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傳統書法中並沒有極明確的線觀念,這是由於古人在書法中不能脫離文字的思想決定的。雖然如此古人對於線的認識,還是有著很高的境界,“錐劃沙、屋漏痕、印 印泥,折釵股”是現在被引用最多的證明,古人對於線條理解的依據。這些說明了古代書法高手對線有了感覺上的需要,不過這並不說明古人對線有了像筆一樣較為 準確的認識。這裡,我們無意探討書法史上對線認識的沿革,而是想通過現在觀念對於傳統書法中線進行理性認識。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智永集字 六祖壇經般若品無相頌

楷書的線

唐楷對書法基本筆劃,進行了標準化。這裡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審美,同時蘊含了豐富的書法基本技巧理論,我們分次演述如下:

永字八法。把楷書筆劃分解為八種,如果我們拋開筆劃意識,其實基本筆劃只有以下幾種:

一、橫法:豎法其實是橫的豎寫法,撇法其實是橫的斜寫法,不收尾,漸次變細。撇不是寫彎的而是直的,這點在書法中是一種微妙體現,書法中似曲實直,似直實曲的東西很多,所以康有為有筆從曲處還求直的論書詩,大有深意。

二、轉法:轉法其實是橫豎的連寫法,這在楷書諸體中皆無異義,唯獨顏體複雜,在轉法中有暗過法,外拓法,藉助了篆書和行書很多筆意,尤難把握。點法其實是露鋒出筆的一種寫法,嚴格的楷書點也不露鋒如同豎法,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斜豎與一個直豎的連接。

三、鉤法:鉤法較轉法複雜,在轉後加提鋒收筆,唯顔體變化較多,加轉按再提,歸為中鋒出鉤,難度很大。

四、捺法:捺法是楷書中最難的筆法,需一波三折,古稱浮鵝,極盡曲折的能事,柳趙體勢痕跡最為明顯。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發現,楷書所謂筆劃,是沿循一個從易到難的線的變化規律形成的。不管古人的這種筆劃也好、線條也好形成規律是出自偶然,還是必然,總之事實是這樣嚴謹的形成了一個體系,下面我們再展開去分析。

橫法:橫是書法中最基本的線,何紹基曾說書法無他密,惟橫平豎直而已,可見橫平豎直中大有深沉,那麼橫法的道理是什麼呢?它在書法線條審美演變的過程是什麼呢?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歐陽詢千字文局部

我們先說楷書的橫:

楷書的橫是在三段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五種基本技巧,組合書寫所形成的。

三段論是唐褚遂良提出或發展的,線條由起行收三部分組成,這個思想的提出把漫無邊跡的線,變成了一種有思想有秩序的產物,三段論產生不是偶然的,如果我們 瞭解中國文化,就知道九個數字在中國文化中都有特定的指向,其中三做為事物的階段更是一慣使然,易經中六爻就是陰三陽三,我們姑且不論這裡的哲學思想只是 想說明書法中基本思維是和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

三段論把線分為起、行、收三個部分,因此衍生了用筆在三個階段的變化即五種基本技巧。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歐陽詢千字文局部

(一) 起筆部分的藏、頓:

什麼叫藏為什麼要藏,今天首師大一些歐陽中石先生的弟子們,因為尊碑,仍然認為藏鋒是文人的迂腐,沒有魏碑落筆直抒的灑脫,我以為這是一種粗俗的誤解。

什麼是藏,這裡首先要明確中鋒,側鋒。中鋒側鋒是用筆的根本,我們所謂書法的用筆,最基本的是指調轉駕馭筆鋒的能力,這如同使刀用刃,使槍用尖是一個道 理,筆鋒就是書的尖部,筆鋒的走向對線條產生影響。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線條痕跡只有左右對稱,才能顯得線條飽滿,充滿質感和立體感,要想獲得這種效果, 筆鋒即尖部必需處在線的中間,如果線條和書寫方向是直的即為中鋒,如是成角度的即為側鋒,中鋒運筆寫出的線條圓潤而飽滿,側鋒運筆寫出的線條方厚而險峻, 由於筆鋒處於中間,中間的墨色較為濃重,墨含一線,線條的立體顯現出來。老練的書家寫出的線,中間實,兩邊虛,中間潤,兩邊枯,立體效果就更明顯了,這樣 的線條才是書法中對線的質量的最基本要求。

