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實行土地流轉有什麼前景嗎?

抬頭笑笑咯J

可以這麼來講,接下來幾年,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局面預計將呈現大幅度範圍的打開。我們從國家在農業補貼對象往農場主、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就可以看得出來。

另外,農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正案中也對土地流轉的相關事項規定到了條例之中,這說明土地流轉將逐漸法制化,受到更多的法律保護。

至於土地流轉的前景,對於不同的主體,應該是不一樣的影響。

對於政府來講,土地流轉無疑是發展現代規模農業的基礎,對於我國農業的轉型有很直接的促進作用。

對於農民個體來講,土地流轉市場的擴大意味著自己不僅在從業方面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並且能夠獲得更多的土地潛在增值收益。

對於農村創業主體來講,在拿地方面更加方便,而且相對來講能獲得更多的國家補貼,降低部分農業生產成本,從而生產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

對於農村集體來講,能夠帶動村集體收益,帶活集體經濟。

對於土地流轉中介平臺來講,能夠聚集更多的土地信息,做好農村土地資源的“中轉站”工作,同時獲得市場收益。


土地論壇

首先,什麼是土地流轉?農村土地流轉其實就是一種通俗和簡潔的說法,全稱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或許會有朋友問,農民不種地嗎?為什麼要土地流轉呢?原因是之前的土地大都是小規模,面積較小,且比較分散,不利於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不利於管理,對此國家特地出臺土地流轉這一政策,鼓勵農民發展規模農業,集中種養殖,集中管理。

在流轉土地規模上,很多初涉農業的人,都很樸實地計算著自己的“規模效益”:1畝地1年賺500元,扣除給僱工的工資,我賺100元行不行?1000畝地,1年不就能賺10萬元? 種地越多,不就效益越好?其實,這種算法沒有包括這一點:“規模”除了產生效益,還會產生額外的難以控制的管理成本。新承包的土地大多是貧瘠的,投資承包費、肥料、僱傭工人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現在工人的工資挺高,以每人日工資100元計算,每個季節平均70天計算。工人工資7000元,加上肥料每畝地300元,土地承包費用每畝地1000元,澆水打藥每畝地100元。摺合每畝地成本投入3700元。根據這個,你可以大概估算一下每畝地的效益,刨去這些開支,你還能賺到多少?

作為國內休閒農業經理人的首家培訓機構,農學谷主要關注的是休閒農莊的土地流轉。旗下近1000名全國各地休閒農業經理人學員,從幾十到幾百幾千,甚至數萬畝不等,土地也多為流轉而來。農學谷商學院考察過不少“休閒農場”,發現:中小休閒農場所用的土地一般在50-300畝之間,200畝左右的農場居多。以北京意大利農場為例,有親子活動場地,種植場地,住宿場地,餐飲場地,200畝的規模也容易管理,所以,從純粹做休閒農業的角度來看,土地流轉並非規模越大越好。


農學谷

土地流轉是否有前景,這就需要戰略眼光和政策的把握了。

就像現在很多城市的房產一樣,近十來年的房地產升值空間簡直用恐怖兩個字來形容,從幾千每平到幾萬每平,價格飆升十多倍,有的甚至幾十倍,即使排除掉貨幣貶值因素,房地產的升值也讓人有點發懵啊!

“如果以前多買幾套房就好了”,這樣的後悔聲音經常有,但遺憾的是已經趕不上趟了。

對於農村土地來說,其實政策層面越來越明顯了,要“改革集體產權制度”,要”讓農民獲得財產性收益“,確權頒證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土地三十年承包期到期後再續三十年,種種跡象表明,農村土地政策所支持的方向是讓農民長期性地擁有土地以使用權為核心的支配權,考慮到與集體所有的物權不相沖突,會通過承包權的長效性來稀釋產權集體所有對土地商品價值的抑制作用。

很明顯,一旦農村土地的商品性價值凸顯,那麼就肯定會成為工商資本追逐的對象。

一旦城市房地產市場飽和,中國人口總量減少,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再加上政策層面的正確引導,城市房地產越來越會趨向於”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接下來,那些遊資、熱錢、工商資本必將追逐下一個可以投資的領域。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農村必將成為承載經濟創新發展的全新領域,那農村土地必將取代城市建設用地再次成為稀缺資源!

而農村土地流轉的速度正在加快,一旦流轉,都是通過合同形式確定下來的,而且合同期一般都較長,在合同法的保護下,那率先以低價獲得的土地承包權是否會等同於多年前在城市裡購買的房產呢?


原生態農場

農村土地流轉前景廣闊,也是大勢所趨,土地流轉與歸大集體是兩碼事。

農民進行土地流轉,是把零散的土地,往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等,進行集中,農民可以用土地入股參與分紅,也可以將土地承包權轉讓,獲得土地補償資金,也可以將土轉包給大戶、農場、合作社,土地集中連片的好處是,便於經營管理,便於大型機械化的作用,便於農業規模化種植。這樣能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業產值,也可以節省出農村剩餘勞力,投入到其它領域就業。

但現在看來,這條路不太順暢,農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吧!真有點信不過這些人。幾戶農民聯合辦家庭農場,又缺少資金和共同認知。由村、組牽頭成立合作社呢!還是算了吧!

