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秦腔藝術是怎樣的?

跟我冒險

西安秦腔,在秦腔的發展史上,曾稱中路秦腔,也叫“西安亂彈”,顧名思義,西安秦腔以唱功見長,其大段的唱腔處理不僅能表現出秦腔慷慨激昂,也能體現秦腔溫婉細膩的一面。

曾經擁有秦腔分為東西南北中五路,隨著民國時期秦腔在向城市發展的步伐,其中東西南北四路逐漸被中路秦腔所替代,退出秦腔發展的歷史舞臺,而現代秦腔都是以西安秦腔為範本發展成長的。

曾經的西安秦腔,班社雲集,名家輩出,影響深遠。如大家熟悉的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集義社等等,湧現出瞭如蘇育民、蘇轍民、沈和中、劉毓中、李正敏、田德年等等數不勝數的在秦腔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名家。同事,這些名家常年累月的奔赴西北五省各地插班演出,促進了各地秦腔與西安亂彈的融合發展,為今天我們看到的秦腔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的西安秦腔雖然經過文化體制改革,煥發了活力,但同時表現在重唱不重演,致使演員基本功欠缺,劇目流逝嚴重和市場演出少的窘迫局面,幾個大團靠政府財政的負擔,不思進取,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其前景堪憂。


秦腔鬚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bae0007e02554673d04\

梁宇航

秦腔是我國古老的劇種之一,它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由周以來,關中被稱為“秦”,秦腔因此而得名。目前普遍認為秦腔起源於西周,唱腔定型於唐,成熟於元明,到了清代廣泛傳播,深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人民的喜愛。

《詩經》中的《秦風》就是秦人的歌詠,這大體就是最早的秦腔了。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那時候簡單,擊甕、叩缶、彈箏、搏髀等都是伴奏動作,關鍵是歌“呼嗚嗚快耳,”頗有一番美意。明代狀元康海(陝西武功人)繪製了131幅秦腔臉譜,他還組織了專門的演出班子,這時候的秦腔已經走向了專業化。清代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說“絃索流於北部……陝西人歌之為秦腔”。清代李調元在《雨村劇話》說:“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這時候,專門演出秦腔的戲班子已經很多了。這時西安就有江東班、錦繡班、保符班、雙寨班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到了民國時期,西安成立誕生了“易俗社”,此後,戲社便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秦貴社”“曉鍾社”“高興班”“益民社”“馬家班”“明正社”等等順勢而生。

秦腔唱腔有分板式和彩腔等,聲腔體系有“苦音”和“歡音”,苦音演唱時悲壯、深沉、高亢、激越,表現出痛恨、懷念、悲憤、淒涼的感情。歡音明朗、歡快、剛健,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又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等種類。“十三門二十八類”是對秦腔角色有的描述。生旦淨末醜門類齊全,有小生、老生、小旦、花旦、正旦、老旦、笑旦、武旦、媒旦、大丑、武丑等等。

秦腔臉譜很是講究,主色為三原色。紅表忠、黑表直、粉表奸,著色鮮明,線條粗放,塑造出的人物性格鮮明逼真。秦腔劇本題材多為悲劇故事和英雄傳奇。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經說:“在西府,民性敦厚,說話多用去聲,一律咬字沉重,對話如吵架一樣,哭喪又一呼三嘆。呼喊遠人更是特殊:前聲拖十二分的長,末了方極快地道出內容。”可謂說出了秦腔的特點。


文蹤旅跡

秦腔,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是中國戲曲界的鼻祖,起源於陝西西安附近,因為古代西安一帶為秦國地帶,所以成為秦腔。

秦腔在西北五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西北五省最喜歡的劇種。秦腔最大的特點就是“吼”,可以說很多秦腔曲目完全是吼出來的,聽秦腔永遠不必擔心聽不清。


秦腔的唱腔善於表現激烈、豪放、悲壯的情感,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唱喜劇的時候用歡音,用於表現喜悅、痛快的情緒。唱悲劇的時候用苦音,用於表現悲哀、憤怒的情緒。

秦腔的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為管絃樂器,包括二絃、板胡、竹笛、三絃、月琴、嗩吶、琵琶等。武場為打擊樂器,包括暴鼓、幹鼓、堂鼓、大鈸、手鑼等,最主要的擊節樂器是梆子。

秦腔的表演風格與其唱腔類似,粗獷、樸實、大氣、恢弘等。比較擅長表演激烈的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讓人看完之後心神為之一震。

秦腔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時期,在京劇尚未形成階段,曾經與秦腔有過交鋒,最後以秦腔完勝而結束,迫使當時清政府下令在北京嚴禁秦腔。後來秦腔下江南,同樣獲得眾多人們的喜愛。


戲曲說

秦腔也是一種古老的藝術,他來原於西北一代,他也有他的優點,他很受西安人的喜歡,雖然他也是地方戲,但是唱腔我覺得很好聽,特別是秦腔演員,好象他都是以悲劇為主,那種唱腔和演技,真的很受人感動,真的好聽,我很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