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是指哪四位詩人?按水平排名又是怎麼排的呢?

社會我寶寶寶兒姐

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四人。這個所謂的“初唐四傑”的由來,最早見於《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同時王勃傳裡對此的記載也是大同小異,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的排名之爭

  • 楊炯的“爭座位貼”

關於他們的排名問題,其實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楊炯的“爭座位帖”。
《舊唐書丨王勃傳》中有記載:楊炯少年就被認為是神童一個,可謂少年得志,他對當時所謂的“王、楊、盧、駱”的排名頗為不滿。他就經常對別人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聞一多對此的看法是,盧照鄰年紀大,輩分高,楊炯所以愧不敢當其先。而王勃與楊炯同齡,則心有不甘,所以是“恥居”。而蕭滌非的想法就比較腹黑了,他認為楊炯所謂的“吾愧在盧前”只是為了打埋伏,實際上他主要表達其實是“恥居王後”。當然,不管到底是什麼意思,楊炯對於這個排在王勃之後,是非常不服氣的。
  • “爭座位貼”的議論

楊炯這爭位貼一出,大家議論紛紛。而且他們這四位在文壇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所以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於《舊唐書▪文苑傳》和《新唐書▪文藝傳》都鄭重其事的把這事兒記錄下來。而且,在當時的輿論風向是偏向楊炯的。

《舊唐書▪楊炯傳》:“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這些輿論不但是當時的龍套文人們的看法,而且一部分大作家也是這麼看的。崔融和張說就此事還專門議論過。“崔融、李嶠、張說俱重四傑之文”(有韻的叫作文,無韻的叫做筆)。這三位大概是什麼水平呢?

崔融,初應八科制舉,皆及第,累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李嶠,武后、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張說,策論為天下第一,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這三位可以說是文壇巨擘了,他們也認定楊炯說的對。崔融說: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人所及,炯與照鄰可以企及;楊炯說的對!;張說更是表示我覺得崔融說的還很謙虛啊。這兩位都是認為楊炯不比王勃差,起碼得並列第一把。當實際上他們的評論並沒有改變排名次序。

杜甫的詩還是寫作“王楊盧駱當時體”,依然沿用這個排名。


四傑排名的確定

  • 按年輩論

到底四傑是怎麼排名呢?如果按年齡排序,就是“駱、盧、王、楊”或者是“盧、駱、王、楊”。而在近人考證中。他們實際生卒如下:

盧照鄰(634-684);駱賓王(?-684);王勃(650-676)、楊炯(650-693)。但是事實上當時排名並不是這樣,很明顯是表明當時對這四位的文章品第是有所安排的。

  • 排名的綜合評定

其實一貫以來,對於這種排名高下是非常有主觀性的。那麼擯棄這些主觀性,我們應該從對文體的貢獻力、作品水準、甚至是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來判斷


從對文體的貢獻力來看,四人同為文體的開拓者,所倡導的“四傑體”都是以四人為名。這點,權當四人對文體的貢獻力是一樣的。


從作品水準來看,王勃作為死的最早的,只活了27歲,但是他的天分是最高。如《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以楊炯目前存詩文來看,無一篇能出其右;駱賓王雖然存詩詞文不多,但是名篇卻很多,就除王勃之後三人,大致天分水平排名:是駱賓王、盧照鄰、楊炯。

胡應麟:(王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籔》
明周敬 謂:四傑並驅,子安 (王勃 )高華最勝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陸時雍: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詩鏡總論》

除去這幾位的評價,鍾惺甚至認為:楊寥寥數作,又不能稱佳,其何稱焉?大概意思就是能進這個排名就了不得了,還要爭啥爭?


