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知名科學家提出的理論被事實打臉了?

筆墨小許

最慘的被打臉無疑是泊松了,這次打臉以“泊松亮斑”這個物理概念的形式永載史冊,而且最慘的是,這不是別人打泊松的臉,

是他自己打自己的臉

這樁公案應該是從另一位物理學家菲涅爾說起。

↑光究竟是一種粒子還是波?↑

可能稍微知道一點兒物理學史的人都知道,關於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這件事情,物理學家吵了好幾百年,而到了菲涅爾這個時代還是大家各執一詞。1818年的時候,法國科學院進行了一次徵文競賽,內容大概是如何用試驗確定光的衍射效應。菲涅爾本人是光的波動說的支持者,所以在別人的鼓勵下也參加了這次徵文,並且提出了基於光的波動性質的理論和試驗。

↑菲涅爾和泊松持有不同的理論↑

這場徵文有個評審委員會,其中的泊松是一個鐵桿的粒子說的支持者,他看到菲涅爾的徵文不談說火冒三丈,但是說是頗為不滿也是非常正常的,於是他理所當然地,進行了一番駁斥,而且用了非常損的一招:歸謬

所謂的歸謬,就是我順著你的理論說,假設你的理論是對的,然後得出來一個很荒謬的結論,從而達到駁倒你的目的。之所以說這一招很損,是因為拿這一招駁斥別人就等於抓起他的手往他自己臉上打。

顯然,對於創建了泊松分佈、泊松方程的泊松而言,做這樣的事情不是很難,明明是非常困難的物理數學方程的求解他也輕鬆做到了,並且得到了一個在他看來很荒謬的結論:如果在一個點光源——簡單點兒說,一盞燈吧——如果在一盞燈前面放一張圓紙片,那麼在一定的情況下,圓紙片的影子中央會出現一個亮斑,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想泊松當時一定很得意,因為他通過精巧而嚴謹的分析,通過歸謬法即將把光的波動說駁倒。

↑泊松亮斑試驗↑

而菲涅爾也沒有辦法,人家都說到這個份兒上,那就做試驗吧。然後非常不幸的,正如泊松預料的一模一樣,試驗中確實在影子的正中央,出現了一個亮斑。

↑出現在影子正中央的亮斑↑

太極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借力用力,意思就是藉助敵人的力量來攻擊敵人自己。泊松在菲涅爾打他臉的時候非常漂亮地使出一招借力用力,抓起菲涅爾的手加了一把勁,然後狠狠地拍在泊松自己的臉上。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亮斑會被取名為泊松亮斑,也許是為了紀念堅定的粒子說擁護者泊松在光的波動說上做出的傑出貢獻,也許真的只是幽默。但是我想泊松本人可能不會對於這個流芳千古的機會感到自豪。


SilentTurbine

下面隆重請出打臉之王——泡利,就是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泡利,不過不是泡利打人家的臉,而是泡利被打臉。



天才泡利

泡利一生中最著名的被打臉事件就是關於宇稱不守恆,泡利認為宇稱不守恆根本就不值一提,可隨後就被證明他是錯的,不過這只是最著名的一個,他一生中還有很多被打臉事件。

在那個星光燦爛的時代,如果要評選一位最聰明的天才話,這肯定是泡利,沒錯,不是愛因斯坦,更不是玻爾德布羅意薛定諤海森堡波恩狄拉克,只有泡利才稱得上天才。

天才對於這些已經達到智慧巔峰的大神們來說,並不是一個太好的褒義詞,天才意味著聰明,反應快,而對於科學來說,要做出驚人成就僅有天才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科學的熱愛和鍥而不捨的精神。

愛神從來就沒有承認過自己是天才,爵爺也沒有公開承認過,雖然爵爺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

而泡利是大家公認的天才,泡利在學界稱為“上帝之鞭”,這又不是一個好詞,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有匈奴王阿提拉和大汗蒙哥,他們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生前建立了龐大的國家,可去世後國家又迅速土崩瓦解,泡利也是這樣的“上帝之鞭”。

泡利生前人人恐懼,要是有泡利在場,就是愛神說話也要小心一點,唯恐被他挑毛病,關鍵是他挑的還真是毛病,量子學派諸神在他眼裡根本就不值一提,可是他的觀點也迅速被超越。



在這張照片上,愛因斯坦被擠到了角落裡,似乎泡利才是主角。

泡利是名副其實的“學二代”,這是一個多麼讓人神往的概念,他父親是教授,教父是大名鼎鼎的馬赫,就是那個讓愛因斯坦尊稱為老師的馬赫,馬赫天生殺神,前要鞭屍牛頓,後不鳥愛因斯坦,著名的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就是馬赫推導出來的,是不是有點意外?

