠心耿耿,其子孫何嘗不想對唐朝忠心耿耿。一朝天子一朝臣,功高未必善終人,螻蟻尚思攀權洞,油豬拱槽臥佔庭



此時的薛家空有名望,家勢哀落。朝庭中的各色貴族和官僚排擠打壓薛門一家。薛仁貴的孫子薛嵩混的就差去種田了,心中自然對唐王朝滿腹怨氣。唐玄宗重用宦官和外戚,整天忙著同楊貴妃遊山玩水、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哪裡還能想起誰誰來呢?


薛嵩怨氣日積,索性心一橫,加入安祿山的叛軍隊伍,要給李唐顏色看看。安祿山雖然喜得薛嵩一員大將,但戰場優勢被唐朝一一打破,安史之亂以失敗告終。薛嵩見大勢已去,很識實務地投降大唐。大唐皇帝念薛家曾有功於朝庭,非但沒治薛嵩的反叛之罪,反而給其高官厚祿以作撫慰。薛嵩感動萬分,忠心侍奉大唐,至死未移心過。



一個小孩見大人不給糖吃,便湊到大人跟前來哭鬧,大人很煩打了小孩一嘴巴,小孩乖乖承認錯誤,大人最後賞給小孩一塊糖作為安慰。這是典型的找存在感,怕人忽略自己的存在。薛嵩反叛大唐,是不是也有點找存在感的意思呢?


賣字書生

1、能人輩出的薛仁貴世系:

薛仁貴出身於已經沒落的河東薛氏世族,受唐太宗、唐高宗兩代重用,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大家熟知的“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薛仁貴有五子,分別叫薛訥、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其中比較出名的是長子薛訥,唐朝大將,也是《說唐三傳》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唐玄宗時大破突厥、吐蕃,一雪其父親大北川之恥,復封平陽郡公,玄宗時官拜羽林大將軍。第五子薛楚玉(題幹中所說的漢奸薛嵩的父親),歷任平盧營口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幽州節度使,後遭到保守派排擠,被人告發瀆職,被免去范陽節度使職務。

第三代以薛楚玉這一支最為有名,孫子薛嵩,曾在安史之亂前期反叛過李唐(題幹中所說的漢奸就是薛嵩),後歸附李唐併為昭儀節度使,卻因禍得福反而成為大唐的封疆大吏,我們就來看看歷史和薛嵩開的這個玩笑。

2、大唐帝國命中註定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場長達八年的動亂本來是可以在薛家手上規避掉,大家都知道,唐朝中後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威脅中央,最後一個唐朝皇帝也成了軍閥頭子朱溫的刀下鬼,安史之亂之前,中央軍事力量強大,各地方節度使尚聽令於中央,薛仁貴的第五子薛楚玉就是免去范陽、平盧節度使職務,對就是安史之亂的大本營范陽,由張守珪接任,張守珪後來收養了一個養子,名為安祿山。

在安祿山的苦心經營下,其軍事勢力逐漸膨脹,而此時李唐王朝的皇帝唐玄宗也走向暮年,寵幸楊貴妃,朝政被李林甫、楊國忠依次把持,忠臣良將如薛氏一族難以提拔,中央勢力逐步空虛,這是安祿山絕佳的發展機遇,等到安祿山成尾大不掉之勢,唐玄宗才猛的醒過來當初罷免薛楚玉不經意間競釀成如此大禍,作為彌補措施,命其子薛嵩去幽州任職,企圖節制安祿山,但為時已晚,加之薛氏傳到薛嵩時受到朝中排擠,其父免官鬱郁不得志,“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的薛嵩反而成為安祿山帳下的一員猛將,反叛過程中戰功赫赫,後來被安史叛軍擢升為相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

3、薛氏的興衰是見證李唐王朝的榮耀與恥辱的一面鏡子

安史之亂後期,在唐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的反擊下,叛軍屢屢失利,史朝義被唐軍擊潰。李唐王朝派遣僕固懷恩率軍收復河朔地區,薛嵩見大勢已去最終選擇以相、衛、洺、邢四州向李唐王朝投降。鑑於唐中央經安史之亂已無能力控制各個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對安史之亂的叛軍採取了安撫的策略,經僕固懷恩的奏請,李唐中央下詔封薛嵩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薛嵩因禍得福從安史叛將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地方節度使,從此薛嵩感念朝廷恩義,在大戰之後的昭儀鎮重建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封為高平郡王、授檢校尚書右僕射等職,官爵甚至遠遠超過了他的祖父薛仁貴。

薛嵩死後,其弟薛崿繼任,但沒過幾年被部將裴志清逐出昭儀,被迫將兵馬交給田承嗣,逃到洺州。隨後入朝請罪,李唐赦免了其罪,將昭儀一分為三,薛嵩族子薛擇、薛雄、薛堅分別為相州、衛州、洺州刺史,之後田承嗣引誘薛雄造反,薛雄不從,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殺害了。薛氏在地方割據爭鬥中逐漸失勢,卻與李唐王朝中央越走越近,與其祖先薛仁貴一樣,他們最終選擇回到了皇帝的身邊效力:

