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堪稱經典,路遙卻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

小旅兔

這個提問背後隱藏的意思是,這部小說很經典,但沒有獲得以諾貝爾文學獎為代表的世界文壇的認可,是不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出了問題呢?鄙人還算是學現當代文學的吧,也是喜愛並深受這部小說影響的,看了這個問題,也看了很多回答,但覺得還是有些可以補充說明的。——因為是用手機編寫,不能輸入書名號等複雜標點,還請各位讀者原諒。

1.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首先要人家評委知道才行。瑞典皇家文學院會採納一些他們自己渠道的專家的建議,而世界上這麼多國家,這麼多種語言,瑞典皇家文學院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依靠西方語言的翻譯版本。也許個人才疏學淺,據我所知,平凡的世界並沒有西方語言的翻譯版本。養在深閨人未識,所以人家不知道也屬於自然。


瑞典皇家文學院

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需要獲得更多的讀者,尤其是專家的支持,但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在當代文學批評家那裡評價不太高。諾貝爾文學獎不是選總統,不是靠支持者多決定藝術水準高低的,否則的話,中國網絡小說很多都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最好的網絡小說,跟平凡的世界相比,或多或少都有差距,更別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那些作品了。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太多批評家願意接受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小說。


3.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生不逢時。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當代新銳批評家都開始狂熱支持先鋒派,現代主義風格,而平凡的世界堅持現實主義寫作,這背後有政治意識形態的選擇。那些批評家擁抱所謂先鋒的,現代的,世界的一些概念,看不來現實主義,認為現實主義是落後的,僵化的,教條的,等等。路遙堅持現實主義自然討不了批評家的好,他的一些文章曾經說過類似意見,我就不引用了。而批評家的推崇是進入文學史以及外國學者視野的重要途徑,沒有他們,想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比較困難的,這就是話語權的體現。


4.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很感人,但在藝術上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比如,就像很多人提出來的,這部小說也有很強烈的大男子主義傾向。再比如,小說情節流暢,情感動人,但在思想深度,講故事的手段等方面並沒有太多新東西,路遙這部小說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這本小說的很多影響,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都很像保爾柯察金,而在講故事的手段等方面,小說也沒有太多創新。因而,一些批評家不太滿意這部小說,也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


西奈山的火柱

原因很簡單。

第一個,這本受到中國普通大眾喜愛的小說,不被中國現當代文壇所認可。而且,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很多人對這本小說只是一筆帶過,或者提都不提。

那麼,這有什麼影響呢?

這就需要我們瞭解諾貝爾文學類的提名條件了。



首先,並不是任何人都具有資格作為諾獎的提名人。它必須滿足這些條件的其中一個:第一,是瑞典文學院院士以及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的人士;第二,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第三,諾貝爾文學獎得住;第四,各國作家協會主席。其他規則就不說了,畢竟我們的主角是《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不能喧賓奪主。所以,僅就上面的條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本不被文壇所認可的小說是根本不會受到提名,更別說參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了!



第二個,這本僅就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看,力度還不夠。儘管他受到了中國千萬讀者喜愛,並因此而影響甚至改變不少人的命運,包括筆者本人,但它歸根結底是一本手法極為高明的雞湯小說,能夠給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偏離真正的有高度的文學還遠。



第三個就是緊接上文講文學本身。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有五個:一,對人類有重大貢獻;二,作品候選人的標準必須是在前一年有著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三,不考慮國籍;四,必須在文學上有極其出色的文學貢獻;五,作品必須趨向於理想主義色彩。即諾貝爾別人的遺囑:獎在給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鹿遙知林深



作為路遙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和當代文學的愛好者,我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記得初讀《平凡的世界》是在上高二的時候,這部小說剛出版不久。記得那個炎熱的夏天,我用一個星期的日與夜讀完了這部大書,心情久久難以平靜。至此,路遙這個字就深深烙在我心底,並設法看了他的其他所有的作品。

