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悠久的歷史

陝西省,簡稱“陝”,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部,黃河中游西岸。陝西之名最早見於周代,《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是說周成王時,周、召二公分陝而治,陝原(在今河南省陝縣老城西南)以東由周公治理,陝原以西由召公治理。“陝西”一詞即由此演化而來。陝西又是秦人發祥流慶、建國立業之地,所以也簡稱“秦”。

“陝西”作為地方行政建置的名稱,始於北宋至道三年(997),當時稱為陝西路,轄區約為秦嶺以北、橫山以南、湟源以東、澠池以西地區,包括今陝西、甘肅兩省大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青海省湟源以東地區,山西省運城地區及河南省三門峽市轄地全部。元中統三年(1262)始設陝西行省,全稱為“陝西四川行中書省”,轄區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五省區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至元十八年(1281)分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二十三年(1286)又將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分成陝西等處和四川等處兩個行中書省。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區約有今陝西省(不含略陽、勉縣、寧強三縣)、甘肅省永靖縣以東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大部。明代陝甘兩省合併,改稱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仍稱陝西省,轄區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區及青海省海晏、共和以東地區;清康熙六年(1667)分出西部設立鞏昌承宣布政使司(次年改為甘肅承宣布政使司),陝西省轄區始成現狀。

陝西悠久的歷史

陝西省位置圖

陝西悠久的歷史

                 陝西省政區圖

今陝西省西起東經105°29′(寧強縣最西端),東至東經111°15′(府谷縣最東端),東西跨有經度5°45′,直線距離約510公里;南起北緯31°42′(鎮坪縣最南端),北至北緯39°35′(府谷縣最北端),南北跨有緯度7°54′,直線距離約863公里,面積205583平方公里。東鄰山西、河南2省,南銜湖北、四川2省,西部和甘肅、寧夏2省區毗連,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是中國東部地區和西北、西南地區聯繫的紐帶。全省居住著7237946戶,30881941人。

陝西省南北狹長,地形複雜,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狹谷等。北山和秦嶺把全省分成陝北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山地三大自然區域。

陝北高原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5%。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900—1500米,到處分佈著深厚的黃土。富縣以北是丘陵溝壑區,溝谷縱橫,梁峁交錯;富縣以南是高原溝壑區,原面廣闊,土地肥沃。區內河流川道是肥沃的沖積地,村鎮棋佈,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當地人們稱為“米糧川”。高原上也有高出地面三四百米的狹長山嶺,以橫山、梁山和橋山為重要。長城沿線的風沙區是毛烏素沙漠的一部分,分佈在東西長420多公里,南北寬12—120公里的狹長地帶。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或關中盆地,位於秦嶺以北,渭河兩岸,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9%。這是由地塹式構造基礎上經黃土沉積和渭河干支流沖積而成,海拔320—850米。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長約360公里,號稱“八百里秦川”。平原在寶雞附近寬不過一二公里,愈向東愈寬,西安以東,平疇廣野,一望無際。黃、渭、洛三角地帶寬達60公里以上。土地肥沃,農產富饒,人口眾多,交通發達,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之一。

陝南山地又稱秦巴山地,秦嶺和大巴山彼此平行,形成一片大而崎嶇的山嶽地帶,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36%。北部秦嶺,大部分是變質岩和花崗岩組成的山地,海拔1500—3500米。北坡斷崖壁立,山勢陡峻,巍峨壯麗;南坡比較寬緩。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國東南部的最高峰;東段的華山,海拔2160米,古稱“西嶽”,五峰挺秀,是著名的風景區。大巴山是一條褶曲山地,由灰巖、片岩和花崗岩組成,海拔1000至2500米。它橫臥在川陝邊緣,是陝西漢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的天然分界,夾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江谷地,由許多山間盆地和峽谷連成,著名的有漢中盆地、安康盆地、黃金峽和白沔峽等。盆地土壤肥沃,氣候溫潤,農業發達,素稱“魚米之鄉”。

