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三不朽”

第五集 馬克思的“三不朽”

中國古代大哲要邁入聖賢行列,需要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極大成就,足以風世而為百世師,雖久不廢,此謂之“三不朽”。自從1899年2月“馬克思”之名首現於中文世界以來,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推賞其為“社會主義之鼻祖”,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仰慕其為“社會主義中的聖人” ,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將其視為革命導師,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不斷開創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嶄新局面。儘管馬克思的子嗣都是普通人,但馬克思在誕生兩百年之後仍有世界級聲望,原因就在於其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的不朽貢獻。即便按照中國文化傳統的品評標準,馬克思也足可以憑藉“三不朽”的貢獻,躋身聖賢行列亦毫不遜色。

立德:開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之風氣

在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曆史上先後湧現的領袖人物中,出身富家子弟者有之,飽受流亡苦楚者有之,為革命毀家紓難者有之,不貪戀權位不慕虛榮者有之,鐵骨錚錚可稱之為“大丈夫”者亦有之,而能將以上各方面同時做到極致的,唯有馬克思一人而已。

马克思的“三不朽”

卡爾·馬克思出生於德國小城特里爾,家境殷實,父親亨利希是特里爾城受人尊敬的律師。 蘇凝/畫

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出生於德國小城特里爾。父親亨利希是特里爾城受人尊敬的律師,年收入大概在1500塔勒左右,除了擁有一套氣派的住宅,還有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酒莊以及大量的債券,足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家庭雖算不上豪富,至少屬於輕車裘馬的上流階層。這也難怪亨利希對於卡爾大學一年花掉700塔勒的揮霍之舉,也僅僅是責備了幾句之後,就接著轉入其他話題。如果按照父親為他謀劃的道路,馬克思在從柏林大學法學系畢業之後,即可在柏林或者回到特里爾過上同樣富足的生活。但是,十七歲的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論文中就表明了心跡,他以後要從事的必須是“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這看似是一句中學生漫不經心的豪言壯語,但是馬克思卻堅守了一生,正如《馬克思靠譜》一書中所言:“人家十七歲起了這麼高的一個調,然後一直唱了一輩子,直到最後把‘高調’唱成了‘高尚’。”

馬克思不安於父輩為其設計的安逸生活,懷抱“為人類而工作”的志向,走上了“背叛”家庭,“背叛”家庭所屬的那個階級的道路。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要衝破社會牢籠,不僅需要在軍事上武裝起來,更需要在思想上武裝起來,正如列寧指出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但是,革命的理論不可能從自發的群眾實踐中產生,換句話說,無產階級限於自身的各種侷限因素,自身難以鍛造出哲學這個“精神武器”。而如果無產階級沒有“精神武器”,則其內在的階級意識和歷史使命就難以被喚醒,就只能沉淪於無機的“大多數”,不能形成為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偉大革命運動。馬克思既是這個“精神武器”的鍛造者,也是提供者,更是實踐者,由此開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之風氣。自馬克思以降,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背叛”自己階級走上革命道路的領袖人物層出不窮,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馬克思自從投身於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之後,就再也沒有動搖過。翻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都難以找到任何一處馬克思對當初的選擇心生悔意的文字材料。在拒絕了普魯士政府多次伸出的橄欖枝之後,馬克思說:“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朝著我的目標前進,不允許資產階級社會把我變成一架賺錢的機器。” 既然拒絕了政府的“招安”,那馬克思就不得不飽嘗病痛和流亡之苦,不得不忍受四個孩子先後夭折帶來的錐心之痛。德國曆史學家梅林曾經如此評價:“在19世紀的天才人物中,沒有一個曾經經受過比一切天才中最偉大的天才——卡爾·馬克思——所經受的更痛苦的命運了。” 終其一生,馬克思也沒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為自己爭取到一個哪怕勉強過得去的生活,如果說馬克思對自己遭受的苦難想獲得什麼回報的話,那他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把這個期望說得很清楚:“《資本論》在德國工人階級廣大範圍內迅速得到理解,是對我的勞動最好的報酬。”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大意是,聖賢著述立說,往往是在窮困愁苦之間,所以發憤而作。但是,馬克思呢,他的著書立說不是起於窮愁困苦,反之,他的窮愁困苦乃是由於著書立說,由於要替全世界無產階級構建一種革命的理論,像他這樣的著書立說,真是“千古罕有其匹”了。

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家,所以他的敵人不計其數,一切反動階級都視他為仇敵;因為馬克思是為全人類而工作的,是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的,所以他又沒有一個私敵。蘇凝/畫

馬克思病逝之際無人在側,沒人知曉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在想些什麼。如果他在生命的終點回首往事的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的一段話可以概括他彼時的心境: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悔,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因為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家,所以他的敵人不計其數,一切反動階級都視他為仇敵;因為馬克思是為全人類而工作的,是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的,所以他又沒有一個私敵。

