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百年間,女人們的審美歷史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百年風雲變幻,女人始終好看。

時代感是女人的造型光,投射在女人的眼神、表情、妝容、衣著、言談、舉止裡,令她們與隔代的佳人,那麼地不一樣。

女人努力讓自己美麗,是主動照著自己想象中美的定義讓自己漂亮,也是潛意識中照著當代對美的定義讓自己好看。

讀女人的美,能讀出時代的精氣神和那個年代的審美能力。

美的標準,各人各時代不同。相同的是:性情、氣質、心靈、思想、行動;美透過外表,散發光輝。

今天我們想帶大家回顧一下過去一百年間,女人們的審美歷史。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會說洋文的天足女人

(1900-1909)

世紀之初,洋貨、傳教士、大眾傳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一本倡導女權運動的書《女界鍾》應運而生,該書不僅措辭激烈,極力攻擊纏足,而且主張婦女“剪髮、讀書、參政”。這是一個新陳代謝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與愛國之間是可以畫上等號的。《女學報》出版,女子不纏足運動興起。剪髮之後是短髮的普及。

在天津,有人驚歎女子打扮的花樣翻新說:“有剪了頭髮穿件長衫戴頂禮帽的,也有禿著頭穿洋裝的;不剪髮的呢,大半不梳辮子了,有的把髻梳在前面像一朵花像一個蝴蝶似的,也有梳在頭頂梳在兩旁梳在後頭的,有千百個樣式。”旗女袍服變得像漢女襖裙一樣寬身大袖,而漢女襖褂也變得越來越長。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有穿長馬甲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的露出雙腳的旗女。不論旗女還是漢女極富時代感的時興做法就是都喜施鑲滾鏽彩。一般是在領、袖、前襟、下襬、衩口等邊緣地方施鏽鑲滾花邊。早期為三鑲無滾,後來發展到十八鑲滾,以至連衣服本料都顯現不多了。

新開設的西式服裝店,還兼賣香水、胰皂、牙粉、生髮油、擦鞋油、衣刷等“舶來貨”。而尖頭高底上等皮鞋、金絲邊新式眼鏡、絲巾等時髦玩意兒,則成了時尚女人們的標籤。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報》登載了中國第一則徵婚廣告:“意欲訪求天下有志女子,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放過腳、出過洋、懂得自己動手把寬身長袖向西洋裙服靠攏的女人,在世紀之初美麗地生存。

美麗人物:賽金花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這個直到21世紀還能為娛樂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隨夫出使西洋的資歷,又怎能有日後十里洋場上海灘的豔幟高揚。及至那段被野史筆記寫濫了的“以身救國”,一個一廂情願的“石榴裙抵擋八國聯軍”的神話故事,賽金花之所以成了一個美麗動人的謎,美麗是根本,“西化的美麗”則是催生劑,這在那個年代格外有效。

不嫁的白衣黑裙女學生

(1910-1919)

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國建立,在世紀之初稍微開了個頭的婦女解放運動開始深入人心。婦女解放運動首先從自由戀愛、自由婚姻始,新式婚禮在都市裡流行開來。袁世凱復闢的鬧劇讓封建禮教那一套重新找到了市場。1914年底出臺的《整頓教育方案草案》中,明確宣揚女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賢妻良母。就連1914年12 月創刊於上海的《女子世界》,也開始大量登載節烈女子事例,主張男子多妻納妾,要求女子獨守貞操,反對婚戀自由。

在這種情勢之下,上海、南京等領時尚之先之地,都出現了女子自發組織的不嫁會。不嫁會的宗旨固然是終身不嫁,還禁止種種冶豔之態,所以她們的衣著打扮,一概是女學生的簡單質樸。其時女孩子已有就業機會,一些女子在經濟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婚姻既然不是她們預期的飯碗,她們自然要反抗它的束縛。然而,傳統貞節觀念使她們難以大膽地追求婚姻自由,不嫁只能視為消極、軟弱的抵抗。“五四”運動以前,女子獨身流行,正是她們尷尬處境和複雜心態的體現。“

