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功耗掣肘AMD筆記本銳龍APU值得期待嗎?

Wild-Fire

AMD除開剛剛發佈的第二代銳龍處理器之外,之前的銳龍APU陣營也要隨之擴充了,根據AMD官網顯示,將會加推Ryzen 3 2200GE以及Ryzen 5 2400GE兩款APU,它們最大特色就是隻有35W的TDP,而且只有CPU頻率變化,其餘硬件都與之前推出的兩款都一樣。

Ryzen 3 2200GE、Ryzen 5 2400GE的存在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在2月份銳龍APU剛發佈的時候,華碩、華擎的AM4主板CPU支持列表中就曾出現過它們的名字,只不過當時不知道具體規格而已。現在我們可以通過AMD隱藏起來的兩個網頁看到其具體規格:Ryzen 3 2200GE、Ryzen 5 2400GE。

按照規格表數據,Ryzen 3 2200GE還是4C4T設計,頻率在3.2-3.6GHz之間,而65W功耗版在3.5-3.7GHz,而搭載的Vega 8核心沒變,還是8組NCU;Ryzen 5 2400GE 4C8T設計,頻率降低0.4GHz,為3.2-3.8GHz之間,65W功耗版在3.6-3.9GHz,仍然是11組NCU的Vega 11核心。

單純降低CPU頻率可以讓TDP降低至35W,差不多50%的功耗降低令人相當期待,而且GPU規格並沒有任何變化,遊戲性能有可能不受影響。

不過截至目前仍未有AMD何時正式發佈及推出日期,價格也未知。


超能網

關於銳龍APU值不值得期待,我們做了一個 I/A/N卡組合輕薄本性能對比評測,來解答你這個問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PC行業裡,階段性的熱點總是層出不窮,能否持續吸引愛好者和消費者成了有志企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就2017年來說,多核、Ryzen、酷睿i9等詞彙統治了業界的焦點,哪怕是很多並不需要高端產品的科技粉絲也經受了這些熱點的重磅洗禮。2018年初的PC熱點,是AMD新一代的銳龍架構APU——不論是桌面版的還是移動版的。

銳龍APU對決8代酷睿 I/A/N組合輕薄本性能橫評

今天我們將集合搭載AMD 銳龍R5、R7 異構APU、Intel第八代酷睿CPU、以及AMD NVIDIA 最新輕量級GPU 的輕薄筆記本,在狗年來臨之前為大家梳理一下他們大概的性能定位,以饗讀者。

銳龍APU 打破移動市場格局 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縱觀歲末年初一段日子的網友反饋,非遊戲本用戶最關心的產品類型就是五千到七千元價格區間、13到15.6英寸的輕薄筆記本。8代酷睿低電壓版先行一步在筆記本上打響了多核化的第一槍,緊跟著的銳龍APU 以異構融合的理念和較高地性價比“牽掛”了諸多愛好者的心房。目前這種類型輕薄本的配置方案大概有三種——Intel 8代酷睿配NVIDIA MX150獨顯、Intel 8代酷睿配AMD Radeon 500系列獨顯以及新發布的銳龍移動APU異構組合。我們在閱覽網絡社區時也發現諸多學生黨、工作黨對輕薄本的生產力表現非常關注。

A與I 的爭鬥是主角 NVIDIA 起到了關鍵作用

所以今天本文的橫評內容主要聚焦在七款常見輕薄筆記本的性能表現上,將嘗試解決以下熱點問題:

一:銳龍APU 搭配單雙通道內存有多大性能區別,13英寸和15英寸的平臺體積差異影響又有多大。

二:銳龍APU 的遊戲遊戲性能能否抗衡8代酷睿與MX150的典型組合,是否能滿足大多數用戶的期待。

三:在理論計算、生產力工具等方面,銳龍和8代酷睿的表現有怎樣的異同,如何定位他們的實力級別。

四:終極問題,未來半年哪套配置組合方案更有生命力。

8代酷睿低電壓版規格信息

銳龍移動處理器平臺信息

CAD Creo 等生產力需求在論壇上其實也相當廣泛

筆者找到了目前春節前夕客觀條件能夠拿到的大部分主流輕薄本,包括聯想、ThinkPad、宏碁、華碩、惠普等品牌,覆蓋了五千到八千元的常見範圍和尺寸,希望能夠通過對比分析讓大家對“究竟哪個好”的問題有一些更多的瞭解。

2平臺配置參數與測試方法

平臺配置參數與測試方法

我們選擇的七款輕薄本依次是宏碁Swift 3 15英寸銳龍版、宏碁Swift 5 14英寸、聯想ideapad 720S R7 2700U、ideapad 720S R5 2500U、聯想小新潮7000 13、ThinkPad R480 I7 8550U、惠普ENVY 13獨顯版、華碩U3100UN。

