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媒體,你需要懂的三類粉絲運營策略

做新媒体,你需要懂的三类粉丝运营策略

這類粉絲的價值雖然最高,但獲取也非常難。品牌粉有以下一些優點:

a. 粘性與忠誠度高

b. 樂於主動互動及分享

c. 容易變現轉化

d. 內容容錯性高

因此,這類粉絲在乎的其實並不是你觀點內容的正確性,如果你的內容不合他的口味他也會抱有非常寬容的態度。

a. 轉化週期較長

b. 需要有互動

c. 有一定的規模天花板

品牌型粉絲運營策略

對於品牌粉的運營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a. 建立社群及溝通機制

建立社群能夠讓核心粉絲與運營者之間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機制,在增加品牌粉絲參與感,增強情感紐帶的同時,也能作為用戶反饋渠道及自身流量池護城河發揮用戶價值。 另外,對於小號而言,建立社群也是成本投入相對較低、效果比較明顯的方法,但所需耗費的精力也不少。

b. 定期舉辦用戶見面會

不少大號都會建立自己的選題群、標題群作為測試,而群成員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核心的品牌粉,讓核心受眾去評價並提出修改意見,不斷提升內容質量。

a. 內容認同度高

b. 主題興趣匹配度高

c. 有較為固定的行為模式

a. 對內容質量要求高

b. 活躍度較低

作為主要的粉絲構成,內容粉的活躍度較低,也不會熱衷於主動分享傳播,常見的互動僅僅是在於文章內容的留言評論互動,大部分情況是屬於一種潛水狀態。

內容型粉絲運營策略

對於這類內容粉的運營思路主是主動引導,形成用戶習慣,深入挖掘粉絲價值。有以下幾個方向:

a. 建立粉絲流量池

其實就是建立粉絲社群,把內容粉圈起來,但在這類社群中運營者很難跟粉絲進行深入的互動,社群的作用更多作為承接內容、品牌活動的初始曝光。在社群中要更多的主動引導粉絲互動參與及內容轉發,目前見到的大多數自媒體粉絲群都屬於這類社群。

b. 獲取UGC價值

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進行一些UGC徵集,好處是UGC類內容是粉絲比較喜聞樂見的,在內容的匹配上沒有什麼風險,而且還能夠解決內容運營者靈感不足、內容質量下降的困境,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大號到後期都會有UGC式的內容整合。

c. 保持好的內容生產規律

如果是自媒體則需要有獨到的觀點或內容,最好是能形成工業化的內容生產套路,通過固定的運營習慣培養用戶的閱讀及互動習慣,如同“邏輯思維”每天六點半的六十秒音頻,幾乎每個大號都有固定的推送時間及習慣,用來引導粉絲行為及加深品牌感知。

路人粉只有其中一部分能夠轉化為內容粉,他主要有以下幾個優勢:

a. 量大速度快

a. 流失率高

路人粉更多是基於事件、活動的興趣而關注,而非對於內容的興趣。當活動停止或熱點時間過後,粉絲的流失率就會增加,通常活動後會出現“不推送還好,一推送就掉粉”的情況。

b. 有較大拉新成本

通過爆文的拉新實際上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技巧也很難複用。而如今線上推廣成本不斷增加,通過活動吸粉事實上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及財務成本,因此大型活動一般都作為整個推廣週期的引爆階段。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裂變等運營方式優化吸粉成本。

路人型粉絲運營策略

對於路人粉,運營者一般比較無奈,因為如果內容定位與人群如果本來就不匹配,長期來看非目標用戶總是會要流失的。下面是針對這裡路人粉簡單的運營思路:

a. 通過內容做好留存

不斷強化內容質量,篩選路人粉中的目標用戶進行留存。通常在活動過後可以推送活動覆盤、總結、網友評論之類的相關文章,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路人粉的流失率,然後在慢慢轉向正常的內容規劃中去。

b. 儘快利用流量價值

我建議是對於這類路人粉需要打好用戶標籤,如果從後臺數據中看出來實在是人群與內容定位不匹配,沒有長期運營價值的話,確實也不必強求留存;倒不如通過廣告定向推送或者互推置換等方式,直接將流量轉化為商業價值。

對粉絲的分類,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進行精細化運營,尤其是對於非內容型品牌方更是如此。向不同的人打上不同的標籤,對不同的粉絲展示更適合他的內容、活動,才能不斷優化粉絲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