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近年來的史學研究或考古發現,有哪些歷史人物被洗白或變黑?

型男東海Terry

很典型的案例就是北洋水師將領劉步蟾。




1962年,電影《甲午風雲》轟動一時,其中鄧世昌:“撞沉吉野!”的吶喊至今仍然振聾發聵。

電影中對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描述為貪生怕死的反派形象也深入人心。

但是到了1977年,有學者為劉步蟾翻案,1982年,劉步蟾終於被官方確認為民族英雄。

那麼劉步蟾是如何從英雄被黑,而又翻案的呢?

一,被黑

當年北洋水師創建時找了個德國人當總教習,這個德國人找了個英國人當顧問兼秘書。

這兩人瞧不起不懂海軍的海軍提督丁汝昌,經常以統帥自居,但是劉步蟾可是和嚴復、薩鎮冰一起留過洋的高材生,是海軍行家。劉步蟾經常阻止這倆人一些逾矩的舉動,因此深受猜忌。

甲午海戰的時候,這倆人都在現場,清朝戰敗後,英國顧問也回到歐洲,根據自己見聞寫了一本叫做《在中國前線》的書,紀錄了部分甲午海戰的事情。

在這本書裡,由於和劉步蟾的私怨,他多次汙衊劉步蟾戰時“擅改隊形、貪生怕死,故意發錯命令,造成了北洋水師隊形混亂。”

還說劉步蟾一心想著保命,根本無心戰鬥

1931年,中國人張蔭麟在斯坦福大學偶然讀到了這本書,就把它作為甲午戰爭時期重要親歷者的史料,以《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為名,在中國發表。

1931年正是民國時期,對清朝紀錄的不信任和對外國人的盲目信任,一下子就讓劉步蟾從民族英雄變成了貪生怕死的典型。甚至在新中國拍攝《甲午風雲》時期,劉步蟾都是反面角色。

二,平反


1977年《中國近代軍事史》書稿討論會 ,著名學者戚其章認為應該重評劉步蟾。並引用李錫亭的《清末海軍見聞錄》手稿資料,查到英國人泰萊(戴樂爾)和劉步蟾的私人恩怨:   

定遠管帶劉子香,早年去英國習海軍,成績冠諸生,提前歸國。北洋水師創建之初,一切規劃多出其手。他在大東溝一戰(黃海海戰)中指揮努力,丁汝昌負傷後,表現尤為出色。有誣其怯戰者,特受洋員之矇蔽耳。……
洋員泰萊(戴樂爾),嘗倡議購置智利巡洋快船,交其本人指揮。劉子香聞之,從中梗阻,泰萊憤然,每尋機詆譭之。此後,泰萊又欲謀總教習一職,亦受阻於劉子香。
初,漢納根建議提督,以泰萊為其繼任,汝昌未決。劉子香聞此議,力陳泰萊之為人,野心難羈,終將僨事,汝昌韙之。泰萊乃大憤,益遷怒劉子香。

黃海海戰中,劉步蟾一開始就衝鋒猛進,擊傷日艦多艘(比睿號,赤城號,西京丸號等),並重創敵旗艦松島,完全不是英國人書中貪生怕死的人。

而且定遠艦管輪陳兆鏘在回憶錄中提到:當初丁汝昌不懂海軍,凡是操練和整頓事宜,全部委任給留洋海歸派軍官劉步蟾。

劉步蟾在最後北洋水師戰敗後,最後為了不資敵,選擇沉船。在復興無望的絕望之下,不願意苟活於世,吞食鴉片自殺,可以說其忠勇不在鄧世昌之下。

如今雖然劉步蟾民族英雄的稱號已經被平反,沒什麼值得懷疑。但是我相信以劉步蟾為代表的英烈們在九泉之下更願意看見的是中國國富民強!