新文化運動”對女性影響很大,這個時期的女子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衣衫比較樸素,少用飾物。這種裝束,時人送它一個專有名詞:“文明新裝。” 那是一個亦舊亦新、漸趨成熟的時代,舊的萬分依依不捨;而新的已經露了頭,只是還沒有徹底定型,顯得不成氣候。少婦採用的依然是清末的款式,一種稍微經過改良的傳統髮型。前額中間奇長無比的劉海,齊刷刷地一刀剪下來,筆直而濃密,狠狠地壓住眉毛,誇張得有點霸道……這就是學生式了。

美麗人物:楊步偉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有身段的才女

(1920-1929)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五四”運動就像一陣清勁的風,一下子給曾經壓抑沉悶的社會注入了新鮮空氣。新詩人劉半農就是在這個年代之初,開創性地將“她”這個漢字增添進中國文字之林的,那首為了宣傳“她”字而創作的白話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成了這個時代的音符。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在繁華的上海,出現了美式的酒吧和法式的咖啡廳,電氣燈、自來火(電燈),東洋車、洋車(人力車),火輪車(火車),腳踏車(自行車),德律風(電話),這些好東西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海報、雜誌上,廣告所佔的位置之大讓現在的總編們心疼不已:賣兒童食品的,會擺出新加坡一殷實家庭的小公子的可愛照片,並從頭至尾絮叨這公子的成長與這食品的功不可沒。英國的利華兄弟在上海生產“日光牌”肥皂之初,就精心印製了大量月份牌贈給經銷商,還在當時發行量巨大的上海《新聞報》上公告讀者,只要將報上的利華廣告剪下便可得肥皂一塊。雖然劉海粟使用裸體模特引起輿論大譁,但節育、避孕、“天乳運動”依然有一大幫的追隨者。女人們往日被緊身褡或小背心強壓下去的雙乳,終於敢驕傲地挺立在開始充當日常服裝的旗袍之下。

20年代女性的妝飾以簡潔、淡雅、多元、實用為特點,所謂“茉莉太香桃太豔,可人心是白蘭花”,當時上海女性追求一種簡潔、淡雅的裝飾效果。短襖長裙仍是20年代壓倒一切的著裝風格。隨著廢除小腳運動的展開,鞋子的款式開始進入時尚的天地,適應天足的布鞋、皮鞋相繼登臺。至於化妝品,從清朝咸豐年間開始一直佔領江、浙以及上海市場的老晝錦香粉、生髮油逐步讓位於近代化工廠生產出來的進口、國產化妝品。旁氏白玉霜擺上了當時最時髦的商店“先施”的櫃檯。

美麗人物:林徽因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因為與浪漫詩人徐志摩的一段撲朔迷離的戀情,八十年後美麗高雅、多才多藝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繹成一代偶像。其實,20年代以一位大家閨秀的美麗和才華,她就紅極一時,因為她有著那個時代所認定的完美:出身世家、見多識廣、才華橫溢、美麗高雅、妙齡,而且懂得進退。

中西合璧名女人

(1930-1939)

30年代屬於上海。30年代的上海是一個消費之都。巴黎的新款時裝飄洋過海,幾個月的工夫上海就開始流行,其後流行全國。各大報刊也開闢了服裝專欄,請著名畫家配畫時裝插圖,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圖更是為文明新裝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服裝式樣變化最快的是旗袍,幾乎是一年一個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裝。衩高及臀且腰身也變得緊窄的旗袍使中國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裝中的性感成分。 30年代流行的狐毛袖籠、羊毛長圍巾,還有手錶,也是需要突出的助妝用品。

