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娛樂圈小鮮肉比老戲骨的片酬多?

艾特老王

娛樂圈的錢確實好賺。

有媒體曝光過一份當紅小鮮肉的片酬表,其中鹿晗以《擇天記》的1.2億片酬高居榜首,楊洋拍《武動乾坤》也拿了八千萬。

而這份名單裡面,就算是不太紅的幾個小鮮肉明星,比如蔣勁夫和馬可這種遠離一線二線的,出演電視劇片酬也都在千萬以上。

相比之下,一些演技真正好的“戲骨們”,片酬卻根本上不了榜。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遠大前程》,通稿號稱集結了四十多位戲骨:

這四十多個人包括倪大紅、趙立新、王德順、張雙利、富大龍、金士傑等等口碑非常好的演員,他們確實個個稱得上“老戲骨”。

去年的爆款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在開播之前打出的也是“戲骨”牌,據說是導演談下了八十多位戲骨,才湊出現在的陣容。

所以,一部電視劇想要湊齊幾十個“戲骨”並不難,演藝圈裡熬到四五十歲往上,演技基本上都差不了。

但是現在很少能在一部劇裡面,同時找到超過三個當紅小鮮肉。流量太大的請不起,流量一般的性價比太低,真正有熱度演技又說得過去的小鮮肉,在娛樂圈裡屈指可數。

在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當然就會出現“小鮮肉片酬比老戲骨高”的狀況啦。


達人鈞鈞

先‍來看一下,‍‍為什麼目前中國的影視業如此發達。

‍‍首先是因為‍‍中國人這些年來‍‍有錢了,‍‍‍‍物質文明的‍‍發展帶動了精神文明的發展,‍‍‍‍帶動了影視業的‍‍繁榮。

‍‍第二點是因為,‍‍‍‍中國市場上的熱錢‍‍都湧到了‍‍影視業。‍‍因為影視業現在屬於‍‍最‍‍熱門行業,來‍‍錢快,賺錢也快,‍‍只要一個作品‍‍能‍‍爆紅,‍‍就能獲利無數,所以造成了熱錢滾滾湧向影視業。

既然影視行業如此發達,最大的獲利者當然首當其衝就是明星了,在明星裡面我們也看到一個特別突出的趨勢,小鮮肉的片酬,比老戲骨的片酬多多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鴻溝。

這是因為,中國社會目前又處在一個顏值至上的年代,一切看臉說話,一個好皮囊遠比演技重要的多。

而且,追星追的最猛最狂熱的當然是青少年,那麼他們追的當然是長得又帥又漂亮的小鮮肉了,所以小鮮肉的片酬就這樣水漲船高。

目前小鮮肉中的箇中翹楚吳亦凡鹿晗王俊凱楊洋張翰井柏然等人,都已經達到了片酬幾千萬的水準,接近一億。

而反觀老戲骨,即使是他們之中最厲害中的陳道明陳寶國張嘉譯張國立等人,他們的片酬也沒有這麼高,一年的總收入,據說2017年張嘉譯的年收入最高,達到了7000多萬張,張國立陳寶國等人都是6000萬,陳道明則因為挑剔劇本很厲害,有3000萬。

這樣一個數字,無疑就比小鮮肉拉開了一個很大的檔次。

總之在目前社會階段下,老戲骨幹不過小鮮肉,是一個不願意承認,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


鯨魚電影

舉個例子。同聲傳譯是翻譯裡最為專業的一個分支,能吃上這碗飯的無一不是行業精英。他們精通數種語言,熟悉多國文化,矇住臉對老外說英語,對方會以為是老鄉。

但同聲傳譯的收入有多高呢?就英語來說,大概是1~2萬/天。但很少人能達到10萬/月,更別提30~60萬/月了。原因很簡單,需要同聲傳譯的場合就那麼幾個,幹這行的人卻不少。

所以,雖然個人努力決定專業能力,但專業能力僅僅是進入某個行業的憑證,而不是高收入的保證。我們都說就業要先擇業,就是這個原因。

回到老戲骨VS小鮮肉的問題。老戲骨的專業能力很強,但有兩個因素制約了他們的市場規模。第一是觀眾的水平,第二則是投資方的策略。

第一點,大部分觀眾看劇是隻是為了娛樂,而不是一本正經地欣賞藝術。老戲骨的精湛表演固然能帶來美的感受,但和小鮮肉的顏比起來,好像也不特別精彩。而且“好演技”這東西本身就缺乏話題性,我們平常聊演技都是說某某有多爛,很少說某某有多好。