致敬當年的先烈們。


以史為鑑


康有為做為正面典型,是和其發動的戊戌變法密不可分的,但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康有為做為一個政治小白,可以說即無資歷也無閱歷,更沒有背景可言。

因此,能夠發動影響全國的戊戌變法,的確有其值得驕傲的一面,但如果這種驕傲是建立在欺騙甚至投機取巧的基礎上,那麼,就不得不好好審視一下康有為這個人了。

首先說康有為鼓吹變法的兩大“本”――《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就這書粗編濫造出來的理論,其中春秋筆法連篇,把孔子按自己的意願,而不是歷史事實隨意打扮一番,就成了自己變法的理論來源。

當時真正有學問的人為什麼鄙視康有為?一是他沒有那麼高深的學問(科舉都搞不定),寫不出多麼高明的學問;再一個是其中曲筆、謊話連篇,折射出康有為這個人的浮躁和狂妄無知,簡直到了無知者無畏的地步。

從這些地方還看不出來康有為在人格上大的瑕疵,但從變法經費的來源上,以及康有為的花銷上,則能更見康有為“小人”的一面。

康有為變法,可不是窮棒子鬧革·命,他是有自己的籌款渠道,有人真金白銀的供養著他們的。戊戌變法前,南洋富商邱菽園,被康有為的改革理論吸引。


認為只要慈禧太后還政光緒帝就可以實現戊戌變法的成功,為此不惜花重金資助康有為,彼時的康有為過著最愜意的生活,拿著白花花的銀子買房置地幹事業。

邱菽園做為金主,眼見投進去的錢不見效果,國內政局絲毫沒有要改朝換代的跡象,因此屢次電催康有為快點變法。

康有為則屢次推脫說時機未成熟,組織義軍需要時間,更需要錢財為由推脫,邱菽園信以為真,甚至變賣房產資助康有為,據中山大學教授桑兵考證,邱菽園的家產當在200萬元左右。

資助康有為的錢款當在半數以上,也就是100萬元還要多,基本上把邱菽園的活動錢款掏空。

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也不是在後來看起來那麼大義凜然,而是在邱菽園的催促下,貿然為之,因為拿人錢財,最後都找不出什麼藉口了,能幹不能幹都得幹,要不然信用都要破產了。

康有為戊戌變法看似行的端,坐的正,深究歷史的細節,其實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康有為不是聖人,他也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一面,當然,這種行為方式是不值得被提倡被宣揚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成功從來沒有什麼捷徑,走捷徑的人基本上都掉到深淵裡,摔死了。康有為這個人還是比較神奇的,雖然在政治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在逃跑方面,絕對是神一樣的存在。

不管是戊戌政變時逃跑的技巧,還是後來被清政府通緝暗殺一次次逃脫,充分說明了康有為康跑跑的本色!


歷史三日談

近些年,一些歷史人物大變樣,變得我們都快不認識了,到底他們是被洗白或變黑,還是說是對歷史人物的重新解讀,令人難以分辨。

一、潘金蓮,一個謀殺親夫的淫蕩女人,近些年,有人開始說潘金蓮是被迫嫁給武大郎,後來跟西門慶在一起,就是追求愛情和個人幸福。

二、秦檜,曾經的賣國賊,近些年竟然會被洗白,成了一個他聽從宋高宗趙構的無辜者,害死岳飛純屬替趙構背鍋,更有人提出讓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應該站起來。

三、隋煬帝楊廣,以前就是一個純粹的暴君和昏君,近些年,他也有了變化,開科舉、修運河,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譭譽參半,楊廣這一個還是比較客觀的評價。

四、成吉思汗,曾經的戰爭狂人,弒殺成性,令漢族人淪為奴隸,近些年,他成了一個開疆擴土的大英雄,竟然成為了國人的驕傲。你有沒有問一問南宋人和元朝的漢人同不同意呢?