泡利中學畢業就找到索末菲教授要讀研究生,索末菲教授也是量子力學的大神,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桃李滿天下,培養出了一群獲諾貝爾獎的學生。

索末菲教授很為難,不收吧,駁了老朋友面子,收吧,有點不合規矩,最後,教授決定先讀一年看看吧,跟不上課,那就勸他回去讀大學,跟得上的話,那就繼續讀吧。

結果泡利還真讀完了博士,中學生讀博士,這是不是很天才。而且這一點很重要,在那個每天都有新論文新理論誕生的時代,時間太重要了。

1921年,21歲的泡利獲得了博士學位,同年,他為德國的《數學科學百科全書》寫了一篇長達237頁的關於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詞條,該文到今天仍然是該領域的經典文獻之一,愛因斯坦曾經評價說:“任何該領域的專家都不會相信,該文出自一個僅21歲的青年人之手,作者在文中顯示出來的對這個領域的理解力、熟練的數學推導能力、對物理深刻的洞察力、使問題明晰的能力、系統的表述、對語言的把握、對該問題的完整處理、和對其評價,使任何一個人都會感到羨慕。”

而此時,狄拉克剛剛大學畢業,海森堡剛剛來到索末菲門下,不走尋常路的德布羅意也是博士在讀,大器晚成的薛定諤還在迷惘中等待德布羅意的啟發。

不過,留給這些天才少年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畢竟蘋果砸到牛頓腦袋上的時候爵爺才24歲,而“愛因斯坦奇蹟年”時愛神也不過26歲。 既完成了物理學的基本訓練,又得到了愛神的稱讚,等待泡利的只有成功了。

泡利果然不孚眾望,四年後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這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原理,其地位相當於開普勒的三大定律,可是開普勒三大定律背後是萬有引力定律,這就是說泡利不相容原理背後還有更基礎的原理,這就是全同粒子假設,如果泡利繼續深入下去,那麼量子力學會早一天揭開面紗,可是他是天才,所以沒有繼續下去。

之後海森堡提出測不準原理,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方程,隨後兩人又獨立提出了全同粒子假說,這一杯苦酒只能泡利自己飲下了。

不過這還無所謂,畢竟是自己釀的苦酒,可是他下面的行為就影響到了別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克羅尼格在德國訪問時遇到了心中的神——泡利,年輕的克羅尼格向泡利提出了提出了自己的電子自旋假說,“這確實很聰明,但是和現實毫無關係。”泡利冷冷地說。泡利的冷漠讓克羅尼格心灰意懶,就沒有發表關於電子自旋的論文。

其實是克羅尼格多慮了,泡利的刻薄是一貫的,並不是僅僅針對他,對於泡利來說,說一句“這竟然沒有什麼錯”已經是最高的讚賞了。 泡利曾在聽了意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反質子的發現者)的報告之後,說道:“我從來沒有聽過像你這麼糟糕的報告。”塞格雷也只能一言不發。泡利想了一想,回身對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學家布瑞斯徹說:“如果你來做報告,情況會更加糟糕,當然,你上次在蘇黎世的開幕式報告除外。” 泡利對於這些物理界的大佬都毫不客氣,何況對初出茅廬的學生,不過後來的事態發展,卻讓克羅尼格有些惱火。

一年後,荷蘭物理學家烏侖貝克和古茲米特發表了關於電子自旋的論文,文末還有玻爾的評論,物理學界一時譁然,愛因斯坦也參與其中,克羅尼格也只能苦笑著看著電子自旋首發權被搶走。 不過最遺憾的還不是克羅尼格,最遺憾的卻是泡利本人。克羅尼格曾回憶說自己提出電子自旋的概念,是受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啟發,烏倫貝克也曾表示“古茲米特和我是通過研讀泡利的一篇表述了著名的不相容原理的論文而萌生這一想法的。” 不過,泡利隨後用泡利矩陣和二分量波函數完成了電子自旋的數學描述,使之不再是一個假說,可是這對於泡利來說意味著更大的遺憾,狄拉克因此受到啟發,完成了量子力學基本方程之狄拉克方程。

如果泡利吸取教訓,那麼還有一個更大的發現還在等著他,可是他依舊故我,這一點很象他的教父馬赫。

晚年泡利接到了青年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論文,就是那篇著名的《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恆嗎?》,年老的泡利依然鋒芒不減,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不相信上帝是一個弱左撇子,我準備押很高的賭注,賭那些實驗將會顯示……對稱的角分佈……”,“對稱的角分佈”指的就是宇稱守恆,言下之意,泡利認為年輕人的想法根本就不值一提。

非常幸運的是沒有人參與泡利的賭局,否則泡利就要破產了。因為兩天前,被泡利稱為“無論作為實驗物理學家還是聰慧而美麗的年輕中國女士”吳健雄博士就發出了證明“宇稱不守恆”實驗的論文。



