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凤凰网吉林综合)作为中国工业起步的摇篮,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被称为“中国的鲁尔区”。在中国工业史上,东北地区曾以工业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备、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而引以为傲。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东北地区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经济增速一度放缓,今时不同往日。东北不再是工业老大哥的形象,而是成为了需要帮扶振兴的对象。这也导致了该地成熟的技术工人“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一度成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伤痛。

近日,凤凰网吉林在吉林省长春市走访企业工厂发现,很多工厂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 难道东北人才流失还在继续?东北新一轮的振兴会遭遇“人才荒”吗?政府相关部门又有何措施?带着这些问题,凤凰网吉林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企业、政府、高校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吉林省汇众康医药有限公司厂区大门口摆放的招聘公告

农民工输出地遭遇用工荒

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距离省会长春市中心仅有20公里,与市区快速干道相连,交通便利。2003年,合隆镇被划归了省级开发区——长春市农安经济开发区。

初夏时节,合隆镇的农民正在忙于播种大田,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景象。不过,当地的部分企业主却显得有点焦急。

吉林省汇众康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房友好就是其中的一位。眼看2018年就要进入年中,厂房、设备已经调试妥当,但关键的工人迟迟没有到位,老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从事药品行业40多年,2017年房友好投资了1000多万人民币,在农安经济开发区建设了吉林省汇众康医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药品、保健品、食品等。工厂前期都进行得比较顺利,计划在今年6月投产,没想到临近生产时被“卡了壳”。

“我们预计招聘200余人,现在仅有40人。”在投产前,房友好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招工难。工厂门口挂着招聘启事,但应聘者寥寥无几。在网上,招聘信息挂出去了4个月,仅招到计划人数的1/5。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吉林省汇众康医药有限公司厂区设备

在合隆镇,像汇众康这样招工难现象不是个案。吉林省菲诺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世东,像老房一样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工厂还有4个月就要正式生产,目前招工人数仅到位1/3。

“普通工人还能好招一些,技术工人,中高级管理人员更加难找。”刘世东说,招聘进行了2个月,仅招来了2名中层管理人员。

长春泰盟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的民营企业,营业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去年登陆新三板上市。总经理只炳辉说,目前最缺的就是人才。他手下中层管理人员、工程师缺口一直都有,人才难得在一定程度限制了生产规模的发展。

走访发现,像房友好、刘世东这样的招工难情况,在农安经济开发区不在少数。

事实上,农安经济开发区所在的农安县有总人口120万,其中农业人口90万,这里也是长春市农民工主要输出地之一。

合隆镇长韩国利说,目前合隆镇在当地企业有从业人数近2.5万人,预计总体用工缺口占这个数量的10%。特别是最近两年入驻地企业用工需求突然增长,在春节期间乃至上半年,招工压力特别大。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合隆镇长韩国利接受媒体采访

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数据显示,农安经济开发区内常住人口8万,现入驻企业469家,其中包括旺旺、富士康、修正、华能热电、北车、路通轨道客车、华正牧业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强企和知名民营企业。

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农安经济开发区开工项目有65个,其中新建项目28个。伴随着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口仍然很大。

“合隆镇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短时间内用工需求增长,与工人数量不能满足所产生的矛盾。”吉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系副教授王广慧分析说,入驻企业数量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增加,必然会加剧当地用工缺口矛盾。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吉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系副教授王广慧接受媒体采访

王广慧说,地方政府在招商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本地的人力资源状况,做好应对措施。对于短期用工需求增长的情况,企业、政府应该和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实施委托、订单式的培养,以解燃眉之急。

事实上,合隆镇也在实行这个模式。韩国利说,企业有招工需求,政府相关部门会直接与村委会联系,组织拟就业的村民,将他们统一送到培训学校,完成短期培训之后送入工厂。

另外,当地的人社部门为帮助企业招工,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开通招工直通车、人才夜市、春风行动等活动,为企业招工搭建平台。

“普通工人通过这个模式,还可以解决问题。”韩国利说,比较难办的是中高级的管理人员,还有成熟的技术工程师。开发区内很多制造企业,现在正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员不是短期培训能解决的,需要从外地引进。

“虽然合隆镇距离长春很近,但地区吸引力和产业承载力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是人才难以引进的主要原因。”韩国利说,近5年来,当地引进的高端人才,目前在当地工作的仅有不到1/3。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通过当地政府招商进入开发区的企业正在施工

合隆个像还是长春共相

工人数量不能满足企业入驻用工需求的增加。这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进入长春地区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

曾经一度,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营商环境饱受诟病,“投资不过山海关”成为商界的一条潜规则。现在,这条定律正在被打破。以长春为例,来自长春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项目741个,金额1500.4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市实际引进外资7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4.2%。