五、李鴻章,曾經的賣國賊,現在成了一個孤寡老人,都是為慈禧背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背鍋俠,東方的陴斯麥。

總之,人無完人,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解讀歷史人物,但絕不能神話或者抹黑歷史人物,功過是非是必須要有的。絕不能片面看待歷史人物,更不能譁眾取寵。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魏忠賢是被黑得比較冤的一個歷史人物,最近替他翻案的文章較多,很多關於他的故事我也不多說了,讀歷史要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把很多隱藏的線索用邏輯聯繫起來進行推敲,有時得出的結果連自己也會吃驚。

魏忠賢不招人待見的首先是他的身份一一一太監,歷來對太監臉譜化汙名化的現象很普遍,我們大多數人都由他們殘缺的身體開始歧視,然後自然上升到對他們人格的蔑視,這是很不公平的。

魏忠賢奸嗎?我認為他不奸,相反他非常盡忠職守,而且很有手腕和政治眼光,自古能臣都有一個特點一一一敢任事、願擔責、不怕背罵名且狂傲,魏忠賢也不例外,所以古往今來能臣幹吏的口碑大都很差,言官們罵、即得利益者們恨、連老百姓都莫名其妙地跟著起鬨,至於他們真幹過什麼,卻極少有人關心,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從眾心理”。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對群體智商低於個體智商這一奇怪現象有著很直白的說明,情緒像瘟疫一樣是可以傳染擴散的!

魏忠賢的九千歲就是政敵們對他的一次載贓構陷,目的是要引起天啟皇帝對他的警覺與猜忌,然後再伺機聯手做掉他,沒想到老成持重的天啟根本不為所動,對魏忠賢依然信任有加。一計不成再施一計,政敵們開始鼓搗替他修生祠,用捧殺的方式挖個深坑活埋他,沒想到天啟皇帝對此洞若觀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誰說天啟只會做木工?人家精得很、高明著呢!

都說魏忠賢權傾天下,用邏輯思考一下,他真有這麼大權力,崇禎登基方一月,一紙詔書就能送他上西天,那漢獻帝怎麼不敢對曹操弄一次?天啟真是啥事不管,成天只會做木工嗎?這說明魏忠賢一直在秉承天啟帝的旨意辦事,他只是一枚衝在前面的卒子而己。

崇禎的詔書下達,魏忠賢沒有進行任何抵抗,直接引頸待戮,我相信魏忠賢當時的心境一定是由巨大的失望變成徹底絕望,飛鳥未盡便折斷良弓,狡兔尚在就烹飪獵狗,大明氣數應該快盡了吧!

祟禎不似萬曆的精明細膩,他更不具有天啟的舒闊大氣,他幼稚偏狹、思維簡單,缺乏起碼的政治素養和君王氣度,大明王朝讓這樣一個性格陰暗的人掌舵,焉能不亡?

忠賢死,大明亡;東林興,國遭殃!如果我們的社會對能臣多幾許寬容,對公知嘴炮多幾分警覺,很多歷史悲劇或許會與我們擦肩而過!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別再讓造謠動動嘴,僻謠跑斷腿的荒唐故事重現了。


馬釘切克鬧

歷史上的白和黑本身就是根據環境在不斷變化的,從現實環境可以定白或者黑,但從整個歷史進程中,不同時代會有不同解讀。很多歷史人物的命運都會出現起伏不定的現象,一會黑,一會白,隨著社會環境和價值觀產生變化。

當年宋高宗面對金人來犯和手下大將難以控制的雙面難題,根據形勢力主和議,秦檜作為最有力的執行者,力排眾議附和皇帝,並主持議和一事,被高宗認為是忠臣,給了極高的讚譽,秦檜死後加封申王,追贈忠獻諡號,為他立牌坊,並親自題寫匾額。但是合議本身就是委屈求全,投降示弱,在任何人心裡都是恥辱,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採取的權宜之計。沒有人從心裡認為這是什麼光榮的事。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南宋國力大大恢復,到了寧宗朝,早已不甘受金國窩囊氣的宋寧宗力主抗金,於是秦檜這種甘願受辱的軟弱行為被詬病。宋寧宗奪了他的封號,徹底貶黜否定了秦檜的投向政策。秦檜變成了誤國奸臣。可事實比想象中艱難得多,韓侂冑抗金失敗,大宋耗盡國力迎來更加屈辱的議和條件,宋寧宗後悔不迭,連續罷黜了朝中幾位主戰的大臣,從新恢復了秦檜所有的封號和諡號,從此大宋的國策又恢復到對金談和的政策,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後,蒙古崛起,南宋聯合蒙古滅掉了金國,對金採取忍耐示弱的政策變得不合時宜,於是秦檜再次被貶黜。淪為萬人恨的賣國奸臣。