第二點,投資方發現老戲骨對戲的要求太高,遠遠超出觀眾的欣賞水平,找他們拍戲可能吃力不討好,還不如請小鮮肉有保障。其實第二點也是第一點的體現,畢竟投資方是最懂觀眾的人。

經濟學上有個說法是“劣幣驅逐良幣”,可以籠統理解為“低端產品利潤高,驅逐了低利潤的高端產品”,一個道理。

那麼老戲骨是不是就沒出路了呢?也不是的。高端娛樂產品(優質影視劇)的市場始終存在,只是規模比不上低端市場(爛俗雷劇)。老戲骨們削尖腦袋往高端市場鑽,總有一些精英中的精英能活下來。最容易flop的是那種顏值比不上小鮮肉,演技略低於老戲骨的中戲骨們。


虎皮青貓的小窩

娛樂圈小鮮肉比老戲骨片酬多是公認的事實。


鹿晗領銜主演的《擇天記》片酬高達1.2億,楊洋參演的《武動乾坤》片酬高達8000萬,井柏然參演《捉妖記》電影片酬達2500要,反觀老戲骨,陳道明全面的收入為3000萬左右,張國立的年收入為6000多萬,不及小鮮肉一部戲的片酬,出現這個現象為什麼呢?


其實,這就是市場經濟決定的。因為投資方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他們在前期都會進行投入產出預算,投資方會利用小鮮肉的流量和粉絲來實現利益最大化。

還有就是一些老戲骨接戲,片酬不是放在第一位,劇本是放在第一位。老戲骨更加看重劇本,就像《人民的名義》裡,好多演員都是看了劇本以後願意友情價出演。

最後,片酬不等於演技,演技也不等於收益。片酬都是市場決定的,我們只希望出現更多優秀的作品。


軒寶的爸爸叫強仔

因為包裝一個鮮肉可比老戲骨自己揣摩起來的演技貴的多。

現在的老戲骨在眾多電視劇裡都為小鮮肉做配不是嗎?這個現象大概就是資本與市場的結合造成的吧。現在肯為自己的愛豆花錢的群體是哪一部分?

當然是廣大中小學生。他們不辭辛苦為愛豆打call,愛豆有了新電影?熬夜刷播放量。愛豆有了新專輯?電子版CD版都買。愛豆有了新代言?早餐錢省下來也要多買幾張。這些都是連眼神都有戲的老戲骨所帶不來的。



自然而然小鮮肉的片酬就往上漲了,不然收視率誰來刷?不然熱搜怎麼上?不然惡意營銷號下面的評論誰去反駁?


大部分的人看到老戲骨在片中的表演,都會說,哇這個人演的好好啊,但是有多少人會知道他們的名字?會買他們代言的產品?

以上。


芋泥追劇

這個問題有幾個方面

第一很多觀眾還是喜歡小鮮肉的,小鮮肉一般都是帥哥美女,就比如說我表妹就喜歡陳曉,當然有一部分喜歡小鮮肉的也喜歡老戲骨,但是能做到這樣的畢竟不錯。現在很多人追星是不理智的,看問題也是片面的,所以就更喜歡小鮮肉了。

第二市場的因素,小鮮肉有人喜歡了就可以製造出許多的話題花邊新聞,這樣在本身就有人關注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關注,這樣廣告商也願意出高價,一抬在抬自然高,

第三,過度的包裝讓很多人覺得小鮮肉忽遠忽近,有一種迷離的感覺,就好比吸毒,一旦上癮了就會越來越買他們的賬,所以片酬高就不奇怪了。

很多時候是不看演技的,現在的社會是外表決定了百分之八十,所以小鮮肉比老戲骨片酬高,


訊聊科技首席執行官

因為這是個看臉的社會,而顏值高的小鮮肉和小花比較迎合年輕大眾的口味,年輕大眾又佔據了比較高的觀眾基數,從而帶動高收視率或者是高票房,製作方投資方也能獲得高額利潤,也因此小鮮肉就變得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競爭,所謂價高者得,他們的片酬也就慢慢的越來越高了!


灬豆瓣醬

如今社會年輕人,被所謂的韓劇,等,一些國外片洗腦,某種意義上說,國內娛樂圈的一些大佬看準這一市場有利可圖,包裝出來的小鮮肉,如今大多數年輕人沒有自己主觀意識,跟風,推動了小鮮肉的價格,而沒有理性看過老片子,老戲骨,那才叫,演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