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枯木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蕙蘭同春蘭一樣,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也是比較普及的蘭花品種之一,關於蕙蘭的鑑賞,自古有之,脫胎於整體蘭花鑑賞文化,又獨立於他種蘭花,自成體系。然今人對蕙蘭之品鑑,受浮躁之風影響,劍走偏鋒,頗有走火入魔之勢,因此感覺有必要正本清源,迴歸傳統蘭花鑑賞文化。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蕙蘭,古人常稱之為“蕙”,在先秦文學裡有多處記載,在屈原的《楚辭》當中,關於蘭蕙的詩句就有很多,譬如《離騷》:“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九歌•東皇太一》:“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九嘆•逢紛》:“懷蘭蕙與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等等。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古人蘭蕙並列,稱之為“蘭質蕙心”,一莖一花稱為蘭,一莖多花稱為蕙,又稱蕙蘭為、九節蘭、九子蘭、九花蘭(也叫九華)。古人對蘭花的鑑賞品評早就有之,早在北宋時期,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就專門有文章品評,其《書幽芳亭》中“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對春蘭和蕙蘭進行人格化,“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雖不若蘭,起視椒樧則遠矣。”對春蘭和蕙蘭進行區分和辨識,指出,蕙蘭之香略遜一籌,而且 “以是知不獨今,楚人賤蕙而貴蘭久矣” 指出古人對蘭蕙鑑賞,以蘭為上,蕙則次之。清代文學家李漁也著文賞析,曰:蕙“其所以遜蘭者,不在花與香而在葉……蕙之葉偏苦其長……病其太肥”,指出蕙蘭的不足之處。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平心而論,古人賞蘭,以至於形成蘭花品鑑文化,蘭蕙是不分家的,而且鑑賞也是在春蘭的花型基礎上,結合蕙蘭以及其他品種的形態,進行擬人化的感情寄託,從而總結出一整套鑑賞文化。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古人愛蘭,皆因蘭花四季青翠,葉片多姿多態,亭亭玉立,或颯爽飄逸,或弓垂美觀;臨寒而開,傲視霜雪,孑然獨立,花形端莊典雅,花色清秀,幽香襲人,沁人心脾;不譁眾取寵,不諂媚世俗,不隨波追流,

不因在深山幽谷而顧影自憐,不因風霜雨雪而低頭,依然飄香清遠,大展風采,外表柔弱,內質剛強,具有君子之風,名士之氣,十足的文人氣質和高潔氣節,因而深得知識分子的喜愛。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古人賞蘭,受先秦哲理影響頗深,就花色來講,以素為上,俗話講“素花無下品”,蓋因古人之君子之風,講究清淡素雅,含蓄內斂;修身養性,清靜無為

;不譁眾取寵,不阿諛諂媚;正如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言,因此在花色審美上,全素為極品,白素難求,嫩綠為上,他色為次,至於花色斑斕駁雜者,皆不入品!花形以荷瓣為極品,梅瓣、水仙瓣為上品,其他瓣型則為普品行花,花舌以內斂純素為上,花守以久開不變形為上,花葶以出架為上。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古人對蘭蕙評價,頗為中肯,就香氣而言,自然春蘭略勝一籌,幽香陣陣,沁人心脾;蕙蘭則香氣濃郁,然而香氣不純;春蘭雖然一莖一花(有的雙花),然而花形適中,花守端莊,花色清雅,極具觀賞性;蕙蘭雖然花朵較小,然而一莖多花,花葶出架,傲然挺立,彌補了花小的不足,因此蘭蕙得以並列。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僅蕙蘭而言,由於花朵較小,花數較多,大多舍瓣下宕,符合審美瓣型較少,因而退居其次,在瓣型上雖然也是萬中選一,參照春蘭標準進行品評,尺度略微放寬,然而對其他部位的審美要比春蘭更多一些標準。在花梗上,由於蕙蘭花梗較高,按照傳統評價標準,以大花細梗為上品(相對而言),俗稱燈芯梗,花梗顏色以《廣群芳譜》:“紫梗青花為上,青梗青花次之,紫梗紫花又次之,餘不入品。”