立功:奠定科學社會主義百餘年基業

在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這麼一句話: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並不僅僅是一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書齋思想家,他時刻都在聽從無產階級的召喚,必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從書房奔赴戰場。正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發表的悼詞中指出的:“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马克思的“三不朽”

二十四歲的馬克思正式成為《萊茵報》主編 ,在他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犀利筆鋒的影響下,報紙發行量激增,他第一次顯示出辦報的天份。蘇凝/畫

在馬克思的革命鬥爭生涯中,他最初是以報刊為武器,向資本主義社會發起了出色的進攻。1842年10月,二十四歲的馬克思正式成為《萊茵報》主編,在他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犀利筆鋒的影響下,這份報紙的發行數量,在短短几個月間從885份攀升至3500份,成為令政府書報檢察官頭疼的對象。馬克思第一次顯示出辦報的天份,併為以後創辦經營《新萊茵報》積累了經驗。1848年2月,法國爆發“二月革命”,將革命浪潮波及到全歐洲。馬克思恩格斯迅速從比利時返回德國科倫,並於當年6月1日創辦了《新萊茵報》,這份報紙被列寧譽為“革命無產階級最好最卓越的機關報”。在《新萊茵報》存續的一年時間裡,馬克思和恩格斯創作了四百多篇文章,他們能夠“看到每一個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樣真正像榴彈一樣打擊敵人,看到打出去的炮彈怎樣爆炸”。不僅《新萊茵報》是一個戰鬥堡壘,就連馬克思本人也是經常荷槍實彈,彪悍面對前來尋釁的軍官。有賴於馬克思的洞察力和堅定立場,《新萊茵報》成為革命年代德國最著名的報紙,發行量一度達到6000份,而在當時號稱影響力巨大的《科倫日報》也不過是9000份的發行量 。從1849年開始,革命接連遭遇挫折,《新萊茵報》不得不於5月19日停刊。在停刊號上,馬克思詞鋒銳利,再一次展示革命導師彪悍的一面:“我們鐵面無情,但也不向他們要求任何寬恕。當輪到我們動手的時候,我們不會用虛偽的詞句來掩飾恐怖手段。”

馬克思改組和創建了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無產階級革命組織,其中以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為代表。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受邀改組正義者同盟,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新旗幟,取代“人人皆兄弟”的舊口號,打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國際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後世在各國開創社會主義偉業的共產黨都肇始於此。186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創建國際工人協會,團結了來自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以及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工人政黨,推動了歐美工人運動的廣泛發展。即便是國際內部對馬克思一直抱有敵意的巴枯寧也不得不承認說,“(馬克思)是抵制任何資產階級思潮和意向對國際的侵襲的一道最堅固的防壁。”資產階級驚訝於國際工人協會的能量,造謠說這個組織有著數百萬英鎊的預算,其實從國際工人協會的歷史檔案可以看出,這個組織每年的預算不過區區幾百英鎊。根據1865年倫敦代表會議上的資料,國際工人協會在過去一年的總收入是三十三英鎊,而計劃從各國籌集的經費預算也僅僅是一百五十英鎊,其中在英國籌集八十英鎊,法國四十英鎊,德國、比利時和瑞士各十英鎊。造謠者難以理解,國際工人協會發展的動力絕對不是金錢,從來沒有一個組織用這麼少的錢做了那樣多的事。國際工人協會第一次讓無產階級運動獲得了國際視野,也開啟了無產階級國際聯合鬥爭的濫觴,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相繼而生,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始終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

马克思的“三不朽”

晚年的馬克思在歐洲工人運動中擁有極高的聲望,在各國工人政黨的領袖眼中,他是一位令人生懼的導師。蘇凝/畫

晚年的馬克思在歐洲工人運動中擁有極高的聲望。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居住在倫敦的這位披著獅鬃一樣頭髮的老人,在各國工人政黨的領袖眼中,是一位令人生懼的導師。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批評過德國工人運動中以伯恩斯坦為代表的機會主義傾向。為了消除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伯恩斯坦的厭惡情緒,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倍倍兒帶著伯恩斯坦去倫敦看望兩位老人,以證明伯恩斯坦並不是二老“心目當中的那種壞東西”。後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同志,將這種帶著悔罪和朝聖心情的倫敦之行,類比為107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教皇懺悔的“卡諾薩之行” 。在歐洲政壇上叱吒風雲的工人領袖之所以甘心聽命於這樣一個無權無勢,在生活上又極端窮困的老人,並給予極大的尊重。除了無產階級對這位導師聲望的信服,我們還能找出別的原因嗎?資產階級的宣傳也印證了這一點。1871年3月14日,資產階級就曾在《巴黎報》上,將馬克思認定為“國際的最高首腦”。

