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岡縣堪稱百年不老的“鄉村步行街”是什麼樣的?

大洋網

距離佛岡縣城十來公里遠的石角鎮科旺村,隱藏著一個古樸的舊墟。舊墟雖已沉寂近80多年,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仍吸引著廣大文藝人士慕名前往,堪稱百年不老的“鄉村步行街”。


這個深藏在鄉村田野裡的舊墟就是佛岡縣赫赫有名的龍岡市,大部分的墟場古街都保存了昔日的風貌,已被列入佛岡縣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史料記載,古街建於1927年,全長100米,寬62米,街巷寬2.6米。建築屬磚木結構,青磚牆,懸山頂,蓋灰瓦,較為完整地展現了20世紀20年代靠近廣府文化圈的鄉村墟場民俗特色。

羅馬柱排列成行

墟場的街頭有一青磚門樓,門樓口上方的石板上刻有“龍岡市”三個大字。雖經近百年風霜,龍岡市的大體面貌還是基本保存下來了。被歲月磨礪得光滑油亮的鵝卵石古街兩旁整齊排列著古樸的灰漿羅馬柱,整齊劃一的青磚黑瓦木門鋪面依次延伸。立柱的灰漿已斑駁脫落,青磚裸露,但依然可見昔日繁華的痕跡。百年前的佛岡鄉村竟然誕生了這樣一條規劃完整,門類齊全的商業街,其格局和功能一點也不比現代商業街遜色。

據佛岡文物部門初步考察,古街共48間商鋪,每排24間,每間屋的長度約47米、寬度約4米,全長131米,街道寬2.55米。如今,從古建築上斑駁的招牌和殘留的商號字跡中,人們還可依稀辨別出商業街的旅社、打金鋪、米鋪、雜貨鋪等,可以想見當年墟市的繁華景象。

廣貨琳琅滿目受追捧

龍岡市有一條當時算是比較好的街道,街道兩邊各有兩米多寬的騎樓,方便商家擺攤和行人購物。每間商鋪有三至四進,深20多米。店鋪比較高,有兩層,樓上可住人,有的樓上還有閣樓。

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們回憶,龍岡市建成後的幾年一直十分興旺,附近的群眾都來趁墟。初始是逢一、六為墟期,後來因與石角的墟期相同而改變。每逢墟日,趁墟的人多達兩三千。當年從廣州販來的洋布、煤油、糖果等廣貨也是琳琅滿目,引得鄉間的年輕人爭相來逛街,看熱鬧。

當年,龍岡市算是當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商品集散地以及交通樞紐。為了管理市場秩序,調解買賣糾紛,墟場還設有鄉公所,有鄉長等官員及所丁數人辦公。墟場裡賣百貨的就有“廣生祥”等四五家,賣雜貨的有六七家,還有賣豬肉牛肉、缸瓦、大米、藥材等的商行。因為生意紅火,銀圓流轉快,有的老闆就把每日的貨款收藏在家中閣樓的大木櫃裡,晚上人就睡在上面,防止小偷來光顧。

墟街設有“嶺南大學”

佛岡文史學者劉新潮講述,在公路交通還相當落後的年代,潖江河便利的水運造就了“龍岡市”的繁華。在墟場的後面,是一條水波盪漾的大河,南來北往的帆船每日滿載的貨物在此裝卸,周邊的龍南、三八、湯塘、龍山、四九等地的人們都到龍岡古街市趕集。

古碼頭上經常停泊著幾條載重數十噸的木船,卸下洋貨和日用品,運走柴炭竹木、穀米等農副產品。要搭船去清遠、韶關、廣州的人可以在這裡上船。墟場裡還設有學校,由自學成才的科旺人劉恩成創辦,校名叫“嶺南大學”,有學生20多人,教授古文、珠算之類。

龍岡市興旺了幾年之後逐漸衰落,到1934年左右,基本上沒有群眾趁墟了。其主要原因是隻有幾公里遠的石角墟發展較快,商業比較繁榮,大多數群眾更願意去石角趁墟。但作為一個老牌墟市,墟場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還仍有保留。當時成立的科旺供銷合作社也在龍岡市辦公和設店。

墟市古街目前仍有老人居住。

正在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佛岡目前正申報該古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有關部門已率隊來此考察,認為該古街歷史風貌獨特,保留完整為省內罕見,對研究嶺南商業歷史深具價值。

如今,古街還有十餘戶50多人在此居住,多為老人,他們和古街一起守護著昔日繁華的回憶。


大洋網

鄉村步行街不清楚,不過我對佛岡印象很好,去年我駕車為了避開高速上的擁堵,下高速經過佛岡,天剛剛黑,下著濛濛細雨,駕車走過沱江一座橋(不知橋名,連沱江這個名字也是打開導航才知道的),從縣城穿插而過,嶺南風土人情盡收眼底,那種感覺至今難忘,下次有機會我會特意去佛岡遊覽一番


人送外號憂鬱天子丨多情皇帝南唐後主小李煜

佛崗,那還是90年代初,我經過幾個小鎮,有一次倒了一個叫水頭的小鎮,走在老街上,看著鎮上一些很久遠的建築,街後一條清清的小河水,總感覺這裡曾經有很多民國時期的故事,每每回想起此景,耳邊就會自動播放出一些懷舊的音樂。


用戶94417597771

值得開發,好像民國藉助西方及東南亞風格。建議把起初房屋的後人找到,一定有故事。開發當地有價值的吃.喝.民間有價值的手工,及能代表那個年代民間藝人。當地政府要大力支持開發,一定會開花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