陝西的河流有560多條,以秦嶺為界,分屬兩大水系。秦嶺以北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約佔全省的三分之二,主要有黃河、渭河、涇河、洛河、延河、無定河和窟野河。除黃河之外,一般水量較小,含沙量多,流量變化大。秦嶺以南除南洛河屬黃河水系外,全屬長江水系,流域面積約佔全省的三分之一,主要有漢江、丹江和嘉陵江。水量充沛,含沙量少,流量變化也比較小。

陝西大地的開發,可以追溯到110萬年以前的遠古時代。考古發現證明,陝西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秦嶺山麓,漢江谷地和陝北東北部,都保存著遠古時期的人類遺骸和文化遺存。

1963年和1964年先後在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發掘出舊石器時代

①早期的人類下頜骨和頭蓋骨化石,定名“藍田猿人”;在錫水洞還發現了同時期的猿人居住的洞穴遺址。

藍田猿人距今大約110萬年。那個時候,關中平原氣候溫暖溼潤,秦嶺北麓密佈著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山前沖積臺地上堆積著深厚的黃土,灞河岸邊水草叢生。莽莽森林和草原上散棲著麗牛、水熊、鬣狗、犀牛、水鹿、變種狼、中國貉、三門馬、劍齒虎、大野豬、大角鹿、馬來獏、羚羊、兔類和鼠類等30多種動物。在這洪荒世界裡,藍田猿人依靠著集體的力量,和自然界進行鬥爭;採用木棒和原始的石器,進行生產活動,採集植物的根、莖、種子和果實,獵取馬、牛、鹿、犀等不太兇猛的野獸作為食物,過著極其簡單的原始生活。

藍田猿人在和野獸以及自然界的長期鬥爭中,克服種種困難,戰勝自然,開發自然,繁衍了子孫後代,創造了世界,也發展了人類本身。

大約與此同時,生活在秦嶺南麓的是“洛南猿人”

此外,在南鄭的梁山、龍崗寺、黃龍寺,洋縣的倪家大壩,安康的城關、關廟,潼關的張家灣、臥龍鋪等地,還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遺存。

1978年3月,在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甜水溝發現的一個較完整的人頭骨化石,人類學家定名為“大荔人”。他是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一個代表,生活的年代大約距今20萬年左右。據研究“大荔人”是中國猿人文化的直接繼承者,是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黃種人,當是我們的直接祖先。

舊石器時代晚期,生活在陝西的有“黃龍人”。“黃龍人”頭蓋骨化石距今30000年左右,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過渡的類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遺存,在關中的韓城、長武,陝北的榆林、橫山、神木、府谷、米脂、綏德、佳縣、吳堡等地都有發現,遠古人類的足跡遍佈陝西大地。

陝西是我國農業的發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千年到七八千年的先民在陝西大地上,聚居村落,刀耕火種,利用粗笨的石斧、石刀從事農業生產,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據考古調查,目前全省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87處。這時,人們已發明了製陶、紡織和樹藝穀物。西安半坡和華縣柳子鎮仰韶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粟(小米)的朽粒,證明粟是我們祖先最早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來的農作物,它至今還是我國北方人民的一種主要食糧。扶風案板坪早期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稻、黍、豆類的朽殼,半坡遺址的陶罐裡還保存著白菜和芥菜的種籽,說明半坡氏族公社的先民們已經開始園藝活動,人工栽培蔬菜了。

進入文明時期,周人對陝西大地的開發貢獻很大。早在夏商時期,周人便在關中西部發祥流慶,開拓發展,夏商的勢力僅擴展到關中東部。史書記載,周人的祖先後稷居邰(今楊陵區),帶領氏族成員“相地之宜”,“樹藝五穀”,從事農業生產。公劉之時,又發明了引水灌田之術,開陝西水利灌溉的先河。《詩·大雅》詠道“篤公劉,既溥且長,既景廼崗,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生動地描述了公劉率領部落成員們在豳(今旬邑、彬縣一帶)勘測地形、引水灌田的情景。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勢力強大,滅掉殷商,建立起周王朝,建都豐鎬。關中為京畿之地,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分佈著許多封邑和聚落,修築有平坦筆直的道路。《詩·大東》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之句。寶雞出土的西周散氏盤記載,當時寶雞附近就有周道、原道、同道、芻道、眉道、道、桹木道等道路,周道是周王朝首都通往秦嶺以南的大道,戰國以後稱為故道。周代的道路給陝西的交通奠定了基礎。