此外,上海許多名媛名太喜歡的長長的珍珠項鍊不知是否與法國的CHANEL的個人品味有關。耳環被大量採用,以年齡作為大致分類,年輕女孩子用垂長的款式,已婚的大多喜歡圓珠形貼耳的設計。女子燙髮從30年代開始興起。如果說上一個剪髮的潮流徹底改變了上海女子傳統的頭部輪廓,這一次燙髮時尚則完全來自對歐美時尚的認同和追逐。雖然,也有經整燙的短髮型,但上海女子燙髮多喜歡採用中長髮型。

三四十年代,西方審美眼光對上海女性妝飾的影響已涉及女性整體形象的重塑:化妝品的使用以皮膚美白頭髮潤黑為目標,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護髮則有生髮油、凡士林等。講求明星策略的力士香皂推了臉若銀盤明眸皓齒膚如凝脂之外,雙頰上的一對酒窩是她的招牌。也許是因為胡蝶的緣故,那個年代,有酒窩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運。

美麗人物:胡蝶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較之30年代另一個出名的美人阮玲玉,胡蝶有一種傳統的、溫婉的氣度,骨肉均勻溫柔敦厚,是人們幾千年來所謂“全福全壽”的長相。胡蝶參加過好幾次上海本地舉行的“時裝發佈會”,展示的基本上是西式服裝,從連衣裙到晚禮服,非常準確地演繹了3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時尚精髓。

政治之花

(1940-1949)

40年代是很難界定美麗標準的,因為戰爭。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使上海也無可避免地陷入戰爭的艱難之中。在物質貧乏、人心惶惶的時候,又談什麼時尚或時髦?戰爭使生命輕於鴻毛,連美女也不例外。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美麗人物:宋美齡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雖然20年代她結婚時的一襲婚紗,引發了上海灘上的“婚紗熱”。可是真正讓這個女人的美麗大揚於天下者,還是戰爭和政治。對日抗戰結束後,宋美齡到美國周遊,為中國的戰後重建爭取美國支持,她以優雅的英文在國會兩院聯合會議發表演說,風靡美國。

蔣夫人壓在空軍帽下的彎曲短髮,也成為時髦女人的仿效。美國著名的新聞老將甘瑟(John Ganthen)曾在他的《中國內幕》一書中說,他發現,許多中國人都沒有察覺到,宋美齡,蔣介石的夫人本人比相片漂亮。甘瑟所未察覺的是,直到蔣介石去世之前,無論是在中國大陸或在臺灣,蔣介石手下的臣民沒有幾個敢正眼多瞧宋美齡一眼的,哪還會去比較她本人和照片的差異?

奉獻青春

(1950-1959)

新中國建立,女人成了半邊天。一大批女性擺脫家庭桎梏,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這些女性受到社會的一致讚譽。同時,另有一類女性則更受輿論褒揚:她們不僅有自己的事業、工作,而且不慕虛榮、不愛打扮,願意把青春和美麗奉獻給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那時候新中國剛建立不久,解放軍打下江山,又“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可謂居功至偉,他們自然是“最可愛的人”。此外,農民勞模、工人勞模,也都恰當地配合著時代旋律。不計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環境、個人志趣而願意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軍人、工人或者農民的女大學生,也成了時代的美麗形象。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那時,受制於物質生活水平,同時由於蘇聯的影響,列寧裝在時尚女性特別是女幹部中一度盛行。女青年中最時髦的打扮是藍色或灰色的揹帶工裝褲與白襯衫。50年代末,穿花色布拉吉成為時尚。“布拉吉”是俄語音譯詞,即連衣裙。其款式非常簡單:泡泡短袖,泡泡褶裙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後繫腰帶。這種款式健康活潑,不做作,在女大學生中間最受歡迎。

美麗人物:喀秋莎

這個梨花下唱著情歌思念遠方愛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們的一個集體情結。沒有人真的想去得到一個蘇聯女子,雖然蘇聯是那個時代的聖地。喀秋莎已經在歌聲中幻化成遠方的她,燦爛、健康、忠貞。喀秋莎成了50年代中國的大眾情人。

