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試點近十年,為何至今仍未取得實質突破?

是否延長退休年齡正成為時下熱議話題,有評論指出,應在打破退休金雙軌制的基礎上再來討論。而自2008年底啟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以來,至今仍未取得實質突破。

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試點近十年,為何至今仍未取得實質突破?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實施退休職工的"雙軌制",導致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職工的收入待遇逐漸拉開,養老金不公現象突出。從退休前的個人繳費來看,企業人員要繳納養老保險,公務員不用繳納;從退休金佔退休前工資的比例來看,企業人員退休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資的60%左右,公務員卻能達到90%左右。

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試點近十年,為何至今仍未取得實質突破?

為破除養老保險雙軌制,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促進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並於2008年底五省市啟動試點。然而,試點改革甫一開始就遇"不順",各地改革方案難產,一些地方改革的積極性不足。試點省市目前尚未有一個能正式運行實施。

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試點近十年,為何至今仍未取得實質突破?

在一些專家看來,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遲遲未有實質性突破,在於改革本身還有很多關鍵性政策要點沒有明確,特別是對於職業年金、過渡性養老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規定。不過,除了操作層面的細節問題外,養老保險改革擱淺的重要原因,在於養老保險改革不是孤立的盆景藝術,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系統工程。而時下,這場略顯倉促的且疏於路徑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單兵突進"的窘境。

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試點近十年,為何至今仍未取得實質突破?

養老金作為現代社會保障的一種基本形式,體現著制度的進步。但是,先天的體制"雙軌",帶來了福利"雙軌",越來越凸顯出權利的不平等和財富分配的不公平,消弭了進步含量。養老"雙軌制"必須抓緊解決,而不是無限期拖下去。當下,亟待通過頂層設計,徹底擺脫"單兵作戰",實現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分類改革,機關與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統籌聯動,推動"雙軌制"早日廢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