其中聯想兩款ideapad 系列和宏碁Swift 3採用了AMD 銳龍 APU處理器,其餘為Intel 8代酷睿機型。ThinkPad R480 搭載了Radeon 540 移動顯卡,對位ENVY 13和華碩U3100UN 、聯想潮7000的NVIDIA MX 150獨立顯卡。宏碁Swift 5 14英寸採用Intel 核芯顯卡。

八款輕薄本的平臺信息尤其是存儲配置下表已經列出。由於輕薄平臺多為板載內存,強求內存通道、頻率的一致性是不可行的,我們只能通過擴大測試樣本容量的方式來減少控制變量方面的侷限性。

測試八款筆記本配置參數

8代酷睿和銳龍APU 的相關信息在前兩天的首測中已經有所介紹,大家可以通過《撼動酷睿輕薄本格局 AMD銳龍5 2500U APU首測》 來進行了解。ThinkPad R480搭載的Radeon 540 2GB獨立顯卡GPU核心代號位Lexa ,隸屬於GCN家族,擁有512個流處理器單元和64bit GDDR5顯存,帶寬達到了48GB/S,理論性能強於640個流處理器的Vega 10異構核心,也略強於NVIDIA 的MX150獨顯

Radeon 540獨立顯卡與Vega 10參數對比(Vega10識別錯誤)

本次測試在Windows 10 1709 版本下進行,迴避Intel 的Spectre (幽靈)和Meltdown (熔斷)補丁性能影響。AMD APU 採用17.7 隨機自帶驅動,AMD Radeon 540使用18.1.1 腎上腺素驅動,NVIDIA使用390.77 最新驅動。 測試最終將包括以下六個部分:

一:Vega 10 、Vega 8強力融合GPU與MX150、Radeon 540的跑分和遊戲性能實測對比。

二:包括Wprime 多線程計算、PassMark 理論測試、3DMark Time Spy Extreme \\Time Spy物理等項目的理論測試。

三:SPECwpc 生產力套件檢測包括Catia 、Creo 工程建模環節、LuxRender渲染環節和PYTHON 編程語言四個環節。

四: 渲染測試包括CoronaBenchmak、Cinebench R15 兩款專業測試項目。

五: 視頻轉碼包括X264 HD Benchmark、X265 HWBOT和Adobe MediaEncoder轉碼三個環節。

六:補充Adobe Photoshop CC2018 進行人像磨皮和風景堆棧主流應用測試。

33DMark GPU性能對比

3DMark GPU性能對比

很多人對銳龍移動處理器抱有相當高的期待,蓋因Vega 低頻版和Ryzen 移動版的能耗比都遠在頻率、功耗拐點之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工藝、架構優勢。此前ideapad 720S搭載的R5 2500U和R7 2700U功耗限制非常死,導致他們的Vega 8\\10 GPU性能幾乎完全無法發揮,甚至沒有比Intel 的普通核顯強太多(R7 跑分低於R5)。

現在我們找來相對兩款MX150 獨顯筆記本(華碩因時間原因未能測試GPU,其性能與惠普ENVY 13基本重合)、AMD自己的同定位獨顯Radeon 540 ,對比驗證一下單雙通道的Vega 異構GPU 到底是怎樣的實力。

R7 2700U Firestrike EX 測試成績

3DMark Firestrike EX成績

3DMark Time Spy成績

從3DMark 圖形成績可以看出,目前雙通道R7 2700U 輕薄本的理論成績距離AMD 發佈會還有一定的距離。13.3英寸單通道的R7 2700U 受制於功耗限制表現不如同模具的R5 2500U,與MX150 相差非常懸殊。

宏碁這款Swift 3 平臺並不是作為旗艦主打產品設計的,相信配上更強悍的模具後,R7 2700U 搭配的Vega 10有望接近MX150 8W 獨顯版(ENVY 13和華碩 U3100UN 搭載的均為低功耗版MX150) 。

4四款遊戲大作實戰檢驗

四款遊戲大作實戰檢驗

很多人對跑分是懷有天然不信任感的,跑分也不太容易反映出帶寬、功耗瓶頸等一些實際問題,有他的侷限性。目前的輕薄本雖然不是作為遊戲本設計的,但是遊戲能力卻是他們向主流用戶人群拓展的重要武器,下面我們就選擇四款遊戲大作對比Vega 10、Vega 8、MX150 8W 和Radeon 540的遊戲實力。