薛嵩兒子薛平歷任平盧軍節度使、河中節度使,出將入相,深受百姓愛戴,也為李唐王朝對抗地方藩鎮立下赫赫功勳,封魏國公,年屆八十時病死,追贈太傅。薛平之子薛從,也官至右領軍衛上將軍,統領李唐王朝的禁軍,贈工部尚書。除了薛嵩反叛的小插曲,可以說忠於朝廷的薛氏一族是見證李唐王朝的榮耀與恥辱的一面鏡子。

歡迎大家關注斜槓視角(ID:SlashView),陪你一起以獨特的視角看世界!


斜槓視角

首先要說的是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這些事,這個人。薛仁貴是大唐名將沒錯,但其威名絕沒有達到小說中的那種程度,而且也不是一門將種,四代為將的大將世家,因此題主的問題這是從《薛家將》系列小說問起。

薛家將系列小說是一脈相承的好幾本小說:從《薛仁貴徵東》到《薛丁山徵西》,從樊梨花到“薛剛反唐”,將薛家一門忠烈之氣、英武之風寫得淋漓盡致,讓人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在小說中,薛剛因為踢死皇子而致滿門抄斬,再到武則天篡位,再到薛剛輔佐廬陵王中興。至始至終所謂的‘反唐’都不是反對李唐江山,而是反對武則天。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小說不叫做“薛剛反周”呢?這其實就是史書的和正統觀念的影響了,因為歷史上的武周從來不被世人看作是一個朝代,武則天在唐書裡也只是皇后,哪怕她真的做了皇帝,也是不為世人承認的,既然不承認,就無所謂“反周”,所以只能籠統稱之為‘反唐’,實際是反武則天統治下的‘唐朝’罷了。


不宇亦瀟瀟

人間經常流傳薛剛反唐,薛剛乃薛仁貴之孫,薛仁貴乃大唐一代武將,對唐朝忠心耿耿,但為何他的孫子會反唐呢,薛丁山,也就是薛仁貴的兒子,被人陷害坐牢,理由確實因為薛剛,薛剛當時年少輕勝,做事衝動也正常。當時的社會局勢也不穩,武則天逐漸掌權,殺害忠良,廢除自己的皇帝兒子李顯,薛剛為推翻武則天,趕往新唐借兵幫助李顯奪回皇位,其實這也不算背叛唐朝,更想幫李家奪回江山,雖然有自己的失心,但所做之事確實幫助唐朝,說做漢奸背叛唐朝,不準確




沒有想好29

薛仁貴的孫子反唐,有文學和歷史上兩種說法。

文學史上的說法,是清代小說家如蓮居士所著的《薛剛反唐》,這個作者生卒年已經不能考證了,應該是民間的落魄書生,他的主人公薛剛是薛仁貴之孫,但由於是文學作品,不是歷史事實,這裡就不做介紹了。

歷史上的說法是,薛仁貴之子薛楚玉,收到朝臣排擠,被人告發瀆職而丟官,此時的薛家已經沒落了。



薛楚玉有一個兒子,叫薛嵩,因為父親被朝臣排擠,加上後期唐玄宗後期政治腐敗,朝政被楊國忠一黨把持,導致薛嵩仕途無望。


公元前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鬱郁不得志的薛嵩加倍安史叛軍並做了封疆大吏,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薛嵩因為及時投降,而被李唐不計前嫌招撫,獲得了比其祖父薛丁山更加榮耀的爵位,而薛嵩歸唐之後,也頗有治名。


閱微草堂主人

小說看多了,不過時移事異。堡壘往往是內部攻破的。


衛仁閔

薛仁貴徵戰疆場的時候被騙回唐朝朝廷被害死以後,他的兄弟薛丁山被害得挺慘死的!!薛丁山是薛仁貴的弟弟!薛奎薛剛是他的兒子!因為薛仁貴薛丁山薛奎被害得挺慘的,都是被唐朝官員、宦官等騙後害死的,都是一心為國的忠臣,結果薛仁貴被誘騙回朝廷後害死,薛丁山被朝廷派去的人殺死的,薛奎在戰場上被自己人出賣以後面對大量敵軍,寡不敵眾被敵人殺死的,還有薛松等其他人,為國付出的薛家將領都被害死了,宦官當道和腐敗的朝廷,不顧民生,薛剛看到這樣的朝廷肯定會害他和其他人,所以薛剛反唐,他的行為是正常!!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可能是因為教育上的問題,一般富二代或者三代都是那種嬌生慣養,不計後果,導致的,也可能為了保全家族,而背叛原主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