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把琅琊改成臨沂?

langman莘蒂

琅琊,是山東省古代的一地名。今天山東青島還有一地名為琅琊臺,安徽滁州有一座山,也名琅琊山。但問題中的“琅琊”應該指的是古地名。古代地名的改變與地方行政級別和地方區域的劃分有密切關係。“琅琊”從春秋時期的邑到秦時的郡,西漢時的琅琊國,再到隋唐時改置“沂州”,清朝時期的琅琊道,最後到今天的臨沂。從名稱上看就可以看到每一時期的級別和區域劃分的不同,這種改變都是因時而變。

春秋時期,齊國設有琅琊邑,大概在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臺西北。秦朝統一之後,推行郡縣制,全國劃分了三十六郡,其中琅琊郡管轄區包括東部沿海各地區,如琅琊、不其、即墨等地,在今天山東東南。山東地區自古自然條件優越,農業、漁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經濟不斷髮展。到西漢初期,郡國並行制實施,看重了這一地區,增設琅琊國,為漢高祖劉邦從祖昆弟營陵侯劉澤為琅琊王,政治中心設在琅琊。文帝時一度廢除,東漢時期,又立琅琊國,封劉秀之子劉京為琅琊公。此時的琅琊國轄有十三城,地域廣大,屬縣眾多。治所從琅琊改到了開陽縣(今臨沂城北)。但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發達,是納稅大省,漢獻帝時再廢琅琊國。西晉時,又分封邦國,司馬倫的封地即為琅琊國。根據史料記載,琅琊國統九縣,大概有二萬九千五百戶。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才復琅琊國為郡。隋朝時,地方行政機構改為州縣兩級,琅琊郡改稱為沂州,治所在臨沂縣,管轄七縣。此時的轄區已經不涵括黃島地區了。大業年間,又改沂州為琅琊郡。唐朝時,穩定下來,置沂州,治所仍在臨沂,轄五縣。自此琅琊郡基本成為沂州的一個別稱。到清朝地方行政劃分有省、府、縣三級,沂州升為府,轄六縣一州。民國時期,沂州府依政府命令被裁撤,各縣直隸於省。

綜上,琅琊改稱沂州,是從隋唐時期就出現了,隨著人們熟悉“沂州”的稱呼,以及沂州行政級別的降低,“琅琊”這一稱呼逐漸地成為歷史記載,不再適用於現世。


國家人文歷史

臨沂市是山東省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下轄蘭山、河東、羅莊三區和沂水、沂南、蒙陰、費縣、平邑、蘭陵、郯城、莒南、臨沭等九縣,南與江蘇省徐州市接壤,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

臨沂古稱琅琊,但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稱呼,後來因境內第一大河沂河流經城東,故更名為臨沂,沿用至今。

琅琊原系山名,位於今青島膠南西南處,最初的琅琊指的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膠南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設置36郡,其中就有琅琊郡,治所也在這一帶;西漢時期,由於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原因,琅琊郡治所遷到今天的諸城一帶。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分封兒子劉京為琅琊公,後升為琅琊王,國都位於今天的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莒縣離諸城很近——今天看來,琅琊王這個封號大概是借用了琅琊郡這個名稱。

琅琊國地理位置優越,百姓眾多,氣候宜人,四季風調雨順,物產豐富,在當時屬於非常富庶的地方,引起很多人的垂涎。但劉京的父親是皇帝,無人敢提出異議。後來劉京的侄子漢章帝即位後,權力重新分配,劉京被迫以琅琊國的五個縣換取東海郡的兩個縣,國都也從莒縣搬遷至開陽,即今天的臨沂城,臨沂從此被稱為琅琊。漢獻帝初平年間,最後一代琅琊王劉熙被廢,立國150餘年的東漢琅琊國至此壽終正寢。

今天的臨沂地域在歷朝歷代分屬不同州郡,清初雍正年間設置沂州府,管轄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六縣一州。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改蘭山縣為臨沂縣;南京政府成立後,1936 年設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駐臨沂。

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臨沂地區,地委和專員公署駐臨沂縣,轄臨沂、郯城、蒼山、臨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陰、平邑、費縣、日照、莒縣13個縣市。1989年,國務院確定,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莒縣劃歸日照市;沂源縣劃歸淄博市。臨沂地區轄臨沂、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10個縣市。

1994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下轄三區九縣,直至今天。


民國年間那些事

作為一個臨沂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臨沂總面積17191.2平方公里,人口1124萬人,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下轄3區9縣:蘭山、羅莊、河東3個市轄區和郯城、蘭陵、沂水、沂南、平邑、費縣、蒙陰、莒南、臨沭9個縣。尤其以小商品批發而出名,被稱為長江以北的商貿中心。

臨沂地區在商周以及春秋時期分佈著眾多的小國,戰國時期逐漸被齊國和楚國完成統一,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秦朝統一以後,實行郡縣制,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西漢時,郡國並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琅琊郡、琅琊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琅琊國、東莞郡、泰山郡。