有了中鋒、側鋒的意識,我們才知道藏鋒的作用,由筆毛的形狀所決定,落筆時的筆鋒往往是斜的,需要通過一個微小的動作進行調整,所以藏鋒也可以理解為調鋒 入筆,這就像牽韁繩的手,由於馬頭在晃,要對韁繩進行微調,馬頭向左,手就向右拽,馬頭向右手就向左拽,也象開車時把握方向盤。在書寫過程中鋒是要隨時調 整的,以保證鋒的可控性。

所以藏鋒與書寫方向往往相反,古人有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之說。同時藏鋒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保持線條的完整性,在三段中的開始階段就要有處理,如果不藏入筆 處必有虛尖,則有尖刻、淺薄、暴露,這樣與傳統審美不符的特徵,所以漢朝蔡邕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魏碑的露鋒實際就是粗曠的特徵,當 時並不被士大夫所容,今天的審美髮生變革後,才被推崇,另當別論。但如前所述藏鋒的真實目的是調鋒,並非為藏而藏所以即便魏碑,也不能沒有調鋒過程,只是 不精細而已,少調硬寫追求金石效果,在審美意象上就自然存在爭論。基於此,我們看篆書,隸書,總凡用筆去寫都要會調鋒,沒有駕馭鋒的能力,下筆硬寫,過去 被卑為砍字。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微末新楷書千字文

藏鋒寫時我有一個比喻,當如蜻蜓點水,藏鋒技巧很難,千變萬化,可產生在起筆,也可產生在相連的筆中,纏綿委婉,但是它不主要是在紙上產生痕跡,除非高手,借藏鋒,頓筆之間出現效果,所以一定要寫得如蜻蜓點水若有若無,只是在調整,不能笨拙的實寫,留下一灘墨跡。

藏鋒也是楷書向草書過渡的筆法,由於鋒的調轉筆勢盤環流走,就如同行草書的盤帶,所以沒有堅實的調鋒技巧,楷書向草書過渡時,勢必出現問題,當然熟煉駕馭筆鋒,似蜻蜓點水,輕靈自如且能千變萬化非一朝一夕之功,最好有名師指正。

頓是線的起始筆,這個動作在篆書中是沒有的,篆書中的起篆是藏鋒後的圓轉,從隸書(八分)開始,或者也可以從方筆起筆的篆書開始,頓筆就形成了。從方法上看就是順勢往下一切,我形容這個動作的意象應如小雞啄米。

小雞啄米是指此用筆下筆應該肯定而有力,不過這種力度要富有彈性簡潔乾淨,不能過分停留和遲滯。作為初始筆,起筆的頓包含了很多技巧,在三段中,線的起筆處和收筆外是技巧部分,而行筆處是功力部分,這是書法線處理的基礎。頓筆的技巧都包括什麼呢?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1、按的技巧,一支筆基本的運用技巧是提按,筆的用筆輻度,是指筆的展度,即從筆鋒(尖部)到筆根全部鋪開所能達到的最細程度和最粗程度。過去古人認為一 支筆所能寫的最粗線條不能超過筆毛的直徑,現在書法早已大大超越了古人的認識,但是不可能超出筆的極限。最細筆當然就是鋒尖的細度,最細筆與最粗筆之間的 領域,就是書法的表現空間,作為一個書寫者要能自如的駕馭筆,使之能夠靈活的在這一空間進行轉換,辦法就是能在提按中控制粗細頓筆就是練的按這一技巧。

按筆要練到自如,隨意控制筆的深淺輻 度,表現出線的粗細。這裡要注意指腕的運用,在用筆中靈活,異常關鍵,為什麼要用腕,關鍵是腕的靈活性和運轉輻度適中。劃一個四寸的圓,用腕帶筆很方便, 用指就難以操作,用臂則需要牽運全身,所以以腕為主兼用指臂是用筆的重要環節。許多愛好者,始終不能打開腕部,使用筆受到了很大限制,不能不說是一個遺 憾。

指壓腕行,用腕駕馭筆,用指去壓筆是力 量和運轉的兩個基本方法。用腕馭筆,筆管就會盤旋起來,形成筆走龍蛇之勢。而用指行筆,筆管好雞奔碎筆,來回小輻擺動,十分侷促;用臂行筆,筆管不動,周 身亂晃,笨而不穩,失去沉雄之氣,只有氣沉丹田以腰提力至背,以渾身之力壓於大臂傳導至小臂,貫於指,行於腕帶動全身,拔於腳跟,才是用筆之本,意同氣 功、太極,妙承古人文化,且合科學規律。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2、勢的理解和處理