在領我走進文學世界的人中,路遙必須排在前列,後來自己也如願讀了中文系,對路遙有了更深的瞭解。

還記得當時小說腰封上的一句話:與此書中人物為伍,你的心靈將不會寂寞。路遙用他的畢生心血寫就了這部影響後來無數人的鉅作。時至今日,它依然是當代小說中閱讀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平凡的世界》深受人們喜愛,主要是小說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洗禮,書中以孫少平為代表的人物身上充溢著勇於和苦難鬥爭、人格高尚、精神純粹的氣息,這種氣息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喚醒人,鼓舞人。小說帶給讀者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也是其他小說無法達到的。

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豐富而精神匱乏的時代,《平凡的世界》能夠給疲憊的、迷茫的、抑鬱的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啟發,讓他們擺脫精神困境。

目前,文學界對《平凡的世界》最大的肯定就是它榮獲了茅盾文學獎,和同為陝西作家的陳忠實的作品《白鹿原》一起,成為當代小說的扛鼎之作。

然而即使如此,在文學評論界,《平凡的世界》的地位並不高,甚至有人對它獲茅獎都頗多非議。而在兩部最為重要的當代文學史,即北大版的和復旦大學版的當代文學史中,均對《平凡的世界》一筆帶過,還有些版本的當代文學史將整個路遙提都不提。

也就是說,在文學評論界,《平凡的世界》完全被輕視。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在學者看來,《平凡的世界》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性並不高,提供的文學審美水準較低。一句話,這部小說缺乏思想性和藝術性。這種普世的價值觀在他們看來確實過於“平凡”。

這是一部以情節取勝的小說,所以在普通讀者那裡,這部小說是偉大的,而在文學評論家看來,它近乎乏善可陳。

那麼,一部在國內都不被文學界看好的小說,要想得到國際認可很難。事實上,《平凡的世界》在國外的影響確實也不大,路遙的作品在國外影響最大的是《人生》。不被西方評論家關注,這樣的作品很難產生大的影響。而莫言的情況正好相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作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路遙要高,比如餘華、閻連科等。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諾貝爾文學獎只頒發給在世的作家,而路遙在寫出《平凡的世界》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優學優考策略

其實,只要想一想為什麼村上春樹屢屢在諾貝爾獎評選中敗北,估計以後也不可能獲獎了,就知道路遙《平凡的世界》也是不可能獲的諾貝爾獎的。

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主要是因為故事接地氣,通俗易懂,情緒感染力強,因此讀者很多,結果就被捧起來的。也就是說,《平凡的世界》是典型的暢銷書。

然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並不是看你的作品有多少人讀,而是要看你的作品在藝術上有沒有創新,對人類文明有沒有貢獻和啟發,對人性有沒有獨到的展現和挖掘......這就是所謂的“純文學”的標準,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創見和風格,而不是迎合大眾。

拿獲獎的莫言和路遙相比,很多人也都知道莫言,知道他寫過《紅高粱》,但是很少有人看過他的書,對紅高粱的瞭解也是因為張藝謀的電影。但是莫言的作品把中國傳統的鄉土敘事和南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結合起來,開創了一種新風格,這是藝術上的成就。而他所寫的長篇小說《蛙》,又講述的是計劃生育的題材,這是挑戰人性、挑戰生命的事件,所以受到了西方的關注。

而路遙的小說,還走的是中國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路子,講述農村青年的奮鬥故事,帶有濃烈的勵志雞湯味道,甚至太過理想化和浪漫化,並沒有對時代主題和人性內涵提出批判性的意見,所以不受批評家的青睞。就連國內的文學研究者都不太看重這部書,更不用說外國人了。

就像歌曲《小蘋果》傳唱大街小巷,是廣場舞的經典曲目,帶給無數人歡樂,但它能在嚴肅的音樂節上獲獎嗎?不可能。

我不否認路遙本身是偉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故事感染了很多讀者,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讓大家在困苦坎坷時,始終對未來充滿嚮往。但是就文學藝術本身,他的貢獻是有限的。

其實,《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的藝術成就,還比不上的路遙的短篇《人生》。《人生》中高加林在兩個女孩之間的選擇故事,就開創了一種新的人物關係模式,是悲劇的,也是殘忍的,透視了現實和人性。在那之前沒有其他小說這樣寫過,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這篇小說的地位要高於《平凡的世界》。

