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陕西的山东人(19)

西安市阎良区位于古城西安东北部,距市中心50公里,总面积244平方公里。阎良区常住人口29.08万(2016年),其中在城区居住和生活的居民约16万人。阎良区航空工业发达,是集飞机设计、制造、鉴定、试飞、教学、研究于一体的著名中国航空城。

方言: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秦语)、胶东方言

据说,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由于生活所迫,先后有数万山东移民从淄博、潍坊、莱芜、菏泽等市的20多个区县,迁入了陕西关中等地区。在我的家乡至少有80多个村落,近5万人口。

乡村往事 | 来自陕西的山东人(19)

我们村是一个完全的山东村。说起来很有意思,我们村官方的村名是农兴村,居民都是山东移民的后代,至今我们还说山东方言。与我们村隔一条水渠,是另外一个村子,这是一个完全的陕西人的村庄。就是这个村子,和我们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很久之前,这里有一位姓张的大夫,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张大夫村。我们村叫山东张大夫村,而隔壁那个村子则叫本地张大夫村。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个俗称,后来查了资料,发现居然真的有这么个村子,只是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化,已经归入了其他村庄。张大夫村这个名字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人们的口中,还是可以听到它的名字。

小的时候,大人总会说山东人和本地人,而本地人,就是陕西人。我对山东人或者本地人没有什么概念,而且一直以为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就是山东。所谓的本地人是另外一个村子的人,只是和我们说着不一样的语言。后来长大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遇到本地人时,他们也很爱问,你们是山东人还是本地人?

山东人跟本地人之间有很多差异。我们每顿饭喜欢吃馒头,偶尔吃面食,也不喜欢喝稀饭。本地人则不同,陕西的面条在全国都有名,并且种类繁多,可见面食要多受欢迎,顿顿饭也会准备稀饭。每到逢年过节,那花样就更多了。正月十五,很多村子都有节目,大家集中在县城,在主要街道上表演社火、芯子。汽车会做成花车,小小的孩童踩在细细的钢丝上,装扮成小童子的模样,车慢慢驶过。如果街道两边的树枝低的话,还会把孩子挂住。有的时候还会看到打瞌睡的小孩儿。街道两边总是挤满了人。

小孩子也过正月十五,陕西有习俗,过年的时候舅舅会给外甥送花灯,一直送到本命年。孩子的第一个本命年,很隆重,会送很好的花灯,之后就不再送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就会提着花灯出门玩儿。母亲觉得家里孩子多,从来不让舅舅送灯,都是自己买。正月里,走完亲戚之后,大街上到处挂满了灯笼。买好灯笼,装好蜡烛,就等着正月十五晚上点灯了。到了那天晚上,天刚擦黑,我们就举着灯笼出门了。街上都是村里的小孩儿,人人手里都有一个灯笼,每个人身上都透出了兴奋。后来我来到北京,满以为北京的孩子也会这么过,先生告诉我他们并没有这样的习俗。

乡村往事 | 来自陕西的山东人(19)

我的家乡有很多山东人组成的村落,整个村子的人都是山东移民的后代。但是即使往上数几代,爷爷辈的人已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大家对彼此都知根知底,但是也并不说明我们都来自山东同一个地方。我爷爷的爷爷在很早之前,从山东寿光县来到这里,至今在我的户口本上“籍贯”一栏中,还写着寿光。我们同村有人叫“东营”,据说他们的祖辈是从东营迁徙过来的。外婆家离我家大概有二十多里地,他们说着和我们不太一样的山东话。外公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从山东高密县来到陕西,在这里成家。我母亲至今还可以说出他们在高密县老家的具体地址,但是她从来没去过山东。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总说以后带着母亲回山东看看,最终在前几年实现了,只是没去寿光也没去高密,去了青岛。

外公年轻的时候,他的老母亲和弟弟仍然生活在山东。我大舅出生后被送回了山东,在当地结婚,照顾自己的奶奶。外公的母亲去世后,大舅又拖家带口回到了陕西。外婆的祖辈也来自山东,比外公来陕西稍早一些。我姐夫一家同样是山东迁过来的,他们老家在莱芜。姐姐总是打趣莱芜方言不如我们的方言好听。

很早之前,山东村和本地村很少来往,也很少通婚,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习俗生活。后来时间长了,大家的来往多起来,嫁娶也很频繁。由于环境的影响,很多嫁进来的媳妇儿没几年也会说山东话。

乡村往事 | 来自陕西的山东人(19)

山东村庄由于大部分人口仍然是山东人,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与陕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于纯粹山东或者陕西的文化。我们平时所使用的一些词汇,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是山东方言,本地人与我们交流的多了才开始使用的。后来读了贾平凹的《秦腔》,看到很多我们熟悉的词,才恍然大悟,原来,不光是习惯,我们的语言早已经受到了陕西的影响,已经无法分辨出你我。

在我的家乡,除了来自山东的移民,有着如此庞大的人数,还有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东北迁来的航空工业的大量人才。所以,如果在这里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山东人,每个人都会了然。我离开陕西之后,会告诉别人我是陕西人。我曾在大学遇到了陕西老乡,他很热情,立刻用陕西话与我交流,我只能很尴尬地告诉他我的陕西话不灵光。虽然生活在陕西,但是我的陕西话并不地道。

乡村往事 | 来自陕西的山东人(19)

离开家乡十几年,不管听到羊肉泡馍、凉皮,还是煎饼、大葱,总是让我感觉很亲切。不管作为山东人还是陕西人,都让我感觉很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