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从喜剧里看印度教育的现实

近年来,印度电影被冠上了“印度神剧”的称号,爱是无所不能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想成为你的骄傲的《摔跤吧,爸爸》、黑袍下的《神秘巨星》、梦醒之后是现实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等印度神剧已经国内刮起了印度风潮。

印度电影似乎有一种魔力:明知套路满满,却丝毫不妨碍我们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幼儿园开始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经历,这不仅将印度的教育问题放在荧幕上,同时也反应了中国家长的痛,影片的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从喜剧里看印度教育的现实

拉吉靠着自己的经商天赋,给了自己妻子和孩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原本属于贫穷阶层的他们成功跻身于中产阶级,但是随着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米塔开始忧虑女儿的教育问题,试图通过高等学府让女儿可以进去高等阶级。在米塔的强力要求下拉吉在富人区买了房子,就是我们现在的学区房,在影片中,拉吉天还没有亮就去排队报名,可是在他到的时候已经排起了长队,甚至有的家长睡在了队伍里。由于入学的孩子太多,属于中产阶级的拉吉并没有准确的把握可以让米娅入学,搬进了富人区,也不能抢到心仪的教育资源。

《起跑线》从喜剧里看印度教育的现实

电影反映的就是现实,教育方能改变命运,入学查三代,语言划分阶级,用喜剧的手法来剖析了中产阶级所遭遇的社会歧视和对印度教育体系的拷问,影片中很多场景和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教育竞争的愈发低龄化,在整个社会形成了所谓“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的社会氛围,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就像是电影中的米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如果上不了好的学校,最后就会去吸毒,自甘堕落。电影折射生活,现实中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孩子的教育三次搬家,而现代化的社会,胎教行业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不少家庭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去进行胎教,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抢到女儿的教育资源,走后门、找中介、意图行贿,这些拉吉可以想到的办法都尝试了但是都失败了,入学资源的紧张和妻子的不安整日困扰的拉吉,最后拉吉不得不选择走向法律的边缘,同底层人民争夺贫困生资源。一家三口搬到了印度的贫民区扮演穷人,但是为了保住他们在富人区的面子,不得不伪装成全家去周游世界,还提前拍了不同地方的照片。

前一秒还是在高级住宅区里下一秒就进去了一个脏兮兮的小出租屋里,这是导演的一种讽刺,富人生活与穷人生活的强烈对比,让人在戏剧般的冲突中领悟到教育问题,用喜剧来反讽,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无奈。

《起跑线》从喜剧里看印度教育的现实

虽然搬进贫民区但是拉吉一家依旧或者以前的生活,学校的一次贫困生临时考察突然撞破正在吃披萨的米娅,一家人不得不去学习贫困生活,但是就是他们的学习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贫民的现实生活。起一大早去挤满人的公交车、工人上卫生间的时间决定了一天的工资、需要和居民争夺水源、和政府官员领取每天生活补助,这些种种让生活在贫民区的人学会了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家长正是对生活的无奈想去争取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奢望通过这极少的教育资源来改变孩子的生活,而拉吉一家的行为却给我们却敲响了警钟,是不是只有拉吉一家有这样的行为?在此之前有多少资源被占用?

可能在社会里真正会被逼疯的是像拉吉这样的中层阶级,总想着用有限的金钱去享受更好的东西,为了爬上富贵阶层不断努力最后可能会成为无用功,最终被社会不断压迫逼疯。

《起跑线》从喜剧里看印度教育的现实

拉吉和在贫民区生活的希拉姆都是影片中令人感动的父亲,为了女儿的教育和满足妻子愿望的拉吉、为了朋友和儿子的希拉姆两人虽然都是同为被教育资源困扰但是都保持的他们的一份热忱。在得知入学需要一笔高额金钱的时候,希拉姆选择了碰瓷给拉吉付钱,说的是碰瓷,却是真真的被车撞了要了赔偿金简单处理下就结束了自己的伤,在他认为穷人的身体在碰瓷之后还能活着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而在最后学校决定现场抽签来获得入学资格之后,希拉姆的儿子没有获得,也是穷人的儿子来安慰自己和儿子,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自卑,他觉得自己儿子以后的生活可能会像自己一样看不见希望。拉吉终于获得心心念念的入学资格但是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开心,回到了富有的家,想到希亚姆的儿子,却因为落选而只能去上条件恶劣的公立学校,内心更加不安,他选择去给公立学校修缮房屋,提供书本,学习工具等等试图弥补。

《起跑线》从喜剧里看印度教育的现实

在拉吉骗名额的情况被揭露后,希拉姆愤怒的指责拉吉的行为,并且要去校长那里揭发,但是看到米娅甜甜的像自己打招呼瞬间又心软了,他的善良放过了拉吉,但是拉吉选择了面对自己的良心,自己去找校长说明情况,还希拉姆一个公正。

《起跑线》给观众的就是一个生活潜规则,告诉校长真相的拉吉,希望校长可以给一个公正的结局,但是看似刚正不阿的校长却告诉老师说把米娅的学籍转入正常家庭。一个潜规则赤裸裸的呈现给了拉吉,在镜头前的教育家,满嘴公平公正的校长,却也是经济教育链里的一环,在拉吉的质问中,反而拿“警察、政府、媒体”来威胁拉吉,在校长的肆无忌惮中,看到了社会教育的黑暗,看似道貌岸然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场交易,上层社会入学不费吹灰之力,底层人民听天由命、任凭抽签规则摆布,中产阶级绞尽脑汁这就是导演给观众看的教育的规则。

《起跑线》从喜剧里看印度教育的现实

在影片的结局导演让我们看到了拉吉的正义,毅然放弃米娅在高等学校的学习机会,让公立学校的孩子展现给那些被潜规则支配的知识分子,有钱人看,给米娅上了一堂正义的课,表面光鲜的上流社会事实上充满虚伪和冷漠,很小的孩子就会排挤孤立不说英语的小伙伴,而底层的人们却在自己都拮据的时候,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水和食物。拉吉希望女儿学会善良、互助、关心他人等美好品质,而不是带有偏见和歧视的知识,而米塔也终于被丈夫感动,她相信在丈夫的影响下女儿最终会一个善良的人,虽然影片中富人们没有响应拉吉,但也反应了教育潜规则是一时得不到改变的,在喜剧中反映现实。

在当代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买学校的学区房,房价水涨船高,一些还在为生活奔波的人连房子都买不起,也有的家长交高额的借读费来换取自己孩子的教育资源,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在国内所有学子在都希望可以通过高考去拼过富二代,但是当自己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后却发现了一批已经镀金归来的海外学子。到底是谁慢慢把教育变成了可以通过利益获得的商品,泯灭了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