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馬仙”的由來 ,為什麼叫“出馬仙”

關於“出馬仙”由來的故事相信很多讀者都看過,很多師父都發表過或講述過,大多近似於神話。但這些講故事的人肯定沒告訴你為什麼供奉胡黃仙家的“出馬弟子”不叫“出狐”或者“出黃”,而要叫“出馬”這種八竿子打不著邊的名稱!

“出馬仙”的由來 ,為什麼叫“出馬仙”


出馬仙的前身有兩個附體的派系,一派是東北的“察瑪”(薩滿),一派是關內漢族的“香壇”。兩派因滿漢族人的融合而融合,成為後來的“出馬仙”。

香壇,以個別種類動物仙附體為主,以少數民間傳唱的地方神為輔。當時在河北省內,不同地區對仙家的信奉也有所區別:有的地方信奉“胡、黃、白、柳、灰”五大仙家的,也就是狐狸、黃鼬、刺蝟、蛇蟒、老鼠;還有個別地區信奉“胡、柳、黃、刺、白”五大仙家,也就是狐狸、蛇蟒、黃鼬、刺蝟、白兔…

後有李慰祖教授總結出“四大門”這一普遍認可並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仙家——胡、黃、白、柳。

“出馬仙”的由來 ,為什麼叫“出馬仙”


“香壇”在當時是虛實病症都能查出來的,有的是仙家附體直說,稱之為“頂香”;有的是背後給弟子靈感,然後根據香火的情況判斷,稱之為“瞧香”。如果能治,香頭們肯定會積極診治,而且不收取費用,全等香客好病之後給仙家回香上供。如果不能治,也不會妄自稱大、故弄玄虛。

察瑪,是當時對滿族薩滿的稱呼。滿族察瑪,以跳神為主,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跳大神。滿族察瑪信奉神靈不拘泥於“四大門”仙家,而是世間萬物皆有靈。請神附體與“香壇”相似,不僅有動物“野神”,也有滿族神話中的天神,厲害的大察瑪被附體後可穿戴二百斤以上的薩滿服起舞而沒有負重感。

“出馬仙”的由來 ,為什麼叫“出馬仙”


當今的“出馬”一詞即是“察瑪”的音轉而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闖關東時期滿漢文化的融合,當時一部分滿語詞彙混入了漢語,“察瑪”就是其中一個,慢慢的被漢人讀白了,便成了“出馬”。例如,哈爾濱、吉林、佳木斯等地名,都是滿語發音。再例如,很多所謂的東北話也都是出自滿語發音:哈拉巴(肩胛骨)、旮旯(角落)、個應(討厭)、忽悠(騙人)…

但現代“出馬”人群傳承“察瑪”的精髓並不多,甚至可以說都只學了一些表面的花架子。

例如:

1、假模假樣的穿上了滿族的薩滿服飾外,並無半點當年“大察瑪”跳神的神韻。

2、像模像樣的說起了滿語烏雲演變的“上方語”,卻絲毫不懂其中意思。

3、“附體”之後滿地打滾出洋相,比靠跳大神行騙之人還可笑。

4、最可氣的就是自稱為“薩滿”,卻不懂薩滿文化,更搞不懂出馬、香壇、薩滿的關係。

“出馬仙”的由來 ,為什麼叫“出馬仙”

現在有個別人刻意將“跳神”與“薩滿”區別開,將“跳神”說成巫醫神漢,將“薩滿”描述成皇家御用祈福敬天的高逼格職業,這是無知的言論。

“跳神”不受人待見主要還是因為的確不符合現代科學觀,再加上行騙者永遠都是多數,所以在大眾認知上成為了一個負面名詞,但絕不能因為這就數典忘祖。

再來“察瑪”在清王朝時期的確屬於高逼格職業,但不代表民間就沒有察瑪跳神治病服務底層大眾,就像算卦在古代社會屬於下九流行當,但不代表下九流就不能出現袁天罡、李淳風這樣千古留名的大師。

“出馬仙”的由來 ,為什麼叫“出馬仙”

現代出馬仙的“武堂”其實也就是傳承了滿族跳神這一理念,為什麼武堂越來越少?那是因為懂得滿族跳神的人越來越少了。相對而言,漢族的“香壇”就很普遍,主要形式就是面對面的說話聊天,當然,現在延伸到了網絡也可以溝通,行內人稱之為“文堂”,也喚做“穩堂”。

現在很多“香壇”傳人自稱“薩滿”,號稱傳承於少數民族,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筆者真是無力吐槽。更有所謂的薩滿協會,從組織者到參與者全員都是“香壇”後人,混淆“薩滿”與“香壇”的概念,真是貽笑大方了。

做一個有知識、有想法的新薩滿——出馬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