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漸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名畫家,新安畫派開創人。清初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漸江削髮為僧,以示反抗,寓居蕪湖多年,住錫準提庵,食粥湯菜葉,生活清苦。同遊之太平湯燕生、新安韓鑄等,皆能詩善畫,日與“姑熟派”大師蕭雲從琢磨詩畫。漸比肖小14歲,人品相近,畫風上肖對漸影響很大,而漸艱苦求索,雲遊名山,代表作《黃山畫冊》肖作跋雲“及睹斯圖,令人斂手”。曹寅亦曰:“漸師學畫於尺木,而品致出其上。”(《十竹齋圖跋》),後來新安畫家,多暗自效法。1663年,圓寂於寶相寺。肖雲從、湯燕生深感悲痛。肖以《梅花軸》詩抒悲,湯作《哭漸江師》七律三首吊之。安葬時,名士百人齊負土,繞塔栽梅數百株,謂之“梅花古衲”。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峭壁竹梅》 弘仁

弘仁擅長詩書畫,有“三絕”之譽。書法學顏真卿楷書,倪雲林的行書,還會隸書和篆書。詩多為五、七言絕句,常題畫上,死後友人收輯成《畫偈》。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則是其畫學。他從小就愛文學,繪畫,既向古代人學,又向當代人學,更重要的是向大自然學——直師造化,從而繼承和發展了繪畫的傳統技法,在山水畫中獨樹一幟。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疏樹孤亭圖》 弘仁

弘仁的個人思想與政局變遷關係密切,因而在詩畫中常有流露。出家為僧後,雲遊四方,十餘年中足跡遍大江南北。其藝術的可貴處在於:既尊傳統,又主創新,所謂師法自然,獨闢蹊徑,是他藝術思想的核心。曾有詩云:“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並無一段入藩籬。”說明他不甘囿於先人藩籬,勇於常變。此種藝術境界,除石濤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後世有獨創性的大藝術家對他都倍為尊重。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梅花圖》 弘仁

明末清初之際,在徽州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畫家,他們善用筆墨,貌寫家山,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靈的逸氣,畫論上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因為這群畫家的地緣關係、人生信念與畫風都具有同一性質,所以時人稱他們為“新安畫派”新安畫派“是活躍於安徽南部(今黃山市一帶)的繪畫流派,最早提出”新安畫派"名稱的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藝術理論家張庚,後人多沿用,遂成定稱。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峭壁孤松圖》 弘仁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幽澗疏林圖》 弘仁

弘仁作品集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從弘仁的作品談“新安畫派”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