比男人還男人

(1960-1969)

60年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激情的時代,世界從二戰的陰影中恢復過來,轉而生出一派無拘無束的性感。不過那都是在國門之外。國門之內,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齊劃一,甚至整齊到沒有了兩性區別。原以為中國人天生就那麼保守拘謹,看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才知道原來中國人的60年代也這樣纏綿悱惻,雖然影片已經極盡所能想表現他們的保守了。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毛澤東的那句“不愛紅裝愛武裝”,由李進推波助瀾,一點一點把女性的審美拘束在“無性特徵”裡。男女的關係簡化為“同志”“戰友”“階級關係”,美麗女性已經被“鐵姑娘隊”“女子採油隊”這些詞替代。雖然冠以“姑娘”之稱,但她們已經成了沒有性別的人。除了“一副肩膀兩隻手,一根扁擔兩條腿”地“誓叫大地換新顏”,她們從來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個人情感。她們是那個時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個時代的祭品。

物質條件極度匱乏,“艱苦樸素”變成了時代的審美。把襪子補了又補的雷鋒,再加上其他類似的光榮事蹟,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60年代的代妝品基本上就是護膚品的概念,精品的牌子一個也看不見。人們用的都是上海本地生產的國貨,有雅霜、蝶霜、百雀,也有友誼等等;花露水主要用於去痱止癢,也有依然不死心的人,灑在手帕上,當香水使用。

美麗人物:邢燕子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短髮、皮膚黝黑、結實而強壯—僅從外型上講,邢燕子足以體現整個60年代中國人審美標準的男性化趨勢。從1958 年開始,邢燕子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別大城市的舒適生活去到農村參加農業勞動,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擊隊事蹟名揚全國,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鐵姑娘”形象成為60年代初青年們的偶像。

如果不是“文革”的出現,邢燕子作為一個美麗偶像的地位將會很快動搖。事實上,當“美”中的社會政治因素漸漸在王曉棠等漂亮電影女明星的影片中淡去的時候,“鐵姑娘”的形象魅力其實是很脆弱的。

禁忌

(1970-1979)

美麗、愛情、感情生活……這些詞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禁忌,階級鬥爭,便是此時中國的唯一時尚。

這十年,《紅燈記》《龍江頌》《沙家浜》《白毛女》《海港》《奇襲白虎團》等幾部由“樣板戲”改編而成的“樣板電影”,《豔陽天》《創業》《杜鵑山》《閃閃的紅星》《海霞》《春苗》等幾部創作故事片,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產量的全部。幾億人翻來覆去地看著這麼幾部電影。

愛情也在大眾生活中完全絕跡。電影裡的英雄人物,不是在與敵人或者與錯誤的思想作鬥爭,就是在田野裡勤奮地勞動,休息的時候再學習“毛選”。沒有人談情說愛,談情說愛是美國電影的事情。

被扼殺的男女情愛後來在知青群落中慢慢甦醒,其標誌是愛情歌曲與愛情詩的流行。從1969年以後,傳唱愛情歌曲、傳抄愛情詩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時尚。當然,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也只能是知青群落中的時尚,而且是秘的。

70年代有一種改良包裝的滋潤油膏非常受歡迎。油膏就是類似凡士林的蛤蜊油,但包裝做成洋紅色的鐵殼圓柱體,使用時,需拔開頂蓋,一邊旋轉一邊就露出了石蠟般的膏狀物,就像一支大號裝的唇膏。也許,它的受歡迎,也讓當年的女性想到了豔麗的唇膏。