從當時社會影響力來看,《舊唐書》對楊炯、王勃記載最多,盧照鄰、駱賓王陪跑;《新唐書》則以王勃為主,其餘陪跑;同時從作品流存看,王勃、楊炯有文集三十卷,盧照鄰二十卷,駱賓王有十卷。

綜上,除去對文體的貢獻力,主要參考的便是天分水平,其次是社會影響力。那麼按此排名,大家公論的排名是: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


最後還有一點,事實上王勃和楊炯是基友來著,王勃去世以後,都是楊炯幫他整理遺著,並提了序《王子安集序》。而在序中楊炯對王勃是極力推崇的........後來也就有人說“恥居”是杜撰。但是沒人考證,就權當作傳聞了。


無聊到巔峰

初唐四傑是分別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最早記載排名是“王楊盧駱”,但楊炯本人表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很多人認為王勃是第一位,但也有不同的記載,楊炯排在第一,排名備受爭議。


我自己排的話:王勃年少成名,贏在了年紀上,在當時也算是緋聞最多的,所以是第一位,多少有點這方面原因。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誰能想象寫下這千古名句的時候,他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

第二位盧照齡,出生名門望族,他是孫思邈的徒弟,一生仕途不順,他最擅長駢文,最出名的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據說他因為服用丹藥中毒,導致四肢殘廢了,後來自殺了。


第三位駱冰王,早年也是不受重用,後來有人起兵反對武則天,駱冰王也參加的叛軍。他受命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文章,把武則天罵成潑婦和娼婦。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一句最出名。

最後就是楊炯,為什麼,因為我不認識他,只能把他排在最後一位,只能委屈他。他好像也沒有什麼名動天下的名句吧。連杜甫也說他水平很高,在王勃之上,而他傳下來的詩文很少,這讓我們怎麼評價。


目有餘子



初唐,所指年代約為公元618年到公元712 年。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


駱賓王七歲即能詩,是為“神童”;楊炯十歲即應童子舉,次年待制弘文館;王勃十六歲時,被驚為神童,拜朝散郎;盧照鄰二十歲為鄧王府典籤:四傑齊名,年少、才高、官小,卻名噪一時,是因為他們的駢文和賦而言。


王勃(公元649 年一676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是四傑中名聲最大的傑出詩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年少得志, 曾做過唐高宗子沛王府侍讀, 後因做《檄英王雞》被唐高宗逐出王府, 渡海省親,溺水受驚而亡, 主要流傳的文學作品有《王子安集》,《滕王閣序》為其代表作。



楊炯(公元650 年一6 95 年), 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作詩擅長五律,敘寫邊塞生活的詩作尤為突出,如《戰城南》、《從軍行》等篇都氣勢軒昂,風格豪健。他的散文多賦、序、表、志等,今
存50篇。“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盧照鄰(約公元636年一公元695年), 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字升之,號幽憂子, 居太白山, 食丹藥中毒造成手足殘廢。後買園數十畝、預築墳墓、堰臥其中, 著《五悲文》,代表作為《長安古意》等。最終因為政治不得已以及身體之痛投穎水結束一生。

駱賓王(約公元640年一公元684年), 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字觀光。駱賓王7 歲所著的《詠鵝》是耳熟能詳的名詩, 少年時期被譽為神童。武則天當道後, 駱賓王因多次上書而人獄,後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不知所終。駱賓王的一生窮困潦倒, 加之恃才傲物, 但對於詩學的影響是巨大的。



聞一多先生的《四傑》一文中首先認為:“四傑無論在人的方面或詩的方面,都天然形成兩派,從年齡上說,盧、駱比王、楊年長;從性格上說,盧、駱比較‘浮躁’,而王、楊比較‘沈靜’;從友誼的集團看,雖然他們通常被一起稱為‘四傑’,但是,盧、駱與王、楊也是屬於兩個壁壘,這裡的壁壘不是我們心中的一種純對立的關係,而是兩個對立而仍不失為友軍的壁壘。”


一路鳴鴻

“初唐四傑”指初唐時期文壇四大牛人,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按水平排名第一是王勃。他是一個天才,可惜是到交趾探父落水致死,年僅二十餘歲。他的代表作非常著名,《滕王閣序並詩》,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古傳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積極豪邁,完全區別於一般送別詩的傷感和悲慼。排名第二的當屬駱賓王,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時傳誦。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其《討武曌檄》有“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連武則天也稱讚不已,直指未得其人乃宰相之過。因參與當時徐敬業起兵,後兵敗下落不明。第三名乃楊炯,代表作《從軍行》,《戰城南》。最後一名是盧照鄰。工詩,長七言歌行。代表作《長安古意》,據說得麻|瘋病,自投潁水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