承上所述,頓筆是用腕切的,而不要用指切,不是一味排斥指的運用,而是要以腕為主學會運腕。

在頓的過程中,入筆的角度和指腕的結合 可以使入筆形狀出現許多變化:一般的斜切,入筆右頓;直切入筆直頓:方切,藏、鋒後一筆頓下;圓切,藏鋒後轉筆緩頓;長切,頓筆輻度長,短切,頓筆輻度 短,這些基本頓法,再配合方圓長短,各種角度的組合,還有不藏露鋒等等變化繁多,幻化成豐富的線形。

什麼是勢呢?這是許多書法愛好者很難理 解的問題,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白的認定勢就是角度和由筆畫、結構因角度而產生的方向,趨勢感覺。比如懸針筆劃的末筆如槍尖一樣銳利,所形成的感覺是一洩千 裡,往下的趨勢延展性很強。再比如一個橫的傾斜角,就會造成這一筆劃的不穩定性,而底下補一個點,就找平了,這個橫所產生的不穩定感覺和點橫一起組成的穩 定感覺都是勢。

所以說勢的理解並不是很難,關鍵在處理。字勢與字場,是我經常提的觀念,所謂字場,就是每一字,每一筆劃,所產生的影響力。勢、場往往同時存在,平的沒有 斜的影響力大,平的東西四平八穩,不會對周邊產生太大影響,而斜的東西要倒下去,勢必對旁邊影響很大。勢、場在結構和章法上應用更為廣泛。但是其基本感覺 要在楷書中建立,否則就會根基不牢。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在橫當中,為了便於闡述,藏鋒如果理解為一種技巧,那麼頓筆就不僅是個技巧,而要產生形跡了,所以有時把藏、頓理解為一個環節的兩部分,因為藏的快慢也會 在紙上產生影響,當然頓更重要。對藏鋒沒有深刻認識的人,往往忽略此筆法。記得年輕時有一次寫書法,周圍人都覺得這孩子寫得平常,一位在地區當過校長的老 先生說,你們懂什麼,這叫埋鋒筆,筆筆埋鋒。其實晚清民國,館閣體還是大講唐人正統筆法,直至魏碑泛開筆法之論,也就各有千秋了。所以我們要說楷書與魏碑 大相徑庭,在筆法上即有分野。楷書的處理要複雜的多,顏體的頓筆是借篆書藏鋒裹一下筆(轉鋒及講篆隸時就可明白)再頓,歐體則是藏完即頓,柳借於二者間, 除此不同之外,大體變化就如目前所述看頓的技巧了。

頓筆是一種表現。藝術表現,從頓筆開始就可以看出門派風格的不同,前面提到表現和技巧是有不同的。技巧是共性的東西,表現則有風格,在三段論中,起筆收筆 是風格是表現,而行筆往往是技巧功力的體現,當然這是就初級水平而言,至高極則表現和技巧融為一體了。在此我們再強調一下節奏,藏頓的蜻蜓點水和小雞啄 米,節奏轉換要鮮明,接下來的處理也一樣,雖是一橫也要形成一個樂章體現藝術所展現的韻律美。所以在書法中大到篇章,小到點畫無不韻含著哲學、美學、書 理、力量、節奏,質感人性等豐富的內涵,我們在學習書法中,必須從一開始就逐步進入美的、文化的、哲學的具有中國思維的藝術殿堂。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二)行筆部分

三段論的第二部分是行筆部分,頓筆之後一個關鍵是轉腕或順勢調鋒,使中鋒保持住,否則頓後容易形成偏鋒。頓後接行筆要自然流走,不要脫節,常見的問題是釘頭或扁旦,所謂釘頭就是起筆處形成疙瘩。

行筆初級階段主要是要練出行筆的沉、穩、勻三種功夫,這裡我們擬定的意象是重車轍,所謂重車轍就是載重物的獨輪車所行駛的感覺,也如同刀刻金石的感覺。古 人講力透紙背,就是指筆鋒之力穿透紙張,而不是說墨黑過去,力透紙背除了意象外,具體要有兩個關鍵技巧:一是指壓腕行,大臂壓小臂,寫字如果小臂高於大臂 就形成端筆力不送達,大臂高於小臂力量自肩貫下,十分通暢。指壓腕行是我們反覆強調的書法要以腕為主,用筆不同腕,提高技巧水平,如同登天,因為腕靈活, 指有許多輔助作用,這裡就是一方面,指管力量,用指壓筆,往下狠壓,指壓腕行是力量處理的一個基本方法。許多書法家愛用厚紙夾宣,就是筆勢雄強之後,薄紙 耐不住力易破,初學也應用厚紙等到有了相當水平,意到空懸,可以雖紙懸空,書寫有力而紙不破。