所以,假如諾貝爾文學獎真要頒給路遙,也是因為《人生》。


陳令孤

首先《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本人是看完了的。

以下為個人觀點: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這本書的意義,他描寫了一個陝西貧困地區的一家人從改革開放前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變革,描寫了在那個特殊年月人們的生活情況。

故事採用雙主角多支線的寫法,多方面的還原了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時代背景,使整個故事緊湊而豐滿,孫少安所代表的木訥被現實所拘束揹負著整個家庭重任的大哥角色,與孫少平所代表的具有新時代思想卻被現實所擊打的新青年形象形成強烈對比,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兩位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高中作文賞析結束,下面說說我對於此文為什麼沒得諾獎的分析)

(1)文化差異與時代背景

對於中國改革時期的人民生活,只有經歷過那一特殊時期的人才會懂,也算是一種特殊的中國式情節,中國的經濟從那一時期開始復甦、覺醒、衝刺,沒經歷體會過那一時期的"老外"是不會懂的,那一時期對於中國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無法替代.更無法體會故事中那些帶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情節。

(2)諾貝爾獎的規定與個人原因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他的一生絢爛而短暫,僅僅只經歷了43個春秋,而他的著名著作《平凡的世界》發表於1988年,好的作品需要時間的檢驗,但路遙沒能等到那一天,而諾貝爾獎原則上是不提名頒發給逝者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破例,這使得這一偉大著作與諾獎失之交臂。

(3)國家實力與國際影響

或許各位看到這會疑惑——這與國家實力有什麼關係?說實話,本人對於諾貝爾獎是不大感冒的,此獎對於推進社會發展有著其獨特的意義,但越是發展越是有點變味了,夾雜著一絲政治味道。

以前中國對外不是那麼開放,導致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名人也不多,只有譬如魯迅這種走出過國門,又對中國社會有著獨特見解的名人才能得到諾獎文學獎提名,作為像路遙這種國內知名作家,得到的獎項也多為國內的獎項,當時的國際影響力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隨著近十幾年我國的開放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諸如諾言等文學家的作品能在國際上發表,翻譯成各種語言文字遠銷海外,個人覺得這不僅僅是我國的文學水平提高了,而是我國的國際開放程度、國際影響力提高了。現在,中國不僅站起來了,還站上了世界的舞臺,書寫著一個民族的傳奇!

結束語

最後說一說我為什麼不大喜歡現在的諾貝爾獎,首先,諾獎的設立是很有意義的,我不喜歡的是一些以諾貝爾獎為標準的人,和這個獎近幾年的些許變味。

記得在莫言獲得中國第一個諾獎時,掀起了一股諾獎熱,莫言的著作也是一時洛陽紙貴,很多家長為孩子買莫言的作品,為孩子定下獲得諾獎的目標,其實莫言的著作有些是不大適合小孩讀的,諾獎也不適合作為一個目標,諾獎設立的目的是激發新的創造,而不是複製一個莫言,人們對於諾獎的趨之若鶩,其實源於中國長期以來對於有一個屬於中國的諾獎的期盼,其潛在心理是期盼中國自己的東西能得到國際的認可,中國今天做到了!但切記,諾獎並非檢驗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當慎重當理性看待。


一火車的吃瓜群眾

諾貝爾文學獎不是世界標準,它代表的是西方的標準。 中國的好多文學作品都夠得著諾貝爾文學獎的門檻 但是至今和諾獎無緣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漢語不好翻譯 。試想 ,將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翻譯成英 、法、 俄語將會怎樣? 同樣,好多外國名著我都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不是枯燥就是無味!

文學作品的好與壞是與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有關的,一部作品,能真正理解其中精華的可能只有一些人,或一個時代的人。硬是要把全世界的文學作品集中起來評選,本身就不是十分妥當外國人讀懂中國文學很難,就算翻譯再牛,不瞭解那個時代背景,也無法讀懂這部書。

評價一個好的文學作品不能只認獎 , 獎項只是一個評判標準,而不是全部 !假如你十分喜歡一本書 但它卻沒得過任何獎 ,你是不是就會認為它不是一本好書 ? 當然不會!!誇張一點說, 在49年以後的作家群中,唯有路遙可以永恆!《平凡的世界》用平凡樸實的語言影響人、感動人,獲獎固然好,但是安享一份寧靜默默的不受吵雜豈不更好。

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是中國七八十年代的史詩!時間可以說明一切的!!