為標準。在蕙蘭排玲上,講究大排玲和小排玲,大排玲就是花梗抽長到一定高度時,幼蕾花柄離梗橫出,呈水平排列的形態,花心朝外,稱轉莖,俗稱轉宕、轉身等;小排玲則是幼蕾呈豎直狀,緊貼花梗;蕙蘭大排玲為上。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大排玲

自古以來,蘭蕙雖然同列,然而在品味上春蘭略勝一籌,蕙蘭稍遜風騷,其原因前面講過,主要是花形、花香、花色上尚有欠缺,然而近些年卻出現了相反的行情,蕙蘭價格居高不下,究其原因,莫過於以下三方面。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首先是春蘭相對蕙蘭,發苗率較高,普及率高,藝養之人較多,因此數量佔優,而蕙蘭發苗率較低,蒔養之人不眾,從而造成蕙蘭數量較少,一旦收到熱捧,自然價格飛漲。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其次是炒作之風所致,因為前些年的蘭花炒作,主要在春蘭、蓮瓣蘭等品種上,蕙蘭由於數量少較少受到炒客關注,隨著其他幾種品種被炒得稀爛,有的甚至一文不值,於是,一些炒客便調轉方向,進行下一輪準備,蕙蘭因此也在逐漸被推高。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第三就是鑑賞標準變化引起。傳統的講究荷、梅、仙,如今則是蝶、奇、怪,而蕙蘭大多行花舌瓣下宕,五顏六色,更容易出現亂開花品,於是一些人便巧立名目,以“蝶”、“牡丹”之類給一些蕙蘭品種另起名字,譁眾取寵,藉機牟利,竊以為,若是講究奇碟異花,那麼只需要買大花蕙蘭即可,價格便宜而且花色花型繁雜,何必還要蘭蕙?可見其繆。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近些年,社會風氣日益浮躁,四處炫耀暴富暴利,炫富誇耀成風,傳統信仰遭到割裂,世人的精神層面出現空虛,道出都充斥著銅臭味,這在蘭花上也有體現。就拿瓣型來說,傳統蘭花文化講究文人氣質,以素為上,而如今則在金錢的鼓譟下,拋棄了傳統蘭文化,出現了獵奇心態,到處都是奇花異草,以出奇出怪來譁眾取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一些逐利資金的無良商人和一些假仁假義的所謂的“大蘭家”蛇鼠一窩,沆瀣一氣,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整天宣揚奇花奇碟,五顏六色的科技草,花瓣亂飛的一些行草,竟然成了追捧對象,於是乎,市場上雜花迭出,價格高企,在一些資本運作者之間左手倒右手,哄抬價格,吸引散客入場,乘機牟取暴利。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二十餘年前的“君子蘭炒作事件”、十餘年前的“蘭花炒作事件”告訴我們,一種花卉,如果缺乏文化的支持,缺乏有序的開發,缺乏持續的經營,最後就會雞飛蛋打,鏡花水月一場空。那些年不少人為之傾家蕩產,山野裡遍地是挖草逐金之徒,少數莊家幕後操縱,穩坐釣魚臺,結果是以春蘭、蓮瓣蘭為首的蘭花橫屍遍野,一蹶不振,這讓不少真心愛蘭之人傷心不已。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蕙蘭作為蘭花主要品種之一,雖然前些年的炒作有所避免,然而近些年又有所抬頭,這值得我們警惕,不要讓那些滿腦銅臭味的無良商人破壞了蘭花市場,不要讓那些名車豪宅汙染了蘭文化,不要讓我們千古以來秉持的優良傳統道德在我們手裡失去傳承,真正迴歸蘭花鑑賞標準,真正傳播有益於子孫後代的道德文化。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我們相信,歷史軌跡有著巨大的向心力,中華文明有著極強的修復力,偏離軌道的浮躁喧囂只是一個小插曲,久而久之,人自然會迴歸本心,蘭花鑑賞文化亦然。君不見,如今熱銷品種皆為傳統品種,而一些奇花異蝶,則僅僅是那些少數人之間的炒作工具而已,有價無市,觀之者寥寥無幾,人們越來越對之避之三舍就是明證。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2018-4-9榆木齋

蕙蘭品鑑:今人皆論貴,不知鑑與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