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京也叫徽京?

聯合反噴會會長

南京曾是江南省省會,而江南省正是由安徽與江蘇組成的,上海也在該轄區範圍內。江南省在當時是最富裕的區域,賦稅佔全國三分之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被一分為二,即江南左與江南右,江南左取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即如今的安徽,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即如今的江蘇。安徽江蘇雖然分為兩省,但康熙雍正年間為便於總督掌控蘇皖兩地的財務與稅賦,布政使司依然駐紮江寧(南京),而布政使司就是省府辦公機構,安慶府當時僅為省府派駐機構駐地。換言之,安徽雖然和江蘇分家,但安徽真正的省會還是南京,當時安徽的鄉試趕考都要去江寧,而不是安慶。安慶直到1760年才成為安徽真正的省會,這期間南京擔任安徽省會近百年之久。

從地圖來看,南京的地理位置和安徽更為密切,但也可以理解為南京雄踞蘇皖之間,是兩省核心腹地。所以不論從歷史側面還是地理層面來看,南京和安徽的淵源都很深,而如今南京又擔任著江蘇省會,這恰恰證明了南京的輻射網非常龐大,核心地位非常顯著。

歷史角度來看,稱南京為徽京是有緣由的,而且絕非嘲諷之意,但如今不瞭解歷史,純屬蔑稱口吻的“徽京”卻帶有挑釁意味。


子夜的風

這個問題就是個屁,真的不屑於回答,但是看那麼多人引經據典煞有介事的回答,心裡有點噁心,所以不吐不快。

南京為什麼叫“徽京”,本來就不是個問題,“徽京”就是江南某市的人為了秀優越感,編造出來貶低南京的“稱號”,以前從來沒有人這麼說,也只是近幾年的事。一個爆發戶自以為有了一點“銅鏽”,就想在省內“稱大”,想覬覦省會的地位,便刻意貶損和抹黑南京,還到處拉幫結派,其實骨子裡是一種自卑。

他們稱南京為“徽京”,稱南京人為“剛波佬”。在他們眼裡江北和安微就是貧困落的的代名詞,北方人都是沒有文化,反應遲鈍、有些愚蠢的下巴佬,北方方言都是非常難聽的鄉下土語,只有吳語才是最有文化、最高雅的貴族語言。

他們以為把南京變成“徽京”,就是對南京最大的侮辱,呵呵!這個思維真是太“天真”,太幼稚了,要多愚蠢有多愚蠢!中國有80%的人說話都屬於都北方語系,中國文字也是以北方話為基礎創造的,北方話是中國的主流語言和主要的文化傳播工具,北方話怎麼就沒有文化了?有種你不要用漢字,自己編一套吳語文字出來。就是江蘇境內也以北方話為主流語言,只有三隻鳥在用吳語啁秋而已。江北人、安徽人怎麼就比你們蠢、比你們差了?我們單位工程隊全是宿遷沭陽人,他們很聰明、很勤奮、工作很努力,掙的錢也不少。不好意思,本人以前也在蘇北宿遷生活過幾年,認識的蘇北人都很聰明,也很風趣。

我也認識不少安徽人,也一樣的聰明勤奮、很有智慧。比如我認識一個合肥地稅局的女孩,14年在雲南旅遊時認識的,非常的聰明伶俐,愛說愛笑招人喜吹。我還有一個朋友也是安徽人,在南京開公司,夫妻二人都很熱情,非常聰明能幹,人很善良,很講義氣,也樂於助人,資產過億,給每個員工都分了股份。人家怎麼就不如你們了?你有什麼優越感可秀的呢?

