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缺芯,罪在聯想?

最近中興被美國罰款加禁售,惹得國人大發感慨——中國缺芯,受制於人

事實上的確如此,根據最近一個季度的手機銷量排行榜

中國缺芯,罪在聯想?

除了華為系的榮耀和華為兩個品牌採用的是自家的麒麟芯片,其他諸如小米,魅族,vivo,oppo,360,錘子,中興等無不是高端用高通,低端聯發科。

於是一批“愛國志士”紛紛稱讚華為是中華有為,揚我大國之威。早就看透了美帝的險惡用心,不甘心受制於人,早早地就秘密研製自己的芯片,今天終於收到奇效。

我不想去過多的評判麒麟芯片的真實實力(不服跑個分?),其實三星也很早地開發出了自己的Exynos芯片,但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基本上是歐美用高通,亞洲Exynos。華為雖說採用的都是自家的,但也跟三星一樣,自家芯片概不外售。各種原因,眾說紛紜,我想根本原因就是一條——實力不夠,自用有餘,對外不足,不僅僅是性能,產能,還有很多繞不開的專利。


罪在聯想?

中國缺芯,罪在聯想?

好了,不說華為了。吃瓜群眾此時風向一轉,把矛頭對準了聯想,長嘆一聲“中國其實本來可以有自己的芯片的”,於是把目光投向了遠方,思緒瞬間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

那時候BAT還沒有出身,華為剛剛仿製出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最出風頭的當屬四大電腦公司——長城、浪潮、東海、聯想。聯想雖然晚於對手進入市場,卻很快在1993年就成為國內第一品牌,裡面最大的功臣當屬後來當選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他領頭開發的漢卡可謂是開創新的發明,通過軟硬件相結合的方法,使PC機處理漢字有了和處理西文相同的效率。以至於後世傳言“先有漢卡,而後才有聯想”,漢卡的推出使得當時默默無聞的聯想聲名鵲起,也為聯想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然而旗開得勝的倪光南顯然不滿於此,他想要再接再厲,把最核心的芯片技術也一併攻克,儘快縮短與美國的差距。於是就有了貿工技還是技工貿的爭論,最後的結局也清楚了,倪光南被排擠出局後黯然離職,柳傳志重掌帥印,成功帶領聯想在港交所IPO,一時風光無限。

後來的聯想可謂是突飛猛進,吞併IBM的PC部門,拿下全球PC一哥寶座,進入世界五百強,該有的都有了,夫復何求?進入手機時代,一開始還能複製PC時代的輝煌,然而經過小米的“發燒友”攪局後,曾經的安卓市場瞬間天下大亂,“不服跑個分,刷顏值,自拍美顏......”一大堆新奇的功能把古板老大爺打的暈頭轉向。即使後來從谷歌手裡淘到了一些摩托羅拉的殘渣,推出互聯網品牌ZUK,最近又搞出個區塊鏈手機,依然是回天乏術,銷量慘淡,不禁讓人心生感概——“誰說大象就一定會跳舞?真可謂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中國缺芯,罪在聯想?

一幫吃瓜群眾此時又幸災樂禍,看看你每年研發支出多少,再看看人家華為(好像都離不開了),你十年的總和還不如人家一年。聯想這麼差的業績,你楊元慶還好意思拿那麼高的薪水,不慚愧不羞恥嗎?再聯想到曾經驅逐走技術流路線的倪光南,可謂是“自廢武功”“自毀長城”,有如此領導,聯想焉能成事?


