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作為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廠,所有芯片公司都是由它代工,為什麼它不自己生產芯片?

龍小君君

這是全球產業鏈的一個分工具體細化的縮影吧。芯片行業從設計,到製造,封裝,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細化行業。每個企業都在自己所處的角色裡盈利。因為如果你超越了自己的本業,相當於也就是去搶別人的飯碗,是會受到各種打壓的。再說一個企業也有自己的產品生態,臺積電就是負責代加工,就完全不用考慮銷售等問題。但像英特爾,自己設計,又加工,那是因為它有自己的銷售渠道,自產自銷。很少有企業從設計到製造到銷售一條龍的,例如華為也是讓臺積電代工。話又說回來,我國芯片產業不缺先進的設計,更不缺銷售市場,但唯獨芯片製造是短板。這裡又涉及到幾個問題,比較突出的是製造芯片的光刻機等設備,我們沒有,即使有也是二手淘汰貨,落後先進生產力好幾代。比如我國現階段最先進的90納米光科技是國產的,屬於上世紀國外水平。在28納米領域的代工領域,光刻機設備是別人淘汰的,導致產品良率很低,基本上不具備競爭優勢,更何況臺積電,三星等都早已經跨過了14納米,10納米,進入到7納米時代了。

之前有個說法,說的是我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而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這話不假,不仔細看很容易讓人沾沾自喜,但實際上我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所以,我們完全是在以一國之力單挑全世界,雖然沒打仗,但看不見的硝煙戰火無處不在。對不起題主,好像回答偏了,不過是有感於這幾天鋪天蓋地的芯片新聞,有感而發。


皓月小廝是我小號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更多有趣資訊等著您哦。

這個問題應該修改為:臺積電作為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廠,所有芯片公司都是由它代工,為什麼它不自己設計芯片?

臺積電全名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簡稱是TSMC,屬於半導體制造公司。臺積電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晶圓代工foundry)企業。臺積電是而臺灣企業,位於新竹。

代工的技術含量不低啊

臺積電本身就是生產出芯片的!它本身就是製造生產芯片!所以,你就不要問他為什麼不生產,那是不對的。

但是臺積電本身不設計芯片,本身只是去代工。不要以為代工的就沒有技術含量,這跟普通行業有點不一樣。芯片行業在代工上的技術含量真的不低,全球就只有不超過5家企業可以這麼做。

但是,設計本身也是非常燒錢和高技術

設計芯片本身真的很燒錢,你看看英特爾每一年的研發費用都是數以億美元計的。

半導體行業本身屬於夕陽行業,資本都不願意進入,利潤率不高,風險很大!自己設計芯片的話,那麼臺積電用來幹嘛呢?而且自己設計芯片還不一定能夠做到好像高通或者英特爾一樣,這就很浪費錢了,畢竟在這個市場中都是勝利的兩三個玩家獲得大部分的市場。臺積電研發的錢可能打水漂。因為它不像小米或者華為,直接用到自己的手機上。

企業都是精明的,臺積電還不如把錢用來提高代工的工藝,同時投資一些有前途的行業,提高利潤率。


太平洋電腦網

可以生產,但沒必要

臺積電作為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其雄厚的經濟基礎當然是可以生產自己的芯片的。

但臺積電只要接受各大廠商的訂單就足以,可以說是躺著賺錢了,那又何必再去投入資金研發自己的芯片呢?

臺積電在1987年由張忠謀創立,早在開創之初就確定了臺積電的晶圓代工模式,“我的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

臺積電2016年營收293億美元,利潤102億美元,利潤率34%,基本都是靠代工芯片創收的利潤。

全球頂尖的半導體公司,比如高通、博通,甚至是蘋果公司,他們是可以設計出來,性能頂尖的芯片,但是他們公司自身並沒有製造能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只能委託臺積電來代工!

而臺積電如果自己製造芯片還極有可能會失去蘋果和高通等公司的訂單,與他們形成競爭關係。失去了訂單,沒有了穩定資金收入,又怎麼去研發自己的芯片呢?