马克思的“三不朽”

馬克思在一封信裡說:“由於厭惡一切個人崇拜,在國際存在時期,我從來不公佈那許許多多來自各國的、使我厭煩的歌功頌德的東西;我甚至從來不予答覆,偶爾答覆,也只是加以斥責。” 蘇凝/畫

與巨大的功績一起到來的,還有無盡的誹謗和阿諛的讚詞。對於誹謗和謠言,馬克思大多數時候會像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極特殊的情況下,即當這種謠言的誹謗“關係到黨的利益”時,那他就會不惜放下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毫不客氣地予以反擊,而他反擊的武器不是回應性的文章,而是大部頭的著作,比如馬克思1860年撰寫的《福格特先生》。對於阿諛的讚詞,馬克思一向嫌棄對他的個人崇拜,除了一份“自白”,他從未給後人留下任何自傳性的文獻。馬克思在一封信裡曾經說:“由於厭惡一切個人崇拜,在國際存在時期,我從來不公佈那許許多多來自各國的、使我厭煩的歌功頌德的東西;我甚至從來不予答覆,偶爾答覆,也只是加以斥責。” 在1865年的國際倫敦代表會議上,因為李卜克內西提交大會的報告中曾反覆強調馬克思對德國工人運動的巨大作用,馬克思甚至禁止在大會上宣讀這份報告,“因為關於我個人在其中談的太多了”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中這句話正是對馬克思一生事功的真實寫照。

立言:雄踞“千年思想家”榜首

馬克思一生著述等身,幾乎篇篇成為經典。對馬克思早期和晚期著作的不同解讀、對相關詞句的不同翻譯,時至今日仍在催生激烈的論戰,衍生出新的理論流派。這種現象折射出的馬克思著作的重要性,只有中國文化傳統裡的“經”可以類比。關於馬克思的理論成就,恩格斯說得很明確,一個是唯物史觀,一個是剩餘價值理論,“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

這兩大發現足以奠定馬克思在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界的大師地位,他在很多學術領域都屬於那種大宗師級別的重要人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吐納數千年人類歷史進程,廓清籠罩在人類生活上的各種意識形態迷霧,還原了歷史本來,闡釋了當下實際,揭示了未來發展。這是人類智慧的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正如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希克斯所言:“大多數希望弄清歷史一般進程的人會使用馬克思主義的範疇或者這些範疇的某種修正形式,因為幾乎沒有其他的範疇形式可用”。

馬克思真正足以“一言為天下法”的成就,並不在學術,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基礎上、最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從青年黑格爾派到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以一己的思想轉變,完成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華麗轉身,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鉅變。而這一切,都是馬克思在三十歲的時候完成的。按照馬克思自己的說法,“我們提出把對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結構的科學研究作為唯一牢靠的理論基礎。最後用通俗的形式說明:問題不在於實現某種空想的體系,而在於要自覺參加我們眼前發生的革命地改造社會的歷史過程。” 誕生於19世紀歐洲的這一理論體系,幾乎席捲了二十世紀所有的政治風雲,激盪起數以十億計的人民群眾衝破舊秩序的偉大斗爭,在全球範圍內創建起一個覆蓋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社會主義陣營。在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的今天,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馬克思”這個名字仍是十幾億中國人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文化符號。

马克思的“三不朽”

進入21世紀之初,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發酵與蔓延,馬克思和《資本論》又頓時成為主流社會婦孺皆知的名詞。蘇凝/畫

馬克思不僅僅屬於過去,更屬於未來。進入21世紀之初,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發酵與蔓延,馬克思和《資本論》又頓時成為主流社會婦孺皆知的名詞。如果按照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提示的方法,把“馬克思”輸入Google進行搜索,就會發現他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搜索量最大的偉大思想家之一,只有達爾文和愛因斯坦超過他,但卻遠遠高於亞當·斯密和弗洛伊德。坊間有個未經考證的傳言,據說《共產黨宣言》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現在無法去考證兩本書的具體發行量,但是如果考慮到《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只不過經歷了一百七十年,而《聖經》卻已經有兩千年的出版發行史了,那這種對比本身就揭示了《共產黨宣言》無與倫比的思想魅力。僅憑這一點,馬克思在“立言”上足夠可以“不朽”了。

1883年3月14日,卡爾·馬克思與世長辭,享年65歲。馬克思畢生所樹之德、所建之功、所立之言,使其成為人類歷史上不朽的偉人,正是他喚醒了沉睡的無產階級,使這個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意識到自身擔負的歷史使命。一百三十五年前的3月14日,世間再無馬克思,但世界因馬克思的到來,卻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馬克思的故事”連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