二是逆筆澀進,逆筆就是筆管的方向永遠與書寫線條方向相反,右行筆左,下行筆上,形成對抗力更易表現力量。反之順行謂之拖筆。右行,筆也向右拖出是為筆 病,寫出的線條乏力多病。澀行過去也叫淹留,相對於滑暢,就是行筆要遲慢與紙產生磨擦,徐緩的澀行,也是為了表現力度。但是澀行是相對的,有可能出現臃 腫,漲墨,遲滯等問題,弄巧成拙,反而使線條乏力,所以澀行要掌握好,練習時不妨請高手掌眼,不要煉出病態。

避免的辦法主要是煉出穩勁和勻勁,指壓腕行,逆筆澀進煉的是沉勁,除此之外,要煉穩勁和勻勁,線條要寫得勻,要寫得勻就得手穩,橫寫出來,從開始到終端都 要保持一致,前粗後細叫鼠尾病筆,中間粗兩頭細叫螳螂肚,也是病。前後保持一貫,只有多練,需旬月之功,勻穩練得不錯的程度,要能寫指寬粗橫也能穩勻;寫 菲葉細的細橫也能穩勻,練拉筆如同學小提琴拉琴,也如畫素描的排線,非下功夫不行,無法智取,所以行筆最見功夫。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行筆雖是笨功夫,卻是書寫終身不易的格調,功夫深,俗稱筆健筆頭硬,無論寫行草篆碑都雄渾有力,就連牽絲引帶也穩健有力,如果功力不深,寫出的線條就會乏力浮軟,尤其行草,就會不堪入目,徒能欺世而已。

(三)收筆部分的起收

同樣收筆與起筆都是表現技巧的部分,起筆體現了用筆重要技巧之一。按收筆則體現另一重要技巧,那就是提。與按相同,提筆要能從筆的根部用到尖部,就是說不論筆鋒按得多深,提筆也要提的起來,且要能駕馭自如,即提到筆的鋒端,用筆能提的起按的下,技巧就有一定提高了。

所以收筆部分的起,就是在行筆過程結束後,把筆鋒提到尖部的過程,我們把這個過程比喻如驚鶴回首。當鶴受驚回首時,仍是穩穩的轉頭,當我們行筆到要收筆的時候,必需穩穩地把筆提起來,鋒自然收攏。

一個線條最後階段是收筆,我們比喻為還鋒抱氣,收筆要做最後的整形工作,在起筆收攝住鋒後,繼續下頓回首,這時要做處理,是方收,是圓收,是裹住,還是稍 露,可以收成各種變化,首尾呼應,這裡除了變化還要注意幾點,一是首尾呼應,這裡指的不僅是起筆收筆都有變化,還應該變化的格調一致,頓是方,收也是方, 頓是圓收也要圓。二是首尾變化,這個比較複雜,隨著對書法的深入理解,會有所認識,三是收筆往往是整個字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需要在後面講結構時,隨 著結構的理解,逐漸提高收筆的認識。

書法中的線 真得好好練

以上我們講了線的認識,這是書法中的一些基本審美,以及中國文化對於美的理解,這裡總結一下主要有幾點:

一是三段論,中國文化起行收的觀點貫穿所有領域,這也是易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體現。

二是和諧論:中國文化中對和諧的認識很重要,體現在線上就是三段和諧。

三是含蓄論:中國文化講究含蓄,蔡邕所謂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是也。

四是變化論:中國文化講究變化,從“易”字可知(後文附有“易”解人生),所以小小一根線,有節奏,力度,技巧,質感等等變化,變化中還有變化,豐富多彩。

五是對立統一論:線中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反其道而行之,皆是對立統一的體現。

六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通過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線的處理都是人性的展現和人對美的認識。而不是機械的非人性的東西。

七是天人合一視點:既書法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哲學審美人性與技巧的高度統一,在這裡沒有孤立的東西,而是互為補充,互相聯繫。

八是書法中層次論:由於我們講的是書法中的第一步,所以有些東西未能展開實際是書法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下一個環節的基礎,我們所說的橫是所有筆畫的基礎, 而筆劃(真正應為線條)又是結構的基礎,結構又是章法的基礎,章法又是墨法的基礎,楷書又是行書的基礎,行書又是草書的基礎,這在我們後面的論述中會講行 更清楚。

九是開放包容的觀點:書法具有深刻的內涵,同時又具有廣闊的外延,她能包容進很多東西,也可以開放的接納很多東西,這也將隨著對書法理解的深入而越來越清晰地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