他們說南京是“徽京”,還有在刻意挑撥蘇北和南京的關係的意思,是說南京人胳膊肘往外拐,只幫助安徽,不幫助本省,只有他們在幫助省內的兄弟,這種話說多了還真有人信,你真的瞭解事實嗎?蘇州的三個外工業園是誰讓給你們的?有一個宿遷網友也在懟南京,說蘇州在宿遷建了工廠,讓多少多少人就業,南京人自私,從不幫他們。那你知道宿遷學院嗎?現在升格為“宿遷大學”,是省內八所高校聯合創辦的,其中有四所是南京的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還在宿遷建了一所新材料研究院;南京工業大學也在宿遷建了一所新材料研究院;是南京沒有人材嗎?還是南京的科研實力不如你們?南京外國語學校也在和京東聯手準備建一所宿遷分校,南外有多牛,我不說你們也知道,今年美國長青滕名校一次就從南外簽約了二十名學生,而且是全額獎學金。南外的學生基本都在歐美就讀名校,連北大、清華都看不上,只有學渣才考北大、清華呢!

這些學校和研究所對宿遷的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和城市形象是一種非常大的提升。只有智力扶貧才是真正的扶貧;才是長遠的扶貧;才是一勞永逸的跟本性的解決貧困的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我們不會像某些城市只會轉移過剩產能,隨處亂丟垃圾,還叫得碰天屈,好像做了天大的事一樣。我們不說,不代表我們沒做,這又有什麼可說的呢?扔根骨頭還要喊個半天,這不是君子風範,也不是南京的風格。


手機用戶殺倭令

南京為什麼有人叫徽京,主要原因就是南京和安徽的滁州馬鞍山太近,對這兩個城市輻射帶動很大,而且南京有很多安徽人生活就業,導致很多安徽人不認合肥,而更傾向於在南京發展。


根據我瞭解的歷史記載,1356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攻下南京,1368年,正式在南京稱帝。

朱元璋老家是安徽鳳陽人,開始想定都鳳陽,但大臣們極力反對,最後在北京、長安、開封、洛陽等備選方案中,最後選中了南京,因為南京離鳳陽不遠,又背靠長江天險,地理位置優越。定都南京後,天子故鄉的人是趨之若鶩,紛紛到國都謀生,導致大批的安徽人定居南京。

明朝遷都北京之前,南京一直是直隸省,管轄現在的安徽、江蘇、上海等地,遷都北京以後,南京為南直隸,一直到明朝滅亡。

清初康熙六年(1667年之前),安徽和江蘇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江南省。1667年,江蘇和安徽兩省正式成立,取江寧和蘇州兩府頭一個字,建江蘇省,取安慶和徽州兩府的頭一個字,建安徽省,選擇安慶做首府,由於種種原因,安徽的行政主官一直在南京辦公,一直到乾隆年間二十五年(1760年),才搬遷至安慶辦公。

不僅僅是歷史上南京和安徽的淵源深厚,現在的南京照樣是安徽人嚮往的地方,南京作為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對江蘇人輻射帶動不大,到對安徽的滁州馬鞍山蕪湖等城市發展卻起到了很大帶動作用。



綜上所述,很多人叫南京為徽京,還是很有根據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作為參考。


曾經6029059217

徽京原本只是人送南京的外號,僅適用於民間亦包括網絡界、文學界、相聲小品界。

徽京一詞是指“安徽之京城”,在1645年設置的江南省包含今天的安徽省、江蘇省及其他地區。


公元1661年,江南省一分為二,後第七年1667年安徽省、江蘇省正式面世。

從此南京與安徽同省兄弟府州演變為鄰居,正因為此引得老鄉們深切懷念。


經由後世贈與【徽京】一名稱以表達對“江南左”、“江南右”的歷史回味。

徽京取名緣由是原江南省最大、最繁榮的城池,一分為二以後仍然被江左人民認可為省城。在歷史古都的光環下,南京被稱為徽京並無不脫,更顯得名至實歸。


民間查訪專員


海洋之星208228515

南京的地理位置太尷尬了,大部分被安徽包圍,經濟上還趕不上下面的地級市蘇州,雖擁有省會眾多優勢,卻沒帶動省內其它市縣的經濟,就是靠的最近的鎮江,也沒佔光,蘇錫常跟上海親,蘇北幾個市自謀出路,指望不上南京,南京則跟安徽玩的嗨,在南京打工的做生意的也都是安徽人,講話南京人也跟安微一個腔,在江蘇人眼中南京就是徽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