電影花園

有一說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並沒有達到諾貝爾文學獎水平。

《平凡的世界》影響力很大,整部小說有著直抵人心、激勵向上的力量,容易引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但靠這些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遠遠不夠的。

《平凡的世界》在其思想上不夠深度,在文體方面也沒有創新——當然,這並不是貶義,是路遙選擇現實主義的寫法——就註定它無法獲得諾獎。

與路遙同期作家的作品相比,《平凡的世界》的水準也有所不及。如同為陝西作家的陳忠實,一部《白鹿原》就比《平凡的世界》要廣闊、深邃;餘華的《活著》《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賈平凹的《廢都》,還有就是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豐乳肥臀》等,水準都比《平凡的世界》要高。

更不要說跟馬爾克斯、福克納、海明威、喬伊斯、杜拉斯等人的作品相比了,讀一讀《百年孤獨》、《鐵皮鼓》、《喧譁與騷動》就知道路遙跟這些偉大的、頂尖的作家差距在哪裡。

且不說諾獎,就說路遙獲得的茅盾文學獎,在當時也是受到一些質疑。許多人認為,路遙的茅盾文學家是跑獎跑出來的。當然,這些流言無損《平凡的世界》作為一部現代文學作品的偉大。

讀書是一個不斷提高自己的過程。通過大量的閱讀後,就會知道自己所喜歡的作家作品處於什麼位置。神話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對於讀書人來說,不算是一件好事。多讀、多看,才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沛。


王輝城

路遙先生寫此書時需要的是對歷史的交代,對人民的負責!沒有想著去得諾貝爾獎!至於文學評論區,我都不想說,一個個大家忽略而過,那個年代中國的很多文人精神病怏怏的,沒有了魔幻現實主義或者超現實主義或者傷痕文學,不趕上國外的文學潮流那都不叫文人!好的東西當然要借鑑,但是這麼否定或者沉默路遙的現實主義力作,真的很過分!況且他們也只是東施效顰,照貓畫虎!說實話沒資格指點路遙的不是。回到文學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意義,毛主席早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說過,人民藝術要服務於人民!看看平凡的世界的閱讀量,路遙的心願毫無疑問達到了!另外,這部作品不止在國內有名,在國外也有名啊!國外就有專門研究路遙的組織!


土斐81517247

這個問題,其實我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文學作品都絕對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駱駝祥子》,《圍城》,《活著》,《邊城》,《草房子》等,我覺得這些都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可諾貝爾文學獎就那麼一個,而每年的優秀小說數不勝數,頒給誰都會有遺憾,都會有不公平。

所以《平凡的世界》雖好,也達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水平,但也得看運氣啊,比如莫言有了作品,同時還有了運氣,在莫言之前,說起諾貝爾文學獎,那就是中國人的一塊心病啊,誰也沒想到,莫言就這麼悄無聲息的獲得了諾貝爾獎。



再說諾貝爾文學獎,是外國的獎項,為何中國的文學非要外國的獎項來證明呢,外國人完全不懂中國文化,若是諾貝爾的評委都是精通中文,精通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把《紅樓夢》拿出來給他們看看,看看什麼是文字,什麼是小說,在《紅樓夢》面前,其他任何小說都要黯然失色。

所以說了這麼多,中國經典作品也是數不勝數,《平凡的世界》是經典,這是鐵打的事實,全國人民都承認的,何必非要一個外國獎項來證明他的經典。


青春影逝

首先要明白一個事實就是,諾貝爾文學獎不是針對某一個作品,而是考量一個作家的整體世界影響的情況。

路遙的影響也就是在我們國家,他的世界影響力遠遠不如莫言(且不論是否這樣的影響對我們來說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更何況《平凡的世界》的價值取向更加符合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與西方人的觀念還不是那麼吻合。

今天剛剛看到即使是《平凡的世界》這樣的經典在當初發表的時候也不是被普遍認可,出版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就是因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出才被人們熟知,認可……

在這種情況下路遙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距離還是比較遠的。當然了,經典就是經典,《平凡的世界》的意義不會因為沒有諾貝爾文學獎而受到什麼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