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原縣城為什麼被稱為“鳳凰城”?

太原晚報

明清太原縣城位於太原市西南部晉源區境內,距今已有630餘年,歷史上人們習慣將這座縣城稱為“鳳凰城”。據當前宣傳資料和旅遊解說稱:因其城市格局如同高翔的鳳凰,故俗稱"鳳凰城"。還有的稱因為它沿用了晉陽古城"城池鳳翔餘"的建築格局,故稱"鳳凰城"。但這些解釋都不是很準確的。

實際上“鳳凰城”是古代一種城市風水建築形式的俗稱。

我們知道,在我國北方的城市建設中,為了應對冬季強勁的西北風,經常把城池的南門和北門錯開,甚至把東門和西門也錯開,目的是化解強風和分散氣流,以產生強風變和風的實際功能。但是這樣又會使主街不能貫通,城市建築佈局顯得零亂。例如太原城、交城縣城都是這樣。

為此,有的城市設計依然大膽將四座城門居中相對,街道十字交通,形成暢通的中軸線,城市面貌規整開闊。為了緩解西北風的干擾,又在四座城門外建甕城,讓北甕城門朝向陽和的東方,讓東、西、南三座甕城門朝向薰風吹來的南方。這樣就像古代服裝圖案上的鳳凰舒翅、垂尾、轉頭的模樣。所以古代人們把這種設計類型的城市稱為“鳳凰城”。

其實這種形式是傳統城市中常見的一種藏風聚氣,南迎雨澤的風水設計。城區街道呈十字街衢式,四條大街縱橫城中,小巷翼布兩側。城中央都建有標誌性的市樓。例如明太原縣城、文水縣城、運城都是這種建築形式,同樣也都有“鳳凰城”的美名。

傳統風水思想在中國城市與建築的選址、規劃、設計、營造中無處不在。這種古老學說留存著人類如何順應自然、運化自然的大量論述,指導懵懂人們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夠因地制宜、整體佈局、適形而止,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