2018年一季度,长春市新洽谈项目43个,投资额340.2亿元;新签约项目7个,投资额147亿元;新落地开工项目2个,投资额25亿元;长春共组织开展招商活动53次。

这个数据用长春市商务局副局长任宏雷的直观感受就是——忙。作为主管项目工作、投资管理的商务部门官员,任宏雷说自己明显感觉比以前更忙了,需要接待、洽谈的客商越来越多了。

“现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以往外地企业都是投资团队到长春,然后再从内部走程序,一步步在长春设立企业。现在则是企业老总直接带队来,很多事情现场就拍板了。”任宏雷说。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长春市商务局副局长任宏雷接受媒体采访

在长春招商活动中,一个被广泛提及的案例就是“华为长春云数据中心”项目的落地。从2016年3月1日长春市与华为公司首次对接洽谈,到2016年3月31日正式签约,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从2016年3月底项目正式落位长春新区,到2016年4月29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仅仅用了30多天。

这个代表着“长春招商速度”的案例被长春市官员在对外招商引资活动中广泛提及,被视为长春吸引外资、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典型案例。

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说,招商是经济发展第一要事,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活水源泉,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撑。

得益于投资的带动,2017年长春市GDP增长8%,经济增速领跑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副省级城市,创造历史。

那么,经济在增长,人才是否还在流失呢?

从人才流失到净流入的嬗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说,年轻人是创新创造的主体,未来城市竞争中,谁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谁就能抢占先机。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热情,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参与长春发展提供舞台。

从2017年开始,中国内地城市开始了一轮“抢才”热潮,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吸引人才落户。在这轮大潮,长春应该说是较早制定引才计划的城市。为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加入老工业基地建设,长春出台了其建城史上最优惠的人才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给予高级人才的奖励最高达5000万的股权,给予博士、硕士等人才补贴,为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

来自长春市人才办公室的数据统计显示,自2008年以来,长春市人才就开始呈现净流入的状态。

长春市人才办副主任徐景惠说,尤其是近两年,长春市经济向好、发展提速,正吸引各类人才加速集聚长春。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长春市人才办副主任徐景惠接受媒体采访

截至目前,长春市已出台与引人、留人、用人有关的政策近30个、200余条。目前长春全市人才总量达115.7万人,高端人才11.5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3人,“万人计划”专家80人。

位于长春的吉林大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大学,每年毕业生超过1.5万人。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钟新介绍,以往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倾向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不过,近两年吉林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数量在持平的基础上,有增多的趋势。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钟新接受媒体采访

据统计,2017年,吉林省内高校长春生源共4.2万人,留长就业3万人,本地就业率达到71.41%,较上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省内其他地区及外省生源留长就业2.5万人,较上年提高13.6%。

另一方面,长春在去年建成东北第一家、中国第九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长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园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人社系统公共服务资源,引进公共就业、大学生创业、医保经办、人事考试等专业机构,搭建多元化公共服务平台。

“这个园区对于本地和外地人才市场化流动有着重要平台作用。”长春市人社局就业处长孟祥印介绍说。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位于长春新区的吉林天药本草堂制药有限公司职工正在紧张忙碌地作业

长春引才的样本

长春新区是国家在东北地区设立的首批新区之一,在承担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的同时,还有实行先行先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蹚路架桥,具有改革开放的试验性意义。

长春新区原有主体是长春高新区,本身就聚集着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所、高校等。在长春人才新政实施之前,长春高新区就制定了“长白慧谷”引才计划,主要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年初,国家为支持长春新区引入人才,将其列入了首批外籍人士出入境改革试点地区。

“经过长春新区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以向公安部门申请中国绿卡,最长可享5年居留权。”长春新区人才办公室主任王奇志说,这项政策简化了以往外籍人士办理出入境手续的程序,对长春新区引进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在加拿大居住了10多年之后,李卓军回到了长春,出任吉林天药本草堂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李卓军拿到了“中国绿卡”,省去了以往出入境的麻烦手续。

东北小镇遭遇用工荒背后的真相

吉林天药本草堂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卓军接受媒体采访

“近几年,长春的环境很好,发展速度很快,我从加拿大回来,就想赶上这班快车,好好干一番事业,为家乡做点贡献。”李卓军说,尤其是最近一年来,长春新区出台的人才政策,使得来长创业就业的外籍人才,不仅有资金帮扶,还在落户、居住和子女入学有优惠政策,这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目前,长春新区形成了“产业兴起、人才回流”的人才聚集效应。新区内的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已吸引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330名留学人员,领办创办了237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

“地方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对于短期吸引人才落户有一定的帮助,不过从长远来看,引进来之后应该考虑如何留住人才。”吉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王广慧表示,留住人才不是靠短期的优惠政策能实现的,应该创造更多的市场主体和人才承载平台,让各类人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人尽其才。另外,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要重视本地人才,防止本地人才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