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趙飛燕是我國古代的舞蹈藝術家?

夏有涼風61

因為趙飛燕的確堪稱舞蹈藝術領域的王者,舞蹈不但是她看家吃飯的職業,更是她從一介低賤宮女轉變為入主中宮、榮登皇后寶座的青雲之路,俘獲帝王之心、專寵六宮的獨門絕技。



  • 《飛燕外傳》有載趙飛燕的父親名馮萬金,工於樂器,是個很有造詣的作曲家。所以趙飛燕從小就受到音律藝術的薰陶。而趙飛燕之名便是因為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而得之。

  • 趙飛燕稍長便被選入陽阿公主家做宮女學習歌舞,到鴻嘉三年被漢成帝看中帶回宮中。此時,趙飛燕28歲。漢朝選宮女年紀在13至20歲間,而說飛燕年紀稍長,大概不過15歲上下。也就是說趙飛燕在陽阿公主府上學習歌舞的時間至少在十年以上!《飛燕外傳》說她“常竊效歌舞,積思精切,聽至終日,不得食”。足見趙飛燕學習歌舞態度極其認真,且擅加以思考,精益求精,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除了趙飛燕有積極刻苦的學習態度,其在舞蹈上的身體天賦更是遠超常人,可謂天賦異稟。趙飛燕長期浸淫此道,結合自身優勢條件,創出獨步天下的“踽步”及“掌上舞”。

  • 《趙飛燕別傳》形容"趙後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可以想象趙飛燕手如拈花,腰如約素,行動似弱柳扶風,婉約迷人。

  • "掌上舞"又稱"掌中舞”,有故事來歷。說某天,漢成帝攜趙飛燕泛舟賞景,飛燕身著紫裙碧紗,輕歌《歸鳳送遠》之曲,翩翩而起獻舞君前。成帝遂命侍郎馮無方吹笙伴舞。船行到中流,狂風驟起,幾乎吹倒飛燕,成帝急命馮無方救護。馮抓住飛燕雙腳不敢鬆手,而飛燕繼續完成了舞蹈。事後,漢成帝專門做了水晶盤供飛燕起舞,又做七寶避風臺為其遮風。由是傳出趙飛燕作掌上舞的佳話。



  • 大詩人李白有詩云:“飛燕皇后輕身舞,紫宮夫人絕世歌”。紫宮夫人便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女主角漢武帝寵妃李夫人,也是歌舞雙絕。李白將趙飛燕與之並稱,可見其對趙飛燕善舞印象的深刻。



趙飛燕有完美的身體條件,加以刻苦努力的長期學習、優秀的表演實踐,由此根據自身優勢開發出極具個人特色的新型舞蹈。好比大師學問達到極致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開宗立說,更至宗師之境。趙飛燕在自己的領域內就達到了這種大家的境界,所以說趙飛燕是古代舞蹈藝術家,真的是名至實歸!


如切如磨

趙飛燕,西漢皇后。能與中國四大美人的楊貴妃合稱"環肥燕瘦",可見其體態之輕盈,容顏之貌美。

趙飛燕,原名宜主。善舞,因其舞姿輕盈,故稱趙飛燕。

"掌上飛燕"就是指趙飛燕。相傳漢成帝為趙飛燕造了一個水晶盤,令宮人用手托盤,趙飛燕則在水晶盤上瀟灑自如地舞蹈,可見趙飛燕的舞蹈功夫非同一般。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形容紫宮夫人容顏之美,傾國傾城,絕世難得。

而李白曾在"陽春歌"中寫到"飛燕皇后輕身舞,紫宮夫人絕世歌"。把趙飛燕的舞姿和紫宮夫人放到啦一起,足以見李白對於趙飛燕舞姿的推崇。

故而稱其為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家,亦無不恰。


藍海炙心

她出身很卑微,卻天生麗質,聰慧過人,加上身材嬌小,完全是天生的舞蹈胚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當時的陽阿公主選入自已的家裡學舞蹈。一次漢成帝微服私訪,到陽阿公主家串門。趙飛燕出來獻舞,她用嬌美和嫵媚,緩慢挪動腳步,水袖半掩面,面若桃花,眼含笑,令漢成帝大為喜歡,便把她帶回宮裡,

趙飛燕,秀麗的姿容,輕盈的身材,和出眾的舞技,使她在後宮嬪妃中,鶴立雞群。漢成帝對她寵愛有加,當寶貝一樣捧著,成為了皇后。還專門在後宮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為她設置了表演場地,讓她在上面跳舞供其賞樂。



那麼為什麼說趙飛燕是我國古代的舞蹈藝術家呢?因為,趙飛燕擅走的是一種特別的舞步,叫“踽步”,現代叫“慢步”。它走起來,若人手執花枝,顫顫之然,身形式風,輕移,當時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舞步。趙飛燕,體態嬌弱,奸細,舞姿以輕盈飄逸為特點,她善於用身體氣息控制身體。傳說她可以在掌上跳舞,輕柔翩翩。飄然若仙,可見其舞技高超,舞姿絕妙。她獨特的“踽步”舞,飄灑的“留仙裙”都使其舞蹈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同時也為陽阿創造了濃厚的舞蹈氛圍,在陽阿文化藝術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漢代著名的舞蹈藝術家。


瑩美玉

像阿燕這樣的人,古代有很多(比如漢高的戚夫人、石崇的綠珠、李後主的窅娘等),如果阿燕是舞蹈藝術家,那麼,那些凡是在宮廷裡給皇帝跳舞的,都可以稱為舞蹈藝術家啊。

只不過阿燕腰比較細,又加上姐妹倆風情萬種,那個,對皇帝。。。比較易於被史學家樹立為反面教材,於是就被記載了下來。

事實上,古代的舞和巫同出一源,後來這二者才慢慢分離出來,舞漸漸成為了接待禮儀,以及帝皇和貴族們平時的娛樂鑑賞節目,當然,這是另一個比較宏大的話題了。

個人覺得,真正開始成為“家”(藝術家),要從唐代開始。

因為自唐宋開始,才有了舞蹈藝術的“自我覺醒”,一方面因素是得益於當時開放的各國文化交流。在唐以前,舞蹈,充其量就是服務帝王家的“家藝”類的東西罷了。

另一方面,舞蹈真正要流行起來,需要“話本”的助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戲劇”,這樣舞蹈才有所依憑,所以,話本、雜劇一到宋代,就蓬勃發展起來。

只有到這個時候,才真正有所謂的“舞蹈藝術家”。

(有人說,漢代的百戲,其實漢代的百戲更偏向於雜耍,和舞蹈的濫觴還相差一段時間)

扯遠了。


萬畝福田

趙飛燕,趙合德姐妹都是漢成帝寵妃。飛燕更瘦,據說能在盤子上跳舞,當之無愧的舞蹈家,由此升格為皇后,使成帝沉迷酒色,紅顏禍水一詞是班婕妤送給他的,成帝駕崩後,合徳自殺。趙飛燕是漢哀帝時的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