秦人在開發陝西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周晚期,秦人在陝甘交界興起,不斷向東發展,襄公七年(前771)立為諸侯,武公十一年(前687)滅掉小虢,設立虢縣,這是陝西設縣之始。戰國中期,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耕戰,重農抑商等經濟政策,頒佈《墾令》和《徠民令》,向地少人多的三晉爭取勞力,開荒種地。所以,關中地區得到迅速開發,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孝公十二年(前350)關中已設置了41個縣,有不少都是萬戶以上的城邑,咸陽、櫟陽、雍城已是當時的大城市了。

戰國末期,秦王政(始皇)又採用鄭國的建議,修築鄭國渠,自谷口引涇水東流,長達300多里,灌溉關中北部田地45000餘頃,變鹽礆地為良田沃土,加速了關中的富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把全國各地的富商和豪族12萬戶遷到國都咸陽,後又徙3萬家於驪邑,5萬家於雲陽(今淳化縣西北),使得當時陝西的人口增加到300萬。這一措施原為防止六國殘餘勢力的東山再起,但客觀上對陝西的開發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王朝還非常重視經營陝北和河套地區。公元前212年修築直道,南起雲陽,沿今陝甘交界的子午嶺,經上郡(今榆林市南)到九原(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促進了陝北地區的開發。

西漢仍建都關中,出於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特別注意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事業,先後修築了六輔渠、漕渠、龍首渠、成國渠、靈軹渠、

渠和昆明渠,灌溉農田4萬餘頃。又在秦代路政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陝西的交通道路,形成了以長安城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大都市的交通網,當時有潼關、武關、蕭關、隴關、陳倉、褒斜、儻駱、子午、直道、蒲津等10條主幹道路,以及從漢中盆地通往巴蜀的左擔、金牛、米倉3條道路。溝通西域,連結羅馬的“絲綢之路”也已開通。這些道路,在隋唐兩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達到了極盛時期。

西漢時期在今陝西境內設有83個縣,人口已達82萬餘戶,315萬人。長安城居住著80800戶,246200人,佔當時關中人口的十分之一。關中萬戶以上的城邑不只是長安城一處,距長安不遠的長陵邑就有5萬戶,將近10萬人,茂陵邑6萬戶,27萬餘人,人口比長安城還多。

西漢時期是陝北開發的黃金時期。西漢王朝採取實邊政策,不斷徙民於邊,同時將牛耕和代田法等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到邊郡,促進了陝北地區的開拓發展。當時在今陝北和河套南部設有上郡和西河郡50餘縣,僅上郡就有103686戶,60665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1.3人,遠比設在今陝南的漢中郡要稠密。

秦巴山地的開發主要在東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年,關中變成了交戰的場所,秦嶺以南的漢中郡比較安謐,關隴之民多避亂南徙,促進了對秦巴山地的開發。

隋唐時期,陝西地區又是一個大發展時期,特別是關中,國都重建,水利復興,農業生產迅速發展。長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空前繁盛的世界經濟大都會之一。商賈雲集,貿易發達。開元天寶盛世,在今陝西境內設有113縣,約有79萬戶,將近44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十一分之一,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朝代,首都長安城人口超過100萬。

唐代以後,國都移出關中,統治階級不再重視經營陝西,水利失修,道路阻塞,經濟逐漸落後,宋、元、明、清各代雖有努力,但終不能復原。特別是近代帝國主義侵入中國,陝西更陷入貧窮落後的深淵。

新中國建立以後,陝西大地的開發進入了新的時期。山川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地下寶藏不斷髮現,自然資源廣為開發。現在,已經逐步形成以機械、飛機、電力、電子、紡織、煤炭為主體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和以生產糧、棉、油為主,多種經濟兼營的農業體系,在自然寶藏和旅遊資源方面也蘊藏著巨大潛力,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