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琊國、東海郡、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晉室南渡後,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

宋朝分屬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軍等。宋室南渡後,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

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改蘭山縣為臨沂縣,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7月,魯中、魯南、濱海三個行政區合併為魯中南行政區,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下轄7個專區,49個縣。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臺棗、濱海4個專區。

1950年撤銷魯中南行政區,臨沂地區成立了沂水專區、臨沂專區,其後又經過多次調整。1992年的臨沂地區包括臨沂、郯城、蒼山、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10個縣市。1994年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

現在的臨沂因流經該地區的母親河臨沂河得名,而在歷史上最常用的名稱是琅琊和沂州。由琅琊到臨沂的演變也是逐步進行的,宋朝還有沂州府琅琊郡,但是自從元朝開始,逐步被沂州所取代。元明清直到民國時期撤沂州府,臨沂劃歸濟寧道和膠東道,然後演變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才有後來的臨沂專區和臨沂地區。

所以,由琅琊改為臨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演化的過程,琅琊作為古名已成為過去,這正如原先的琅琊國陽都縣現在名稱變為沂南縣。但是,從名字來看琅琊和陽都都比現在好聽,但是那些都是歷史演化的結果。


銘蘇先生

現在人們通常認為臨沂的古稱是“琅琊”,但其實“琅琊”二字最早屬於青島的膠南,也就是現在人們常稱的“黃島”。

1、“琅琊”得名於膠南的琅琊臺,其高180多米,三面臨海,因“山形如臺”而得名。關於山為何長成臺子模樣,一說琅琊臺本是大禹治水時用土築成的,用來觀望水勢。二說是越王勾踐曾在此會盟,築土為臺,並在這裡建有行宮。

三說源自《太平御覽》,稱秦始皇“徙黔首三萬戶琅琊臺下”、“作琅琊臺,立石頌秦德”。秦始皇把3萬戶百姓遷到這裡,修築琅琊臺,刻石紀功。據傳,徐福東渡時就在這裡啟航,至今還留有相關的遺址。

2、秦統一全國後設置有琅琊郡,最初的郡治就位於琅琊臺下。此後,琅琊郡治一路西遷,漢初改在了東武(今諸誠);東漢時升格為琅琊國,建都開陽(今臨沂)。“琅琊”二字與“臨沂”二字第一次發生交集是在隋朝。

隋大業3年重置琅琊郡,治所就位於臨沂。此後琅琊、臨沂經常合併出現,相互代指,而治所始終在臨沂。臨沂則因為臨近沂河而得名,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的支流,被稱為臨沂的“母親河”。

3、元朝時,“琅琊”被“臨沂”徹底取而代之。為何“琅琊”這一地名消失了?這首先緣自琅琊臺的廢置。秦朝時,這裡建有秦始皇琅琊臺行宮,漢初毀於一場地震,此後相關建築湮沒於歷史風雲中,琅琊臺的盛名不再。

另外,琅琊郡的郡治不斷西遷,也導致琅琊的地名失去依託。根據古人設置政治中心的習慣,郡治通常位於山川腹地,不會臨水設置。因此,地名也隨著郡治的遷移而變化,因此“臨沂”取代“琅琊”,也是古人政治文化發展的一次記錄。

“琅琊”二字近年來隨著一部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而被人熟知。很多年輕人認為,“琅琊”相比較“臨沂”更顯得有個性、更有古風感。據相關報道,《琅琊榜》熱播後安徽滁州、南京棲霞山、青島膠南均來認領“琅琊”二字和自己有深厚淵源。

琅琊、臨沂——無論叫什麼名字,都是我們的家鄉。家鄉無論叫什麼,都是最美的。


指動濟南

這個問題很無語!為什麼琅琊改臨沂?問這個問題的定點歷史和地理知識沒有!

古代琅琊有多大?臨沂只是一個郡縣而已,我們諸城當時是琅琊諸邑,沂水是琅琊陽都等等,琅琊臺在膠南,至今膠南還有琅琊鎮。

琅琊有多大?青島部分,濰坊大部,臨沂大部,連雲港部分,徐州部分都屬於琅琊!怎麼改名?臨沂你咋不直轄啊???

諸城為什麼不改成密州一個原因密州包括高密!

如此簡單的問題,頭條見過多次,無語之甚!


國粹1074犬舍

琅琊王陵遺址雖然在臨沂,但是當年琅琊地區是在青島!


Jason張丶

古時取地名往往以其地所依之山或所臨之水來命名,地處山之南水之北即稱"陽",反之為"陰",如洛陽處洛水之北,淮陰處古淮水之南。還有就是靠近什麼河直接取"臨X",如臨漳、臨沭。臨沂乃其東臨沂水之故,在漢時就存在,在現臨沂之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