短短一百多年裡,秦檜先是被捧到雲端,抗金需要鼓舞士氣,又被踩在腳下,局勢有變,朝廷恢復和談,實行韜光養晦政策,秦檜又被奉為至忠之臣,等徹底及解決了金人的問題,秦檜的思想沒用了,為了顯示自己本不想受辱,又把他踩在腳下。秦檜是什麼?它只不過是用來襯托形勢的一個工具而已,是忠臣是奸臣,完全由統治者的需要來決定。什麼洗白、什麼抹黑,與你做過什麼關係真的不大,完全看需要,秦檜的委屈求和最終將被眾人厭惡,是真正的黑,成為奸臣的結果從他支持議和的那一天開始就是註定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委屈求和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時期,像秦檜這樣的人還是需要的,所以會把他洗白,做為韜光養晦,識大局肯忍辱的典型。當然,局勢扭轉,該揚眉吐氣的時候,一腳把他蹬開是必定結果。

宋朝對金一直處於弱勢地位,不得不委屈求和,所以秦檜在岳飛死後能夠能夠享受很高的待遇將近一百年,直到南宋滅亡前夕的1254年才被徹底打倒。明朝強大,不可能向西北的瓦剌韃靼委屈求和,所以秦檜這樣的人是必須徹底打倒,並且在踏上幾腳,使他永世不得翻身。

歷史上很多人都在不斷沉浮中經歷冰火兩重天,北宋改革家章惇推行熙寧變法,富國強兵,出兵西夏、吐蕃,收復失地,開疆拓土,驅逐西夏人並以沙漠為界,為北宋取得對西夏戰爭的優勢奠定了一定基礎。可以說是個劃時代的人物,但是最終被《宋史》列入奸臣傳。但他的功績並未因此抹殺,現代人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山野論史

1、崇禎

崇禎(公元1628年—1644年)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歷史書上是亡國之君,臨死還殺死自己閨女,逼死自己媳婦,壞透了,現在的觀點卻是一個非常有節操的人,抗日時還在追捧崇禎的氣節,殺死閨女逼死媳婦,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己蓬頭赤足,自盡於壽皇宮外煤山的一棵樹上。太監王承恩從死殉主,是為了氣節;

2、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1]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歷史書很是推崇,現在有聲音提出他是民族罪人,嗜血分子。


3、

商紂王

一說起紂王,立刻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是封神演義中的暴君。幾千年來,在中國人心中,商紂王不僅是中國古往今來昏君、暴君的“代言人”,而且已經成為邪惡勢力和罪惡人性的象徵。紂王是商朝的亡國之君,他的名字並不叫紂,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也叫帝辛。“紂”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醜惡諡號,“殘義損善曰紂”,也就是指兇惡不義的意思。其實帝辛也做過功在千秋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開拓了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當時這些地區生產力低下,小部落還處在原始社會,正向中原地區伸展,紂王的祖父、父親都在步步退讓。


4、法海

《白蛇傳》扭曲了法海高僧的形象,他成為了封建的、黑惡勢力的代表。但據史料記載,法海原為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後在金山寺出家,一生潛心於佛學研究,成就頗高,可謂一代禪宗大師。而且在馮夢龍的原著《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的故事中,法海也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以慈悲為懷。


紅松心

歷史上被黑的人活著洗白的人太多了,今天講兩個唐代的名將,本是一代忠良,卻被黑得體無完膚!

