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美軍有一支不為人知的特種部隊——第75遊騎兵團,在官兵佩帶的臂章中竟然有民國徽記,至今已逾76年了,難道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秘?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一、這一臂章曾被回絕佩帶

恐怕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很難將“遊騎兵”與特種部隊聯繫起來,最多會聯想到美國南北戰役時期的遊騎兵。其實,遊騎兵的呈現要更早,據稱是1670年,為了抵擋印第安人而組成的半軍半民性質裝備,他們平時以十幾人為一小隊獨自舉動,甚至會反擊至數百英里之外,1756年才建立了首支正規遊騎兵部隊,堪稱是國際最早的特種兵。

不過,遊騎兵一直是由戰役而生,再由平和而散,就猶如咱家的敢死隊,沒有專門的獨自序列。在二戰期間的1942年,遊騎兵被從頭組成起來,《解救大兵瑞恩》中的瑞恩原型就是一名遊騎兵。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二戰完畢後,遊騎兵再次崩潰,然後順次類推至1974年,才將遊騎兵編入正式序列。其時,美軍管理層曾準備選用上述臂章,但被官兵回絕了(第75遊騎兵團建立於後),他們只佩帶傳統的遊騎兵臂章。

進一步說遊騎兵的性質,與人們認為的特種兵有些不同,它與海軍陸戰隊相同,是美軍唯二能夠參加正面作戰的特種部隊,而一般所說的特種兵反而更像曾經的遊騎兵。

收拾一下思路,呵呵,若從作戰方法來看,遊騎兵是擔任踹門的,而常說的特種兵是擔任翻牆的;若從軍事舉動而言,遊騎兵的值勤部隊必須在18小時內抵達全球恣意地點,往往比常說的特種兵要早到,而後者覺得自己幹不了的工作,往往會請遊騎兵來幫忙。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詳細到第75遊騎兵團,直至1987年才正式建立,至於此前的前史連續,就像前文所講的要費盡心機尋根問祖了,至少要追溯到1942年才算有前史,成果第5307混成支隊再次閃亮上臺。

二、尋根問祖到中緬戰區

從“混成支隊”這個名稱來看,就知道是個暫時拼湊的部隊。第5307混成支隊於1942年匆促建立,很快便被投放到亞洲中緬戰區,與孫立人率領的我國遠征軍並肩作戰。

其指揮官是法蘭克·麥瑞爾准將,依照我國軍隊的習慣稱該部為“麥支隊”。其時的臂章是這樣的,見下圖: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文字為“麥瑞爾掠奪者”,左上為“光天化日”,右下為“緬甸之星”,主色紅白藍綠別離代表5307四個數字,也就是這支部隊的編號。。

再看下中緬戰區的一致制式臂章,見下圖: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顯然是其時的中美緬三國國旗元素的組合,而美軍第5307混成支隊的臂章顯然是脫胎於此,至少在其時與所謂的“問候”無關,僅僅一個辨認標誌罷了。

至於中緬戰場就不用細說了吧,隨便搜一下就是一大堆,呵呵。總之,美軍第5307混成支隊與我國遠征軍並肩作戰,終究取得了成功。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插說一句,現在的第75遊騎兵團不招女兵,有插圖呈現女兵的肯定為錯。

三、引發對烽煙抗戰的回憶

作為一支特種的特種部隊,第75遊騎兵團屢次呈現在海外戰場,並自然會以此為榮,見下圖: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這應該是該團在追溯了前史之後,於2002年特製的六十週年紀念臂章,其邊緣組成U形的文字由左至右為:二戰、朝鮮、越南、格林納達、巴拿馬、伊拉克、索馬里、阿富汗。這肯定是先後參加的戰役,只缺席了危地馬拉和科索沃。

經過該團參戰及作訓的圖片來看,平時並不佩帶上述臂章,而是美國國旗,但在身著軍禮衣時,會將其作為軟式貝雷帽的帽徽,見下圖:

美軍有支特種部隊不招女兵專打硬仗,上戰場佩戴“中國”臂章

綜上所述一下,隨著第5307混成支隊在二戰後被改編,上述臂章便停用或稱作廢了,並沒有呈現在第75遊騎兵團所羅列的韓戰、越戰等戰役中,僅僅後來尋根問祖才從頭啟用。不過,這也是頗有意義的一件事,究竟能夠引發人們對烽煙抗戰的回憶,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