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圈名人的書房

藏書圈名人的書房

《上書房行走》是藏書家韋力的一部新書,這是一本專門談藏書的書。據說像這樣的“書中書”,在藏書圈裡是一個專門種類。美國藏書會對於這個類型的書,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收集到十萬多種,《上書房行走》也已經被他們看中了。

《上書房行走》,這個書名本身就很有趣,在清代,“上書房”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上書房行走”是一種職務,主要就是負責皇子們讀書學習。能夠獲得這個職務,意味著一方面很受皇帝信任,另一方面人品學問都達到了一定水準。對於當時的文人學士來說,能得到這個職位,是一種極高的榮譽。

韋先生取這個書名,意義更豐富,“上”和“行走”都動詞化了,表示去朋友家書房觀摩交流的意思。書的主要內容就是作者對他的藏書家朋友的採訪,讓這些朋友在自己的書房裡選幾本最喜歡的書,講講這些書都好在哪兒,為什麼值得收藏,以及在收藏過程中有哪些特別的故事。

藏書圈名人的書房

讀書人的書房,往往是不太願意讓外人參觀的。因為一個人的書架就像一面能映出主人形象的鏡子,對於懂書的人來說,只要瞥一眼書架,就會知道許多小秘密。如果不是至交好友,也不會“引狼入室”。但愛書的人,又往往特別想窺探別人的書房。這種微妙的心態,倒是非常有趣。

通過這本書,我們一下子就可以看到42位藏書圈名人的書房,可以說是大飽眼福了。

還有一點,這是我們通過大家公認的“藏書第一人”韋力先生的視角去看的。韋先生鍾情藏書30年,私家藏書10萬餘冊,這種眼界、眼力在整個藏書圈稱得上是頂級水平。有這樣的專家“掌眼”,就再也不用擔心會看漏了好書,而且還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

藏書圈名人的書房

清代學者洪亮吉把藏書家劃分為五大類別:考訂家、校讎家、收藏家、賞鑑家、掠販家。前兩類偏重學術研究,隨後兩類偏重娛樂休閒,最後一類則是買賣經營者。因此,韋力把上述的五大類簡化為三類:用書家、藏書家、賣書家。

賣書家以經營為業,對書籍流通做出貢獻,自不待言。而對於藏書家和用書家,其實並沒有嚴格區別,在實際生活中,沒有誰會只藏不用,也沒有隻用不藏的人,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

《上書房行走》中講到的這些愛書的人當中,辛德勇教授可以作為一個偏學術研究型的代表。去年他寫了一本叫《海昏侯劉賀》的書,面向大眾讀者,解讀海昏侯墓考古熱點,既有學術深度,又通俗易懂,被選入“2016中國好書”年度榜單,很受讀者喜愛。這個分寸的拿捏之準,就看得出辛先生是懂書的人。

愛書出名的辛老師,有這樣一個段子,說是當年結婚旅行,來到北京,在琉璃廠看到許多喜歡的書,於是跟夫人商量停止旅行,把錢省下來全買了書。

韋力在書中這樣描述辛先生家的書:“進了他的家,我感覺這就是個書庫,家對這個書庫而言,應該是微不足道的附屬品。我搞不清這裡是幾室一廳,因為凡是有牆面的地方看到的都是書。”

藏書圈名人的書房

聊到了他的藏書時,辛老師說,他能擁有這麼多的書,在以前做夢都想不到。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在某個教授家看到了四架子書,這讓他羨慕得不得了,盼望著自己有一天也能擁有這樣多的書。

而今他擁有了這四架子書十倍以上的藏書量,這讓他很滿足,自己每天早上起來,睜眼一看,有這麼多的書,心裡就覺得特別幸福,感覺到自己比以前的很多學者幸運許多。正是由於善用這些書,辛先生做出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上書房行走》中記錄的每一位藏書家,都有自己與書結緣的故事,有些喜愛古籍,有些愛的是碑帖、手札,也有些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雜誌。儘管類型各有不同,但我們能感覺到他們對書的愛是一致的。

雖然每個人的傳奇故事各自獨立成篇,但這些有故事的藏書人聚集在這麼一本由藏書家寫的書裡,卻是塑造了中國當代藏書家的群像。這樣一群愛書成痴的人,對於他們而言,沒有書的日子,就像菜湯裡沒有鹽,就像生命裡沒有歌聲和陽光。

獲取聽書資源,請下載“仁仁閱”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