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愛國心切慌不擇路,提出一個觀點,後人一直在罵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是五四時期出現的口號之一,由章太炎的學生

錢玄同首先提出來的,影響了很多知識青年,如果真的想去了解那一段歷史的話,就會知道有不少大家在做拉丁化方案的漢字,比如說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的國羅,以及共產黨人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的北拉。

魯迅愛國心切慌不擇路,提出一個觀點,後人一直在罵

漢字拉丁化一直延續到建國後的幾年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才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在此之前,可以說,方塊漢字都有被廢的可能。要知道原本《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應該叫《漢語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少了文字兩字,含義千差萬別。

漢字拉丁化或者說廢除方塊漢字在1956年之前都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而不是現在網絡噴子的各種撕逼工具。

魯迅愛國心切慌不擇路,提出一個觀點,後人一直在罵

魯迅一直都是漢字改革堅定支持者,而且還是漢字拉丁化擁護者。不可否認在這件事上魯迅犯了激進主義,受時代所限,他的觀點基於對當時社會的認知,魯迅無法預知新中國成立後推動教育普及化對社會的改變。根據《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記載,建國初的文盲率接近了9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那一小部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

魯迅愛國心切慌不擇路,提出一個觀點,後人一直在罵

魯迅先生不是神聖,我們沒必要抬高也沒必要貶低。但是這裡他錯在把漢字拉丁化與否和中國存亡建立了因果關係。現今很多人都針對魯迅這個觀點進行各種噴,他們討論的這個問題已經發生了某種偏移都是在爭論漢字拉丁化到底對不對。但不要急於否定 漢字拉丁化 的觀點,正是因為有兩種觀點的存在,並且兩種觀點都有比較強有力聲音的支持,才有了漢語拼音和簡中並用的這種目前看來雙贏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