那就是在《薛仁貴傳奇》裡面,一直迫害薛仁貴的兩位大將:李道宗和張士貴

先說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雖然出身皇室,但能文能武,17歲時就跟隨李世民征討劉武周。後來在與竇建德、王世充的虎牢關之戰中,屢建戰功。


622年李道宗奉命守衛靈州,大敗前來進犯的突厥軍隊,唐高祖聞訊大喜,他對朝臣說:“昔魏任城王彰有卻敵功,道宗似之。”隨即封李道宗為任城王。

此後李道宗奉命鎮守北部邊疆,多次成功抵禦突厥的進犯。

629年11月,大破突厥。

634年,大破吐谷渾,將其平滅。

637年,李道宗遷禮部尚書,改封江夏郡王,但不久曾因貪贓被下獄,之後又復出。


644年,李道宗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李道宗身先士卒率軍攻城,後腳部受傷,李世民親自為他針灸,並稱贊他:“孟賁、夏育之勇何以過此!

646年,鬱督軍山之戰,李道宗痛擊薛延陀,斬首五千餘級,俘虜薛延陀男女三萬餘人。此後又率軍追擊數百里,將薛延陀部平定。



李世民晚年曾說過:“當今將帥,惟李勣、道宗、薛萬徹。勣、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大敗;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

李道宗不僅是員名將,還頗為好學,敬慕賢士,從不以勢凌人,在唐初宗室之中,只有他和河間郡王李孝恭最受時人的稱讚。

沒想到卻在《薛仁貴》系列的作品中,成了阻擋薛仁貴發展的佞臣。


再來說說張士貴,這位簡直被黑成翔,什麼因為薛仁貴跟他的名字都有個“貴”字,強讓薛仁貴改名,各種迫害薛仁貴等。

其實這都是假的!

張士貴自幼學武,“善騎射,臂力過人”,“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

李淵起兵後,張士貴率先歸順,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被任命為馬軍總管,先後參與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的戰役,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虢國公。



626年,張士貴參與玄武門事變,後被李世民任命為玄武門長上、右屯衛大將軍,負責統領皇宮禁軍。

633年,平定西南地區發生的叛亂,張士貴得勝還朝後,李世民聽說他親冒矢石,陷陣先登,大為讚歎:“嘗聞以忠報國者不顧身,於公見之。 ”

其實無論是李道宗還是張士貴,他們雖然和薛仁貴有過交集,但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們都是高風亮節的將軍,從未陷害過薛仁貴。


卻沒想到,後人們為了劇情,為了所謂的情節,為了製造矛盾點,生生的把兩位忠心報國的名將,賦予醜惡的影響,真的是為他們感到不值。

同類事件還有蘇定方、潘仁美、魏延等,都是被那些演義、小說、戲劇給害了的人物……

最後來個問題,你們覺得陳世美如何?


戲曲說

不同意政治人物的洗白論!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二元世界觀,非黑即白,可現實中極黑極白幾乎不存在,大部分人是灰色地帶,記不清是誰說過:再好的人也有貪念,再壞的人也有底線。

政治人物更是如此,尤其是那些能在朝廷有一定地位與勢力的人。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政治人物考慮的首先是他們集團的利益,當他們的利益與民一致,他們做的事情在老百姓看來就是好,而這個利益不會永遠一致。民心向來是利用的東西,而非真正會考慮的東西,得民心者得天下向來是句屁話。政治向來是拉攏小部分人征服大部分人,這樣才有利可圖。


泡桐花開2

作為一個無錫人,我們這有東林書院,當年看新龍門客棧,覺得東林都是鐵骨錚錚的好漢,現在深入瞭解以後都覺得丟人,一群書讀到狗肚子裡的鳥人,明末千千萬萬死在韃子手裡的漢人都該把帳算東林頭上,除了黨爭別的什麼本事都沒有,他們才該永遠跪在故宮門口


種花家87兔

應該有不少吧。從頭開始說起。只說名字,事蹟都可以網上查。

1、蚩尤。由大反派變成中華始祖之一。

2、秦始皇。

3、漢昏侯劉賀。(最新的)

4、隋煬帝楊廣

5、武則天

6、明武宗朱厚照

7、李鴻章

8、陳炯明

9、蔣介石

10、林彪。

這些都是向好的方面轉化的。

還有向壞的方面轉化的。

1、春秋時期的宋襄公。有春秋五霸之一變成春秋小丑

2、黃巾起義的領袖

2、黃巢

3、李自成

4、洪秀全

當然,還有其它,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