臺積電的發展

其實一開始芯片的設計和製造是一起由一家公司自己做的,但是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芯片設計研發花費驚人,建設晶圓廠更是需要大筆資金投入。隨著半導體制造工藝的進步和晶圓尺寸的增大,技術和成本挑戰也越來越大。

當時在TI(德州儀器)擔任副總裁的張忠謀,看到了半導體設計公司和製造廠代工的分離趨勢,回到臺灣創立了臺積電(TSMC),從事專業的代工,為芯片設計公司做專業流片。

這就是現在半導體領域的晶圓代工(Foundry)+Fabless模式。所謂Fabless模式,就是無工廠,專注從事芯片設計,比如現在蘋果、高通、英偉達、華為海思、展訊等都是所謂Fabless模式。這些公司把芯片設計好交給臺積電或其他專門的晶圓代工(Foundry)生產流片。

因此,這樣分工,臺積電就一直專注於Foundry模式。在張忠謀的帶領下,臺積電在Foundry界左衝右突,尤其是最近十年,臺積電在先進製程上一直領跑業界,奠定了Foundry一哥地位,2016年其延攬了全球六成代工芯片。

就這樣,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工藝,已經壟斷在美國的英特爾、韓國的三星、中國臺灣的臺積電手中。

網易吃雞大賺200億,為何丁磊還是贏不了馬化騰?阿里巴巴的老闆竟然是日本人,這是真的嗎?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特朗普的知識產權,是高科技的保護傘,也是制約後來競爭者。別人先佔領高地,研究幾十年,專利權覆蓋面很廣,不留死角。保護美國高科技的先進性和壟斷性。我們中計了,也是沒辦法,始終有這麼一天,100年看,知識產權是好事,說不定我們有新材料發現,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可能比高通還先進呢。中興通訊肯定想過這個問題,只不過性質不同,應用商不一定什麼都要會,設計有高通,生產有臺積電,買回芯片做自己產品,產品是自己研發的,別人還是不會。問題是,全球化,分工明確,別人搞芯片,中興通訊搞產品,如果不出這檔子事,我們是買家,威水的很。問題是如果自己成立一個芯片研發公司,一是種類多,而是專利限制多,等自己把所有芯片製造出來,那什麼時候用手機呢?

從知識產權這個角度考慮,我們不該責備中興通訊太多。

為將來考慮,芯片技術,我們必須當作一門學科,一定要搞,有系統的搞。總有一天,是最好的。


貿易中買與賣


閣下何不隨風起9011

術業有專攻,臺積電顯然擅長製造芯片,但不擅長設計芯片,純粹給人代工製造芯片,那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按照你的設計方案、各種參數、品質要求和數量要求,我給你製造出來了,有一片就算一片的錢,賣得出去賣不出去跟我也沒有關係,這就是代工的長處。短處在於賺錢的可能沒有設計芯片的廠商多,這是我照常理推測的,沒有依據的,我只覺得蘋果電腦手機都是自己設計叫人代工,蘋果卻賺大頭,生產製造商們都只賺了小頭。但這也是應該的,畢竟研發設計芯片的廠商對一枚芯片能不能夠賣出去,要承擔全部風險,賺得越多,風險承擔的越重,反之,賺的少意味著你承擔的風險很少。那麼就看你到底想賺那些錢了,假如你打算一枚芯片或者一部手機的錢上下游、設計和製造統統都要賺,那就簡直設計、自己製造、搞出自己的品牌、尋找自己的芯片用戶或者乾脆如三星,自己設計芯片、製造芯片,再把這些芯片大都用在自己的手機上,瞧瞧,上下游通吃。HTC以前是給人家代工製造手機電腦等,後來可能覺得搞出自己的品牌、設計自己的電腦並不難,想想這麼不難的事情卻可以賺大錢,自己為什麼不做呢?於是有一天HTC開始搞出了自己的手機品牌,自己設計手機並自己製造手機,一部手機除了裡面的零配件錢沒法賺,其他的HTC也是通吃的。可是過了幾年後她忽然發現不對勁了,做自己品牌的手機,其風險全部要自己承擔,本來給人代工,得心應手的,沒多少人會關心你,你賺點小錢誰會在乎你呢,但現在不對了,蘋果發現你自己設計的在美國大賣特賣的手機裡,很多技術專利都是我的啊,於是上法院告你,瞧瞧,這就叫風險全兜,人家告贏了,HTC倒黴了,本來你不做自己的手機是沒人會告你的,現在你做自己手機了, 就有人告你了, 現在HTC的日子過的可能比以前純粹代工的時候還要艱難,臺積電可能看著HTC同鄉人日子過得如此艱難,就更不願意搞自己品牌的芯片了,我猜。


