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厲害還是韓信厲害?

怒懟精神美麗奸

這兩個人都是人中龍鳳,所謂術業有專攻,兩個人擅長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謀略方面,張良很厲害,他能看清楚事物發展的大勢,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情,他都能看個差不多,這一點韓信和張良比就差的遠了。

當初,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時候,是張良告訴劉邦你若是要想得到天下,打敗項羽,只需要聯合韓信、英布、彭越這三個人,就可以了。

劉邦依張良的計策行事,後來果然是他們三個幫助劉邦來滅掉的項羽,這就是張良的謀略。

若是打仗的話,張良就沒法和韓信來比了。

張良不是沒帶過兵,當初他沒有跟隨劉邦前,是跟著韓王成混的。那時候他和漢王成帶著幾百人的隊伍,經常被秦軍打的到處跑。

有一次他們被秦軍包圍了,要不是劉邦路過,救了他們一命,說不定在那一戰張良就一命嗚呼了。

就是因為劉邦救過韓王成和張良,他們對劉邦格外感激。為了報答劉邦,韓王成特意讓張良跟隨了劉邦一段時間。

鴻門宴的時候,張良還不是劉邦的手下,他效忠的人是韓王成。那時候張良是奉了韓王成的命令輔佐劉邦的。

到了項羽重新劃分天下後,劉邦要去漢中當王了。張良才和劉邦道別,歸順了韓王成。

韓信的軍事才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無論什麼樣的兵到了他的手中,都可以點石成金。

他帶領三萬老弱病殘打敗了趙國二十萬精銳部隊,這一站就是韓信的成名戰,背水之戰。

之後,韓信所到之地都是所向披靡,嚇得敵人望風歸降。

劉邦再一次把他的部隊調走,讓他在趙地訓練士兵去收復齊地。韓信開始招募新兵,他僅僅是訓練了幾個月,又帶著這支不被大家看好的軍隊打敗了齊國的齊楚聯軍,殺死了項羽手下大將龍且。

最終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爭奪了天下。

至於為什麼不讓韓信直接打項羽,這是當時的具體情況決定的。

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他們一直在滎陽-成皋一代對峙,這一片地僅僅是在今天的河南境內。若是想爭奪天下,就必須要佔領更大的領土。

所以,劉邦決定自己來牽制項羽的主力,讓韓信去開闢新的戰場。無疑,後來證明這是無比正確的。

若是讓韓信牽制項羽的力量,無非就是你打我一次,我打你一次這樣的拉鋸戰,從根本上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漢史趣聞

張良和韓信都是劉邦的左膀右臂,被世人稱為初漢三傑之二,另一個是蕭何。

論帶兵打仗,我認為韓信是比張良厲害很多的,在韓信拜大將軍之後,有韓信所帶領的軍隊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張良的帶兵能力就比韓信稍遜一些。韓信曾經說過一段話,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雖然有一些誇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韓信是少之又少的領兵奇才。

但是在整體的策略上以及佈局方面,韓信可能就沒有張良一樣的大局觀了。反秦復韓圯上受書、摺疊諫主安民鬥智鴻門、摺疊下邑奇謀畫箸阻封、摺疊虛撫韓彭兵圍垓下等事蹟中都可以看出,張亮的大局觀絕對不是韓信可以比擬的。

這一方面從兩個人的死法也能窺得一二。劉邦十分敬重張良,張良最終是病死的。劉邦視韓信為眼中刺,默許呂氏和蕭何害死韓信。

從人物性格上我更喜歡韓信,但是天下最後的贏家都是不驕不躁,懂得隱忍的人。


你們只會看娛樂

張良可以看得清大勢,打哪裡,什麼時候打,他都可以看得清,而韓信,他能夠把張良的戰略實現得最好,連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取!


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有所不同,如果真要比較應該是韓信略高一籌吧。

張良的謀略雖然天下無雙,但是如果沒有一個人去執行的話那就是紙上談兵。因為張良並沒有什麼戰場指揮的才能,就算再妙的計策也需要人去執行,如果沒有執行者那還是等於0。而韓信的執行能力非常強,戰略上也是舉世無雙,只是對於政治,對於人心,對於除了打仗之外的事情不諳此道罷了。



韓信在戰場上對於士兵的心裡可謂是掌控到了極致,他敢用三萬新兵在戰場上正面對抗趙軍,為什麼?他背水結陣,把自己的士兵置於死地,當面臨死地的時候,人都會有求生慾望,所以在拼死抵抗之下,趙軍也是無法把韓信迅速殲滅,而漢軍都像瘋了一般,瘋狂反撲趙軍。正在激戰的時候,樊噲把趙軍的大本營給攻取了,趙營裡全是漢旗。正在僵持的時候,趙軍統帥陳餘發現的自己大本營丟失,頓時手足失措,正在趙軍進退不能的時候,韓信指揮漢軍瘋狂反撲,終於擊潰了趙軍。



恐怕整個歷史都沒有人敢用三萬新軍去和二十萬老兵正面交戰吧?