守望先鋒

巫師3 狂獵

戰地1

我們選擇的四款遊戲是《守望先鋒》、《戰地1》、《巫師3 狂獵》和《生化危機7》。其中《守望先鋒》設置為1080P 中等畫質百分之百渲染(遊戲默認給出的中等,部分選項為低),其餘遊戲均為1080P 最低畫質。

守望先鋒 測試成績

生化危機 測試成績

戰地1 測試成績

巫師3 測試成績

四款遊戲的表現都很趨同——Radeon 540有著高人一等的實力,MX150 兩個品牌的成績較為接近。同時,雙通道的R7 2700U 可以接近MX150 8W版,相差幅度不算非常明顯。 當然,單通道和功耗限制特別嚴苛的銳龍APU類型就沒有多少遊戲價值了。

5Wprime PassMark測試

Wprime PassMark測試

AMD 銳龍7 2700U 的頻率、同頻性能其實都與Intel i7 8550U 差相彷彿,真正的優劣還得從實際出發逐一驗證。Wprime 和PassMark 都是經典的理論測試工具,PassMark能夠驗證的底層信息尤其的多,加上3DMark的物理測試,足以反應主流輕薄本的理論性能。

華碩Wprime 測試

Acer PassMark 理論測試

WPrime 2.10 測試結果

3DMark Time SPY EX 物理測試

PassMark 測試成績

Wprime 部分,雙通道的銳龍R7 表現優秀,8代酷睿的成績同功耗限制相關,良莠不齊。單通道的銳龍R7 表現不如銳龍R5 。

PassMark部分,所有的單通道平臺成績都受到了很大幅度的負面影響。Intel8代酷睿整體表現優秀,最強的雙通道R7 2700U 能夠接近他們。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是最近新出的Demo,其物理測試對新版本的AVX據稱有很大的優化,銳龍在這個環節整體表現比較低迷。

6SPECwpc生產力套件檢測

SPECwpc生產力套件檢測

SPEC標準性能評估組織是一個全球化的非盈利組織,制定了全方位的計算機性能評估標準,其中最著名的SPEC CPU 2006一直以來都是跨架構CPU之間直接比拼底層性能的最權威測試工具。

在銳龍APU ideapad 720S首發時,筆者在貼吧看到很多想要使用Auto CAD等生產力工具的網友對AMD格外關注,故此次測試加入了SPECwpc測試環節。SPEC 推出了很多與生產力有關的軟件產品,SPECwpc是其中較全面的一套。本次測試使用了Catia(也是法國大鎖公司的設計引擎) 和Creo、LuxRender 和PYTHON四個子項目,主要代表Solidworks\\AUTOCAD等建模製圖軟件、多種機械設計渲染以及變成軟件的性能。

SPECwpc 測試過程

SPECwpc 測試過程

SPECwpc 測試過程

SPEC wpc 2.1測試成績

從四組成績情況來看,Catia 和Creo因為與GPU相關,功耗給足的AMD遊戲卡——包括銳龍R7 2700U的Vega 10在內,往往有著接近專業卡的表現,所以在筆記本對比中顯得較為強勢。不過如果功耗掣肘非常厲害,AMD平臺也無法一直保持這種優勢。

在LuxRender和PYTHON中,華碩表現的很亮眼,其餘的筆記本區分度不高,可以認為在輕量級類似任務中表現都很相似。

7Corona Cinema 2D渲染測試

Corona Cinema 2D渲染測試

在專業的圖形渲染方面,我們使用著名的Cinebench R15和Corona Benchmark進行對比測試。CINEBENCH是業界公認的基準測試軟件,在國內外主流媒體的多數系統性能測試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使用該公司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件引擎,可以測試CPU和顯卡的性能。

Cinebench R15 R7 2700U運行情況

Corona Render渲染器是業界後起之秀,在渲染質量和速度上其實非常優秀,可以直接類比的對象就是Vray。他可以在3Dsmax 和C4D等軟件中渲染使用,代表性很強,效率也還不錯。重要的是,這款軟件目前提供了1.3版本的獨立Benchmark,體積僅有200MB左右。對那些執著於評判CPU綜合性能(不僅僅是多核優化或者頻率高低)的愛好者來說,也算是“不服跑個分”主義的良好載體。

CoronaBenchmak R7 2700U運行情況

CoronaBenchmark

Cinebench R15 渲染測試

2D圖形渲染是目前AMD Ryzen 架構得以充分施展優勢的領域之一,雙通道的R7 2700U在CoronaBenchmark中與一眾8代i7 相當,因為他們的頻率也比較接近。在Cinebench R15 中,AMD 系列銳龍APU 表現得相對強勢。