久卓子60

臺積電不生產自己的芯片肯定有自己的原因,我個人覺得原因大致有三點。


一、研發成本問題

臺積電是全球第一家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公司,它本身是不設計或生產自有品牌產品,只是將所有產能提供給客戶運用,為客戶服務。臺積電有很豐富的生產製造水平,在國際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如果想要研發自己的芯片,就要投入不少的資金和人力去研發,對於代加工前景發展一直名列前茅的臺積電來說,研發自己的芯片遠遠沒有代替其它品牌加工更有利於它的發展。


二、芯片專利問題

臺積電是全球最領先、規模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公司,於1987年2月21日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身為全球的領導者,臺積電擁有最先進的製程工藝與最大規模的晶園製造廠

但是,研發自己的芯片,不僅僅需要工藝技術,還需要科學技術,臺積電因為發展時間較長,它的工藝已經達到了一個領先全球的地步,但是如果要做自己的芯片,臺積電還需要不斷的去研發探索,並且不能對其它品牌有什麼模仿,這對臺積電來說是很困難的。


三、臺積電發展定位

據我所知,2017年,臺積電在領域佔有率為56%。2018年一季度,合併營收85億美元,同比增長6%,淨利潤30億美元,同比增長2.5%,毛利率為50.3%,淨利率為36.2%,臺積電本身就沒有想過做自己的芯片。

在掌握著10nm芯片製造工藝,且馬上要量產7nm的臺積電看來,有頂尖的加工工藝,已經滿足了臺積電對未來發展的需求。


歐界科技

這是由世界產業分工、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環境三方面決定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世界產業分工的格局。美國以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導,處於產業鏈的最頂端;西歐、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以高端製造業為主導,處於產業鏈的中端;中國等以中低端製造業為主,處於產業鏈的中下端;俄羅斯、巴西等國家提供原材料,處於產業鏈的最末端。這就是二戰後國際產業分工的大體格局。

最後進行產業升級還要邁過市場這道坎。先不說代級差。即便你研發出了和老美一樣的東西,它也可以迅速升級換代,把你淘汰,因為它佔據先發優勢。

所以,臺積電不是不想生產自己的芯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何況臺灣還是美國人的勢利範圍。

目前以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已經開啟,誰抓住了機會,誰就能搶得先機,佔據產業鏈的頂端,讓我們拭目以待。

以目前的態勢來說,我們機會非常大,而不是美國,更不是臺灣。


老周神侃

不請自來,我是數碼柴犬,歡迎大家關注我。

臺積電

臺積電在1987年由張忠謀創立,早在開創之初就確定了臺積電的晶圓代工模式,“我的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在當時並沒有人看好他,但是截至2017年3月20日,臺積電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如此驚人的成績,臺積電如果要做自己的芯片會最不起來嗎?


臺積電可以製造自己的芯片嗎?

毫無疑問,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以讓臺積電做起自己的芯片,但是臺積電並沒有必要冒這個險,要知道臺積電的封裝工藝是各家廠商都搶著要的,其最新的info工藝能把芯片做到更纖薄。臺積電只要接受各大廠商的訂單就可以打斷腿也不愁沒飯吃了,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冒險去投入資金研究技術,並且自己製造芯片還極有可能失去蘋果和高通等公司的訂單。如果臺積電開始自己做芯片,那麼原本的代工訂單是否會被制裁呢?如果失去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臺積電還有什麼資本支撐其做芯片呢?而且,剛研發之初會不會像華為海思K3V2一樣,被世人所唾沫呢?


再加上秉持自己創立之初訂立的代工模式,臺積電也沒必要越軌。如果臺積電一旦越軌,其自己研發芯片估計就少不了一場長久且險惡的官司戰了,這是任何一個企業都不願意接受的事情。可能有人會說,大公司怕個啥?其實越是大型的公司越是難以變革,一旦改變原有的模式,迎來的就是無盡的變數,一不小心可能整個公司就會毀於一旦。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目前,臺積電雖然市值超越英特爾,但是其掌握的並不是核心的芯片製造技術。簡而言之,一個提供勞動力的中間人,現在讓他自己去開發芯片,你覺得這可行嗎?


數碼柴犬

中國出於國家安全因素考慮,決定禁止蘋果產品銷售,以此來報復美國對華為和中興產品的禁令,蘋果將突然失去19%的收入,並且無法進入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蘋果市值也會因此大減,並可能被迫裁減10%到20%的員工,也就是說將有多達2.7萬人下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