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戰場失利,此人提出敗退臺灣的策略,自此兩岸分離!

臺灣問題哪怕現在都是讓國民深深惦記的,畢竟臺灣在二戰之前一直都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不過隨著蔣介石的入住,臺灣便成為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新據點。當時蔣介石雖然已經開始謀劃退路,不過這個問題讓他非常的頭疼,對於蔣介石而言這次的失敗只是為下次更好的反擊,這就使得距離中國大陸太遠的地方便不再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不過張其昀等人的建議卻是將國民黨的軍、政等中心機構都撤往臺灣地區。張其昀更是“南下遷移”的堅定支持者,正是因為他的緣故,這才使得臺灣成為蔣介石的退守之地!張其昀在國民黨內部的身份,基本上像幕僚差不多,是為蔣介石出謀劃策的。 在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也知道自己敗局已定,於是便開始為自己選擇退路。當時在蔣介石的計劃當中,西南、海南、臺灣地區都是他選擇的目標,其中西南地區更是蔣介石鐘意的地方。哪怕在國民黨內部大多數人都認為退守西南地區是可行的,在1949年10月廣州失守後,國民黨便將自己全部家當都搬遷到西南地區。然而張其昀卻對退守西南不是最佳的選擇,並且向蔣介石敘述南下臺灣的種種優勢。 一,防止中共的追擊。解放軍大部分的隊伍都是陸軍,他們在地面的戰鬥力很強。如果我們退守西南地區的話,在短時間內可能會遭到共產黨猛烈的進攻,能不能守住便是兩說。可是駐守臺灣便不一樣,解放軍的海面力量是薄弱的,臺灣海峽能夠成為一道天然的屏障,防止共產黨的乘勝追擊,這樣也能為我軍提供休養生息的機會。 二,物資。臺灣相比其它地區,還是有很多優勢的。首先臺灣地區的氣候比較適宜,這就是得我黨不必為糧食而發愁。臺灣島上的基業基礎並不弱,我黨接手之後能夠大力的發展經濟。最終要的一點便是臺灣的戰略意義,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美國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三,共產黨人士。臺灣長期跟大陸隔絕,這樣是得共產黨的力量基本沒有在臺灣島滲透。哪怕是未來發生什麼變動,可是臺灣島的地理位置,可以讓當局迅速的消滅不穩定因素,維持自己的統治。正是因為張其昀的建議,使得蔣介石改變自己的想法,敗退臺灣,自此兩岸分離!

1949年蔣介石戰場失利,此人提出敗退臺灣的策略,自此兩岸分離!

1949年蔣介石戰場失利,此人提出敗退臺灣的策略,自此兩岸分離!

1949年蔣介石戰場失利,此人提出敗退臺灣的策略,自此兩岸分離!

1949年蔣介石戰場失利,此人提出敗退臺灣的策略,自此兩岸分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