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眾所周知,漢朝的時候,中國的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慕名來到中國,與中國的商人做起了生意。為了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也為了更好地控制西域各國,漢朝的統治者開闢了一條舉世聞名的道路——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班超在西域時,曾率領于闐等國軍隊共25000人聯合進攻莎車國(都城在今新疆南疆莎車附近)。龜茲國王派遣50000軍隊救助莎車。班超召集部將和于闐國王商議說:「現在我們兵力比敵人少,不如假裝各自散去,于闐軍隊往東,另一部分人往西,在夜裡出發時把響動弄大一些。」龜茲王聽說班超軍隊撤退後非常高興,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去西邊阻擋班超,派八千騎兵去東邊征討于闐。班超聽說大股騎兵已經走了,立刻密令各部勒兵,雞叫時奔赴莎車國大本營。莎車國見來了漢兵即時大亂,四散奔逃,班超斬殺敵人五千多人,獲得大量牲畜財物。莎車國投降,龜茲等國軍隊也撤退了。經過這一仗,班超的名字威震西域。

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這條道路途經西域許多國家,成為了一條重要的通商道路。為了方便管理,漢朝還專門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並派兵駐紮在都護府中,一旦西域哪國發生戰亂,漢朝便會發兵相助,維護絲綢之路的穩定。今天,我要在這裡講到的莎車國,在當時也是西域國家之一。在北魏的時候,莎車國被叫做渠涉國,到了隋唐時期,莎車國歸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清朝時期,政府在莎車國地區建立了直隸州,後來又升為了府。

莎車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基本都會經過莎車國。莎車國國內水草充足,畜牧業十分發達,又地處交通要道,所以在西域各個國家中,也算是一個富裕的國家。地理位置的特殊,也讓它成為了漢朝和匈奴之間爭奪的地區。

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公元前四十八年,莎車國迫於漢朝的壓力,派了王子延來到了漢朝的國都長安作為人質,一直到公元前三十三年,莎車國國王去世,延才得以回到莎車國繼承王位。長達十五年的異地生活,延早已被漢朝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回到莎車國後,延將漢朝的政治制度都搬到了剎車國內,將莎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延還經常告誡他的幾位王子:任何時候都不可以與漢朝為敵,要世代與漢朝交好。

在延死後,他的兒子康繼承了王位,當時漢朝政局不穩,國內戰亂頻繁,一時間也無暇對西域地區進行管理,匈奴趁這個機會對西域各國進行了恐嚇拉攏政策,最後除了莎車國以外,西域的其他國家都被匈奴所控制了。當時漢朝在西域還有一部分的官吏以及家人,是莎車國派兵保護了這些漢人,使他們安全回到了漢朝。

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後來漢光武帝重新振興漢室後,又對西域加強了管控,重新拉攏了西域各國。因為莎車國保護漢朝官吏有功,漢光武帝就讓莎車國代漢朝管理西域諸國。在延康這對父子的治理下,莎車國國力大增,成為了西域地區的強國。當漢朝對西域失去控制,各國淪為匈奴的手下之時,是莎車國站了出來,與匈奴對抗,堅定地站在漢朝這一邊。

康死了之後,他的弟弟賢成為了莎車國的統治者,賢當上國王后,對外進行了擴張戰爭,先後打敗扜彌西夜兩個國家,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公元三十八年,因為匈奴對西域各國徵收重稅,不堪忍受的莎車國和鄯善國都派出了使者來到漢朝,希望漢朝能夠重新設立都護府,保護西域的各個國家不被匈奴所壓迫。可是當時漢光武帝認為漢朝剛剛恢復元氣,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管西域,於是便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公元四十一年,莎車國再次請求漢朝能設立都護府,漢光武帝根本就沒有那個心思,但是為了不讓莎車國失望,便封賢為“漢大將軍”。賢回到西域後,謊稱自己被漢朝封為了“西域大都護”,要求西域各國每年都要向莎車國交納一定的賦稅。公元四十五年,西域諸國不能忍受莎車國對他們的剝削,有十八個國家派人來到漢朝,希望漢朝能夠設都護府,漢光武帝仍舊拒絕了。

最終,莎車國覺得漢朝已經無力再管西域,所以賢越來越猖狂,後來甚至想讓鄯善王派兵擋住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但是被鄯善王一口回絕。賢大怒,立即派兵攻打鄯善國,鄯善國不敵,被滅。之後賢又滅了龜茲國,殺死龜茲國國王,一直到公元前六十二年,賢死的時候,莎車國在西域橫行霸道了整整三十年。

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後來匈奴攻打莎車國,莎車國不敵,投降了匈奴。漢朝派出2.5萬軍隊,由班超率領,進攻莎車國。龜茲國派了五萬援兵,準備幫助莎車國,被班超用計謀擊敗,莎車國無力再戰,只能再次歸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再次暢通。到了漢安帝時期,西域再次發生戰亂,莎車國的命運再次被改變,先投降了闐,後來又歸順了疏勒。漢順帝即位後,漢朝派出班勇去平定西域的戰亂,莎車國重新屬於了漢朝。後來,莎車國也是漸漸沒落,最終被疏勒吞併了。

莎車縣因漢莎車國得名。清光緒九年(1883年)置直隸州時,使用莎車古名,稱莎車直隸州。為莎車縣名沿用之始。莎車一詞的語源和含義尚待研究。與莎車這一漢文地名相應的當地民族語文地名,是突厥語地名葉爾羌。葉爾羌這一地名應該是因水(葉爾羌河)而得名。葉爾羌最早出現在11世紀麻赫穆德·喀什噶裡的《突厥語大詞典》,據考葉爾羌為突厥語,意為“崖城”,又《西域同文志》釋為:“回語,葉爾,謂地;羌,寬廣之意。地寬廣,故名。

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莎車國。

三國、北魏,稱渠莎,屬疏勒。

隋、唐、北宋時,屬於闐。

南宋,屬西遼。

元代,為察合臺后王封地,稱作押爾牽、雅爾堪、也裡虔、鴉兒看等。

明朝,時期屬東察合臺汗國,明史作牙兒幹。

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葉爾羌辦事大臣。

光緒九年(1883年),置莎車直隸州,州治莎車,轄葉城。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州升為莎車府,隸喀什噶爾道,轄蒲犁分防廳、巴楚州、葉城縣、皮山縣。莎車本府即今莎車縣前身。

民國元年(1912年),莎車本府改為莎車縣。

民國十七年(1929年),莎車縣分成莎車、葉爾羌兩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3年),復並。同年增設莎車督察專區,轄莎車、澤普、葉城、麥蓋提等4縣。

1949年,為莎車專區駐地,仍轄4縣。

這個國家喜歡在中國邊疆橫行霸道,終因實力不濟被中國吞併

1956年,撤莎車專區,歸喀什專區。

1978年,後屬喀什地區。

1999年,莎車縣轄7個區公所、7鎮、22鄉、7個國營農林場。[6]

2014年11月14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莎車縣將現屬於託木吾斯塘鄉管轄的部分區域劃入,設立葉爾羌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莎車縣浦莎大道4號(城南新區信息圖文中心十樓)。[7]撤銷古勒巴格鄉,設立古勒巴格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