真相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世人向來喜歡落井下石,錦上添花。不喜歡思考是讀者的本性,如此說法大家都願意信以為真,真相已不再那麼重要,但如果回溯到曾經的那個時代,還真沒那麼容易。

90年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年代,春雷炸響,人心思變。鄧小平那句“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讓人們開始意識到了那個盒子一樣的機器居然有那麼大的作用,二馬一李無不受到這條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影響,為後來的互聯網浪潮悄然拉開了大幕的一角。

然而真實的景象是,雖然已經有一些人早已聽聞了計算機,但不知其為何物,更談不上操作。感覺就跟核武器一樣,計算機這樣的“高科技”是可望而不可求,少數配備了還是條件好的國營單位和政府部門,一般家庭要拿出大半年的工資積蓄才能買得起這臺機器,還要從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託人調運。

柳傳志當時的看法可能跟李書福一樣——“造汽車很簡單,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而已”,電腦還不就是把一堆晶體管用數據線連起來,再配上外殼。他的夢想也很簡單——造出中國人用得起的電腦(或叫組裝)

中國缺芯,罪在聯想?

在那個電腦還是稀罕物得年代,聯想才剛剛走上正軌,如果此時公司內部有人提出,拿出前幾年所有的利潤,花費五到十年的時間,去研發最基礎的芯片,還不一定出成果,你會作如何感想?

這就像1850年(道光駕崩、咸豐登基)有傳教士跟你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聖神不可侵犯”,可能你跟看怪物一樣大量這個藍眼睛棕頭髮的西洋人,想說那人肯定不是傻子就是瘋子,儘管此時距離人權宣言發表已經過去了60年。

生存才是第一位,估計還沒等你弄出來,公司早就垮了。聯想雖說當時還是中科院的控股公司,但已經是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指望上面給你科研經費,別做夢了,每年的分紅還得照交不誤。

你以為是現在互聯網的瘋狂時代——風來了,豬都能飛。三天創意,五天上線,一個月全國鋪開,三個月用戶破千萬,一年估值過10億。每年不燒幾個億,你都不好意思自稱獨角獸,虧得越多,估值越高。

就是那個53年就已經成立的一汽,當時也沒敢提出研發自己的發動機(當然到現在也如此),而是“明智”選擇在91年與大眾合資。現已經快三十年過去了,還沒打算放棄這條躺著賺錢的生財之路,反而一口氣合資把年限延長到了2041年。


倪光南的去向

中國缺芯,罪在聯想?

2000左右,倪光南加入了方舟科技,這家公司以前是做芯片外包業務,據說倪看中的是其擁有CPU的完整技術隊伍,於是動用了一切資源,幫方舟找錢、找政府、找中芯需要的一切資源,妄圖建立CPU+Linux操作系統,挑戰Wintel(微軟與Intel聯盟)的霸主地位。

首先遇到的攔路虎便是知識產權,INTEL為維護其在芯片領域的地位,幾乎把X86體系相關的專利全註冊了。於是倪不得不採用RISC結構,做嵌入式,繞開X86體系。

那還不夠,你以為芯片就是弄出來個指甲大的元器件,然後把它嵌入主板裡面,就萬事大吉了?遠沒有想象的簡單,這要涉及到CPU的開發生態系統。

CPU——Design house——商品化運作 一步都不能少

勉強繞過了Intel,更大的困難在微軟

瀏覽器、OFFICE、播放器......還得一項一項解決

試想別人給你發過來一個office文件,你死活都打不開,還不吵著換回windows

可惜基於Linux開發的系統在這方面的兼容性實在太差,就是召集了中日韓三國的Office高手,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最後又是一個悲涼的結局,方舟CPU停止開發,公司破產清算

後來參與研發的一位科研人員寫文章回憶道,他們的產品不見得比intel差多少,但最重要的是忽視了用戶替換成本。如果引用下面的公式

用戶價值 = ( 新體驗 - 舊體驗 ) - 替換成本

方舟芯片的用戶價值基本上都在負數底下還很多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嘲笑倪光南的英雄情結,而是想說明芯片開發難度大,難度更大的是突破已有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建立的生態圈。很可惜的是,Wintel聯盟格局已定,重頭再來沒有一絲勝算。如果當時聯想不顧一切地去搞芯片研發,很可能也會走上方舟的老路。

中國無芯,聯想真的承受不起,也不該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