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鐘和歌曲《南屏晚鐘》都有什麼故事嗎?

手機用戶73850986649

“南屏晚鐘”是西湖十景中唯一的“聽覺景”,實際上指的是南屏山淨慈寺傍晚清越悠揚的鐘聲。

杭州二我軒照相館1911年攝

因為淨慈寺鐘樓背靠南屏山,石灰岩山體特殊的岩石、洞穴構造,加速了聲波震動,震幅急劇增大後形成共振,隨之產生音箱效應。據史料記載,淨慈寺的鐘聲曾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共振齊鳴,經久不息。

南屏山北麓的淨慈寺創建於五代後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吳越國王錢弘叔為供養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禪師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禪院”。

明代的時候,有人嫌舊鐘太小,於是重鑄一口重達十噸的巨鍾。因戰亂、火災等原因,南屏晚鐘曾多次重建重鑄。百年之前,銅鐘在連年戰亂中悄然消失,南屏山至此鐘聲不再。

現在的鐘樓重建於1986年,三重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甚為精美。懸掛在二層三簷鐘樓內的巨大銅鐘,高3.6米、口徑2.3米、重10噸,鐘聲可持續120秒鐘之久。是日本佛教界1984年10月捐資相助,重鑄而成的。

1986年11月21日上午十時許,108下雄渾壯闊、沉鬱磅礴的鐘聲,迴盪在杭州群山、碧湖上空,宣告了絕響百年的“南屏晚鐘”的新生。據《淨慈寺志》和杭州地方誌的記載,全國大大小小的寺院,每日暮色降臨時,唯有杭州西湖的南屏山下有鐘聲。

那麼向來都是“晨鐘暮鼓”,為啥淨慈寺要敲晚鐘呢?

清康熙下江南時,曾親題西湖十景。彼時西湖南線的這口鐘被題為“南屏曉鍾”,寓意南屏山下的鐘聲在每日清晨響起。據鍾毓龍《說杭州》一書載:清康熙帝改曰“曉鍾”,(杭州)人亦不從之,蓋以修省言,自以曉鍾為佳;而從摹寫景物言,應以晚鐘為是,可見杭州人對“晚”字多麼情有獨鍾。

據老杭州丁雲川考證:宋時,有個叫王洧的人,在《南屏晚鐘》中寫道:“涑水崖碑半綠苔,春遊誰向此山來。晚煙深處蒲牢響,僧自城中應供回。”丁雲川說,詩裡的意思是春天去城外西湖遊玩的遊人不少,不過,聽到寺裡的鐘聲響了後,淨慈寺的和尚要從城裡回到寺廟裡。而遊人也要抓緊時間回家了,因為鐘聲響起後,沿湖一帶的士兵,要把城門關閉了。古時杭州城,可沒有現在那麼大。西湖在城外,人們要通過清波門、錢塘門、湧金門出城去玩。到了傍晚,淨慈寺的鐘聲一響,在城外的老百姓就知道了,該回城裡了

乾隆下江南幾次到杭州,由官至刑部侍郎的錢維城繪製《西湖三十二景圖》中的南屏晚鐘。

清乾隆為“南屏晚鐘”題詩共四首:御碑上為“淨慈掩映對南屏,斷續蒲牢入夜聲。卻憶姑蘇城外泊,寒山聽得正三更。”

南屏晚鐘與雷峰夕照隔路相對,塔影鐘聲組成了西湖十景中兩處最迷人的晚景。

現在的南屏晚鐘不僅僅是一口有著厚重歷史感的鐘,更是一首寄託相思之情的歌,便是這曲由著名詞人陳蝶衣填詞,王福齡譜曲的經典作品《南屏晚鐘》。

整首歌詞透著宋詞雅韻,寫得極好。這首歌詞短短几句,卻道盡了少女情懷,初戀的美好。這首不朽的金曲,被費玉清、蔡琴等著名歌手翻唱無數。

陳蝶衣(左)陳燮陽(右)父子

陳燮陽

關於這首《南屏晚鐘》的詞作者陳蝶衣,他的兒子是上海交響樂團的"掌門人",著名指揮家陳燮陽。父子二人同為中國樂壇無法磨滅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