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從臨摹到創作是個永遠的話題——清華美院教授又來上課了

特約評改人:錢玉清(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書法從臨摹到創作是個永遠的話題——清華美院教授又來上課了

黎志強 行草斗方 規格44cm×44cm

釋文:北郭晚晴山更遠,南塘春盡水爭流。

黎志強作品評語:從臨摹到創作是一個永遠也講不完的話題,由於每個人的觀點、理念、方法的不同,收效也相去霄壤。如何科學、有效地把平時的臨摹積累自然嫻熟地轉化、融入到創作中,這是一個內化、漸進的過程,也是衡量一個書家“參悟”能力的主要因素。

該作者也許就碰到了此類“瓶頸”問題,從用筆的提按頓挫、使轉運鋒的細節來看,作者已有較好的臨摹基礎,但創作時明顯感到力不從心。整件作品顯得“空”、“輕”、“散”、“薄”。好的作品要有“分量感”,拿在手裡要有沉甸甸的感覺。有人說沙孟海先生的字“大風吹不跑”,黃賓虹說過“寫字要壓得住紙”,就是這個道理。

建議作者從小字開始,字體在目前的基礎上再縮小一倍嘗試創作,也許就容易把握了,以後視“功”、“性”的穩固再漸次放大。

書法從臨摹到創作是個永遠的話題——清華美院教授又來上課了

張爾彬 行草對聯 規格136cm×35cm×2

釋文:雅琴飛白雪 高論橫青雲

張爾彬作品評語:作者用長鋒兼毫書寫,流美勁健,蕭散靈秀。也很講究字形的欹正相生,瞻顧向背,“高”的左傾、“雅”的右傾、“琴”的中正、“青”的憨態等都較好地反映了作者的造勢能力。在所有的書寫形式中,對聯屬於最有難度的類型之一,寫好一幅對聯遠比創作一件其他形式的作品耗時、耗力、耗神,因而很多書家“談對色變”,寫聯生畏。作者知難而進,精神可嘉。

存在主要問題是:一、取法定位不高古。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作品今妍有餘,古質不足。

二、寫左聯時忽視了對右聯的觀照,以至於左聯的意態與右聯無明顯區別。左右聯字距、筆法、收展等都未產生應有的對比關係。

三、上聯的“庚寅年立冬”和下聯的“張爾彬書”幾乎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應有錯位才好。

四、第二個印章與“雲”的上沿在一個水平線上不妥當。

五、“雲”、“雪”的“雨”部形同孿生,何美之有?

書法從臨摹到創作是個永遠的話題——清華美院教授又來上課了

錢玉清示範作品 規格136cm×34cm×2

特別提示:千年蘭亭號作品點評推出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特別關愛。應讀者要求,我們定於每週一、三、五定期推送作品點評欄目,希望得到大家一如繼往的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