泡利與吳健雄 吳健雄博士笑靨如花,泡利卻有些落寞

看起來泡利這次沒有損失金錢,只是損失了一點名譽,其實泡利還有一個更大的損失,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也是發軔於泡利。

泡利第一個預言了中微子的存在,雖然中微子是由費米命名的,但確實是泡利在研究β衰變時提出的假想粒子。中微子是弱相互作用的重要粒子,其狀態和相互作用會導致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如果泡利就此深入研究下去,那麼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他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泡利又一次嚥下了苦酒。

愛因斯坦說過,我最討厭那種科學家,在木板上找到最薄的地方鑽下去,而泡利根本就懶得鑽。

所以對於科學也罷,人生也罷,鍥而不捨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就象一場馬拉松,而天才就是百米冠軍,但是隻要堅持下去,我們都會是贏家。


閒時亂翻書

被打臉的有很多很多,比如愛迪生、比爾蓋茨等我們比較熟悉,也有馬丁範布倫、威廉普利斯等不太熟悉的大家!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舉例

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看到關於研究交流電的項目的時候提出說道:研究交流電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沒有人會使用它,永遠不會! 為什麼說的這麼狠呢,那是因為遠在十九世紀電還沒有被髮明的時候,愛迪生還沒有想到有變壓器這種神器可以製作(畢竟才剛開始研究電)。這樣子,電流在傳輸的過程中成本就會很大。比起油燈,一般家庭可承受不起鉅額電費!

當時愛迪生為了證明交流電是魔鬼,搞了個電椅證明交流電可以直接把人電成炭!


比爾蓋茨在1931年曾經說:640k 內存妥妥夠用了!

640k是什麼概念,我們現在聽歌普普通通的下載一首都有6m(768k)!

想象一下用640k的手機,那就一下回到了 諾基亞時代!可以看到比爾蓋茨也有預測離譜的時候,哈哈!當然,那個時候的環境,聽歌用收音機,看電影去電影院,內存只是存儲些數據罷了,人們可不會想到多年以後這些在一部手機就能實現!也不會想到現在可以買到10t的硬盤了(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


火車速度已經達到15mph了(24km/h) 了,太快了,太危險了,我建議大家不要乘坐,並且出臺政策壓制才行! ----美國第八任總統 馬丁範布倫

中國高鐵復興號17年最高時速已經達到400km/h


當然,這些都是在今天看來的特殊時代的打臉事件,科技是不斷髮達,科學家的理論只有一一被證實或打破,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名聲。



江舟小翁

要說“打臉”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頓,牛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不過他也犯過糊塗,而且像他這種天才一旦堅信錯誤的想法,帶來的後果往往也是災難性的。

在條件落後的過去,科學界對於光的構成曾經出現過嚴重分歧,1938年法國科學家“皮埃爾·伽森荻”認為光是由大量的堅硬粒子構成。

物理學家牛頓對光的研究也很深入,他支持“伽森荻”的猜測,並發表論文《光學》,文中根據光沿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的色散以及光可以攜帶能量等現象“證實”了這一說法。

但這種說法有一種現象無法解釋,就是為什麼兩束光撞在一起能做到互相不影響?對此,與牛頓同時代的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另一種假設:光是由“波”構成的。

爭論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由於牛頓在物理學界的地位導致人們過於迷信他的說法,“波動說”被壓得抬不起頭。

直到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出版了《自然哲學講義》,裡面詳細記錄了他做過的一個試驗,理科生應該已經猜到了,那就是“雙縫實驗”。

試驗的大致內容是:一束光在穿過兩道平行的狹縫之後再照到紙上,會看到明暗交替的條紋。

如果光是粒子,那麼無論如何也解釋不了這一現象,如果光是波,那很輕鬆就能解釋,這個試驗對於以牛頓為代表的“粒子派”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再後來,越來越多的試驗證明牛頓是錯的,“粒子派”已經滅亡,只有少部分人依舊堅持光是由粒子構成,但既拿不出證明自己的證據,也拿不出推翻“波動派”的證據。


冷門知識庫

托勒密 的《地心說》 被哥白尼的《日心說》啪啪打臉。

以太 被 光速不變啪啪打臉,燃素說被羅蒙諾所夫啪啪打臉。 愛因斯坦 薛定諤被 玻爾 泡利 海森堡的《波粒二象性》啪啪打臉,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打臉整個物理界

說了一大堆打臉被打臉的其實一點意義沒有,科學其實不存在打不打臉這回事。這只是科學進步的過程從無知到懵懂 從發現到探索的一個過程。無論錯或者對的理論都是科學進步的一個基石,這就是科學與神學的區別它的自我糾錯性。科學就是在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的樓主說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