韓信是大將軍,張良是軍師,軍師可以出謀劃策卻不可以統兵出征,軍師是輔助大將軍的存在。所以綜合上韓信要比張良略高一籌。


夢三七夜

論對人事的處理,人心的揣摩方面,韓信肯定不如張良。但論帶兵打仗,恐怕張良和韓信之間還差了幾個曹參呢。張良只能算是一個謀略家,而且他的謀略基本都是大局上的並且都是長遠來看才能見效的,也就是劉邦所言的決勝於千里之外,然而這也不見得謀略上韓信就比張良差,作為一位開國統帥,作為一位名列兵家四聖之一的名將,作為兵家謀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你要說他謀略不行,會有人信嗎?如果你都不信,那除非蕭何,劉邦等人都是傻子,才會拜一個沒謀略的人為將。最後還是那句話,韓信在為人處世,揣摩人心上遠遠不及張良,但是在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以及戰局謀劃上,韓信不可能比張良差。我現在都開始有點懷疑黃石公給張良的是不是一部集道德經與心理學為一體的書了😆


買魚送熊掌

這三人的職能,猶如現代軍隊的參謀部(張良職能),作戰部(韓信的職能),後勤部(蕭何的職能)。張良審時奪.勢,根據時局的瞬息萬變,規化擬定作戰戰略計劃方案。韓信實施戰略計劃方案,兵力部署,戰.術調配,排兵佈陣全力以赴,確保戰略勝局。簫何則是保.障前線作戰將士的生活急需品,糧草,刀械,箭鏃,馬匹等淄重物資的供應及時,為戰爭的勝利提供最佳服務。

張良是劉邦土生土長的重要謀臣,多次用奇謀讓劉邦化險力夷,深受劉邦器重。西漢建立後在治國體制上有很好的建議與策略。後張良急流勇退,歸隱山林,實屬聰明之舉。其實他對劉邦的脾性為人,在熟悉不過,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他早己心知肚明,瞭如指掌。不貪權戀富貴,歸隱山林是明哲保身的高明之策。

韓信一步登天,屢立奇功,被劉邦封為楚王,對於韓信手握重兵,劉邦猜忌之心,如鯁在唯.,然而韓信陶醉功勳,留戀富貴,卻不知道自己已是劉邦的一塊心病,不明白兔死狗烹的古訓,後被掣友簫何引誘,中呂雉奸計,在後官被殺害。

從各方面看,張良道高深一籌,智高一出。


手機用戶52347605903

用劉邦的話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連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取吾不如韓信"。一個是戰略謀劃,一個是戰場指揮,各有所長。一個臺前一個幕後。這裡捨去經歷過程,單說結果,那韓信只落的了個兔死狗烹,命絕未央,似乎顯得智力上也太欠缺了。傳張良功成隱退,從赤松子修仙問道,到顯的智高一籌,終獲善終。以結果來看還是張良厲害。韓信只能打仗,不懂政治,而且又不太仗義。張良目光遠大,勝算在握,做事有始有終,韓信實在是比不了。


天山月3

韓信厲害,張良需要隊友。


今天鑽石局排位,帶四個傻逼!


社會你譚大爺

張良。


漢朝功勳謀士,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是劉邦取天下主要的智囊。被劉邦稱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人,劉邦稱帝后,封為留侯,功成身退,最後於惠帝六年病死。

韓信。

史稱兵仙、戰神,劉邦有言“戰必勝、攻必取!”,蕭何評價為“國士無雙”,是一個做到了王侯將相兼任的人。天下莫有與爭鋒!

但是再厲害,最後被蕭何、呂雉構陷,死於婦人之手。

這樣一比,就有區別了,一個是無奈病死,算是達到了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高度。

一個迷戀權貴,不得善終。

你再有錢,權利再大,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能否功成身退後漂亮地活下去,才應該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最高標準。


不書三少

張良是一個有計謀人,懂得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是一個懂得政治上的人。

韓信是一個天才軍事家,只懂得打仗不懂政治文化。

我覺得張良厲害,因為他懂得知進退。


傑哥208733768

肯定是韓信厲害呀,沒有韓信劉邦根本打不下江山。但劉邦信張良不信韓信的。因為張良沒兵沒權只是個毛十,而韓信是帶兵的帥,可以威脅到他的統治和皇權,所以江山打下來,劉邦觸心竭力的削多韓信的兵權和勢力範圍。而張良卻對他沒有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