8X264 X265 轉碼理論實踐驗證

X264 X265 轉碼理論實踐驗證

視頻轉碼方面,我們將利用如下軟件進行對比測試,測試具體設置如下:

一:X264部分

運行獨立的X264 HD Benchmark ,得出幀率,相互驗證。

R7 2700U HWBOT X256測試

二:X265/HEVC部分

1:運行Hwbot 265 Benchmark,得出成績進行對比。

2: 使用Adobe MediaEncoder CC 2018將一段《守望先鋒》視頻轉為HEVC 1080P模式,源視頻分辨率為2560X1440,碼率7MBPS左右。

Media Encoder 測試設置(來自臺式機相同測試環節)

Adobe Meida Encoder CC 2018轉碼測試

X264 X265 轉碼測試

在最新版本的X265解碼器中,Intel 的原生AVX 256位指令得到了充分優化,而RYZEN 必須拆分成兩個128位指令執行,所以效率上有所差異。不過以Adobe 為代表的常用軟件即使支持X265,也不會支持得非常充分。目前來看,常用的轉碼軟件中,無論X264還是X265,得到充足功耗和內存帶寬支持的Ryzen APU 對主流用戶都相當友好,同競爭對手基本相當。反過來無論是8代酷睿還是Ryzen ,在可用功耗受到明顯限制時性能都會有明顯的損失。

Adobe Photoshop CC圖像處理

風景部分,我們使用Adobe Photoshop CC 2018打開14張尼康D850 14bit 4600萬像素 無損壓縮Raw文件,加載後進行自動對齊、平均值堆棧操作,以得到消除暗部噪點、水面光滑的影像, 記錄時間進行比照。

在堆棧測試環節,R7 2700U和R5 2500U表顯得比較弱勢,這是因為聯想平臺的功耗限制太嚴厲,而宏碁平臺使用的SATA 3 固態硬盤素質不夠高,有所拖累,在條件合適時我們將會為尋求可公平的控制變量方式進行對比。

Delicious Retouch 這種插件可以代表Photoshop 主流修圖用戶的使用習慣,兼顧多線程優化和頻率優化,給足功耗的雙通道R7 2700U 表現不次於8代酷睿。 值得注意的是,與之前很多項目類似,相同的功耗限制下,部分品牌R7 2700U成績往往不如同模具的R5 2500U。

數據加權彙總 結論與展望

我們把四款遊戲的加權彙總百分比和CPU理論項目的加權百分比製作成圖表為您呈現。其中游戲部分GPU 肯定會受到CPU的影響,CPU部分個別項目中GPU也會有一定參與度(部分3DMark項目如Firestrike的物理成績在前面條形圖沒有展示,也計入了總權重當中)。

CPU 項目性能彙總

結合這兩組數據我們可以試著嘗試回答一下開頭提出的幾個問題:

其一:銳龍APU 確實很吃內存,但是在我們的測試中,內存帶寬不是決定性的要素,功耗才是。以桌面顯卡計算,內存帶寬損失一半,圖形測試大概會相應損失三成左右性能。我們的對比顯示13英寸和15英寸不同品牌的銳龍7 2700U 在遊戲中相差極為懸殊。這隻能是廠家設置的功耗牆在作祟。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只有15英寸才能為銳龍帶來充分的功耗、溫度冗餘。 13英寸平臺中銳龍APU成績較低的,同品牌的Intel 8代酷睿成績也偏低。我們將有理由期待更多13、14英寸高性能輕薄本的出現。

兩個品牌銳龍處理器的最大差異來自VDDN和Package功耗的控制策略

其二:遊戲性能上,功耗限制比較嚴苛的MX150 平臺和接近滿血的銳龍2700U 平臺性能相差無幾。如果都在最理想狀態,銳龍7 2700U 的理論圖形測試可能會接近8W 的MX150,但遊戲還是要弱10%到20%。這個幅度對多數輕量級遊戲來說可以接受,但對某些徘徊在玩兒與不能玩兒邊緣的遊戲來說還是非常可觀的。

其三:銳龍APU 在涉及AVX 256指令集的應用上表現相對弱勢,但差距不算很大。在傳統的大部分生產力項目上, 接近滿血的雙通道版 銳龍APU R7 2700U都能同Intel i7 8550U 分庭抗禮。 部分比較強調單線程的應用中銳龍可能會吃點虧,但並不嚴重。


中關村在線

十分期待 apu真正的用武之地在筆記本,而且amd在ps4上的apu表現突出,同時也打破intel與NVIDIA在筆記本上的壟斷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