說來說去,在農村,農民缺少可以信任的領頭羊,缺少有凝聚力、號召力村委會,合作就要同心同德,相互信任,一切沒有信任的合作,即使能走,也走不了多遠。


愚人多語

現如今土地流轉是個大熱門,大趨勢。土地經營權入股又對實現土地流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土地入股,打破土地零散格局,把優良土地集中起來,實施土地改造,然後以合作社或者大團體來對外承接一些項目,盤活了農村土地市場,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也更有底氣。同時,這樣很便於操作經營,能賺更多的錢,就能分到更多的工資和土地增值分紅,這看那些試點就能看出來。


現如今正好有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政策支持,農業部也要突出以土地經營權直接註冊公司等試點關鍵內容,確保明年6月完成試點任務,也許是個好時機。


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做任何事都是有一定的風險的,但是在這大趨勢和大支持的前提下,還是可以探索出一條適合的路的。老百姓最終要是能通過這個收穫更多,就夠了!


神州土地

土地為什麼要流轉,流轉土地是為了什麼?一句話為了方便耕作促進農業產品產業化。包產到戶時為了平等公平其間,一塊地劃分給很多戶,每戶一畝或幾分非常零散,機械耕種困難重重鄰里常發生你輾了他地他又輾了你莊稼的矛盾。大家就開始了就近地塊相互置換使土地連成片方便耕作化解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農戶人口增加土地欠缺需要土地來解決溫飽,又有的農戶人口減少土地增多耕種負擔重又有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土地就無人耕種便開始向需要土地的人承包,承包費也不怎麼高三、五十塊錢不等。近幾年因土地耕種成本增加,糧食價格低農副產品滯銷,需要土地的農戶有趨於保和,種地收益遠不如打工便出現了邊遠零散耕地棄荒現象,為了保護耕地提高農民收入政府便倡導土地流轉,農產品產業化,各種農業合作社便因運而生。便開始大片承包(流轉)土地,土地承包價也跟著水漲船高。流轉後的前景道底怎樣也無法斷言。不過進入這個新型行業的大都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估計不足造成虧損。在幾十年的單戶經營中單獨追求產量,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板結嚴重汙染已失去了後繼增產的空間。



無憂174343621

農村土地未來朝著向承包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等專業化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

以前的分散經營、家庭聯產承包的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糧食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加之國家對農村城鎮化的政策的落實和完善,同時現在的年輕一代觀點的變化,已不適應當代形勢的發展。

在這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現在農村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他們仍對土地有一定的情結,加之還能種田,而城市又相對絕少之用武之地,這些人才是土地流轉與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同時流轉後,各家各戶各種如拖拉機等農用機械又是怎麼解決,也是其原因之一。

此外,流轉後合同的落實、兌現與完善也很重要,媒體上已報道今年由於糧食減產,承包人悔約棄耕現象更不容忽視!

總之,這個道路和過程並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也不能抱著樂觀的態度,相關部門領導和百姓應坦然面對,慎重對待,未雨綢繆,積極應對並給予解決。


和風細語言

土地流轉大規模種植雖然看似是一件能提高農業效益的事,但是你們想過嗎?對於那些上有老人(而且老人沒有勞動和自理能力)下有小孩讀書‘需要大人看護’這一部分中青年他們該怎麼辦?其實種地對於他們來說也算被逼無奈,本來在外打工但為了老人和孩子他們不得不回到農村,在農村為了生活就只有種地,而這部人他們本來就沒什麼錢來大規模流轉土地,他們該怎麼辦,我想這也許是眼前這部分遇到的最大難題。


為了夢想敢於直言

農村土地流轉問題,不管人們怎麼評說,以我地現狀來看,並未感覺有什麼好的前景。為什麼呢?雖說農民將田地轉包給一些承包經營者,但是他們沒有長期打算,耕作一年算一年,而且價格一年比一年低。主要的問題是不規範,也沒有人對這些經營承包者進行管理,任其自然。農田基本建設承包者從未過問,如果這樣發展下去,農田,水利等設施現狀不可想像。到底往後如何發展,除非政府對專業戶加強管理,走上正規的農業經營道路。本人看法,有錯請指教!


應和2

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因為現在老百姓的溫飽已經解決了,過去家家有地種的基本保障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實際了,每家種幾畝地,一年掙2000塊錢的時代也過去了,農民也不願意去掙這點錢了,所以把土地集中起來交由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去經營這個思路是對的,即把農民解放出來,又能讓土地有人種,一舉兩得。但是現在的問題還有很多,需要慢慢的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