很多女孩子,在冬天時,會不時從揹包裡取出那罐滋潤油,朝乾燥的嘴唇塗幾下,就像塗口紅。此外,使用飾品的女性也越來越少,耳環、戒指之類最後甚至絕跡。頭髮不再有波浪,但依然在兩耳處用髮夾往後夾,頭頂也多采取三七分路。年輕時髦一點的,則剪齊耳的短髮,但用電吹風吹出誇張的蓬鬆感,額前有向一側傾斜的劉海。年輕女孩則大都梳辮子,在髮梢處扎一個小巧的蝴蝶結,有時是用彩色絨線;年齡小又誇張一點的,則用彩色絲帶,後來又有透明的彩色塑料繩。剪短髮的女孩子不多。

美麗人物:鄧麗君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鄧麗君的出現可以說是物極必反的結果。雖然樣板戲中的女人(方海珍、江水英等)成了當時審美標準無可替代的正統典範,但鄧麗君的“靡靡之音”,讓多少青年甘願冒“品德敗壞”之罵名而四下傳唱。還沒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實和她的曼歌一樣地甜,僅僅從她的歌聲中,他們感嘆什麼叫作女人。對於那個年代的中國人而言,她的歌聲裡所流露出來的小家碧玉式的溫潤、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毀一切的力量。

張揚

(1980-1989)

從唱著“改革的春風”的80年代初,到品牌登陸的80年代末, 80年代讓人熱血沸騰。

乞丐衫、巴拿馬褲、蝙蝠衫、吉他、馬海毛這些廉價的時尚過去以後,聯合利華重返中國,“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歌。“物質文化”開始顯現其力量,時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標價。

一些長久以來被認為“崇高”的東西遭到嘲笑和輕蔑。崔健的《一無所有》太沉重,領導潮流的是王朔和他的“頑主”們。“下海”者在計劃經濟的一潭死水中濺起層層浪花。價格雙軌制讓“官倒”成為當時的流行詞;農村經濟發展出現停滯狀態,使祖祖輩輩戀著黃土的農民成為“打工仔”和“打工妹”,將本已不堪重負的中國鐵路系統擠得氣喘吁吁,倒騰火車票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職業;“文化衫”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符號;男人們也燙起了大波浪髮型,全國上下在談論政治體制改革和反腐敗。

80年代的東方美女不再追求簡單的討人喜歡,與生俱來的個性與魅力才是最厲害的武器。

美麗人物:劉曉慶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她是那個時代第一個叉著腰講“我漂亮”的女人。她張揚自我的個性魅力對那時候剛剛“脫敏”的中國人來說確實具有另一種啟蒙作用。按照現在的話說,她就是那個時代的“另類人物”。雖然她“自我慾望過分膨脹”使她的很多行為顯得可笑,但她從不低頭的性格又確實令人欽佩。尤其是在那個年代。

多變

(1990-1999)

90年代你得保持新鮮。

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個人為了美麗不惜使出渾身解數。經典美女形象已成為過去,評判美女的標準也不再那麼整齊劃一,化妝手法越來越高明,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價,每個女人都可以是美女。

美女的身高逐漸向職業運動員靠攏,纖長得令人仰視。這是一個人人都有表演慾的時代,美女非得有令人歎為觀止的視覺效果,才能出於同類拔乎其萃。“製造美麗”漸漸發展成一項朝陽產業,並且正加速向更深處航行。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美麗人物:張曼玉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剛出道時儼然鄰家傻妞,脫去稚氣,便顯得僵硬。然而她後來的滄桑都蛻變成了美麗。《青蛇》中的妖冶、《阮玲玉》的憂鬱、《新龍門客棧》中的潑辣嫵媚、《滾滾紅塵》中的輕狂嬌痴、《花樣年華》中的矜持……多變,使一個“花瓶”的美女地位再也無可攻擊。90年代的美女,正應了一句西諺的註腳— “所謂美女,是時光雕刻成的”。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先別走,嘮會嗑

你覺得哪個時代的女性最美?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061次推送

过去一百年间,女人们的审美历史

即可購買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