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有效的看書並記憶?

簡單就好15604901

我們在一些綜藝訪談類節目中,經常看到一些文藝大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出口成章,侃侃而談。比如高曉松、老梁等,這些人常年保持著超高的閱讀量,並且長久以來,積累了大量的各領域知識,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風格。那麼,你可能很疑惑:這些人為什麼能記住這麼龐大的信息量呢?難道他們真的天賦異稟,記憶力超群嗎?

其實,說實話,我所接觸到的所有知識達人,沒有一個是憑藉異於常人的天賦,來記住書中內容的。都是靠著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精讀、重讀加主題閱讀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的知識。而除了牢記書中內容以外,我們首先得把一本書讀懂,讀透,並且進行主動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是所有類型的書籍的閱讀基礎,我想這也是,題主所表達的“有效的看書”的準確含義。


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吸收一本書的內容,記得更牢呢。

先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我們之所以在一開始不講方法,而講習慣。是因為這一點太重要了,重要到沒有這個習慣,其他的方法都不會產生任何效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只有在養成了一種行為習慣以後,才有可能更加專注。換句話說,如果你好幾個月才想起來看一本書,那麼給你方法,你也用不上,也不知道怎麼用。而一旦我們把讀書視為了一種生活常態,就更願意去嘗試那些更加有效的閱讀方法,所以如果你一年看不了兩本書,那我的建議就是先養成習慣,再來學習方法。

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一旦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那我們就可以對自己提一些要求了。要知道,如果我們在讀書時,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怎麼讀就怎麼讀,那麼讀完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問三不知。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對自己提一些閱讀要求,比如給自己設置幾個問題,然後要求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讀完一本書以後,要做出令自己滿意的解答。這些問題可以是: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這本書的那幾個部分令我印象深刻?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什麼?

如果介紹給別人,我最想說的推薦詞是什麼?

這些都是比較有引導性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專注閱讀的過程,從而也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寫書評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記得我寫第一篇書評的時候,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因為寫書評的前提是你要完全理解一本書,而且要把這本書的核心內容,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幾個核心重點之間要有邏輯關係,而且還要加入你自己的觀點。最好還能用書中的知識,帶入生活中的例子進行論證。這些就需要,你真的是讀懂了整本書,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陌生詞彙。

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自動搜索那些比較重要的內容,並且會主動將自己的瞭解和書中的觀點進行關聯對比。這樣一來,讀書記不住內容的情況,也就大大減少了。


重讀

最近我開始重讀去年讀過的一些書,我發現很多內容就好像從來沒接觸過一樣,這說明了三點問題:一是,記憶的不牢固,二是一部分內容當時沒有理解,三是讀的不夠認真。

那些問題就是我們重讀的關鍵意義。我們的記憶並不十分可靠,所以有一些平時不常接觸的內容,會很快遺忘。而當初我們因為水平和閱歷有限,所以沒有深度理解的內容,可能我們在重讀的時候,因為自身的成長,對這一部分內容已經能夠完全領悟了。另外,我們在第一次閱讀時由於分心,走神錯過的內容,在重讀的時候,也可以把它挖掘出來。

這三點就是我們重讀的價值。以上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大家總結的四個方法,如果你有其他方法也可以留言分享給大家哦~



泰迪抱枕

推薦這個方法:

1.當你決定讀這本書的時候,

先看它的前言部分和目錄部分。

看前言部分,是為了弄清楚作者的主旨、作者要闡述問題、他論證的方法是什麼、有哪些證據支持他的論點。這些都很容易在前言找到。

看目錄部分,是為了弄清楚整本書的結構,還有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同時,可以判斷哪一章應該重點讀,哪一章應該閱讀略讀,哪一章甚至可以不讀。

如果前言和目錄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可以繼續看推薦語、第一章和最後一章。



2.弄懂了上面的問題之後可以開始閱讀。

讀書的時候不要做筆記,以理解為主,保持自己思維的流暢性。

同時,帶著上面提到的問題來讀書,要驗證書上的內容是不是跟前言介紹的一樣,框架是不是跟你自己總結出來的一樣。

帶著問題讀書,你的頭腦會活躍很多,而且對內容的理解也更深刻。

3.讀完了書以後,試著合上書本,根據你的記憶,動手整理一份讀書筆記。

主要整理的要點就是作者的主旨,作者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論證的細節。

用自己的語言來回憶這一步很重要,因為需要充分調動了你的知識儲備和記憶,是一次主動學習,是將書中知識內化的操作。



4.筆記做完以後再打開書,將筆記和書本的內容對照檢查。

看看自己哪些地方是沒有回憶起來的,或者記憶模糊的,這些就是你沒讀懂的地方,重新再讀一遍,將筆記補充完整。

經過這個過程,你已經非常有效的消化了一本書的內容了。


伍鋅在讀書

1、看書的“初始效應”和“末尾效應”

看書的開始階段和結束階段,所看的內容比較能被記住。因為剛開始看書的時候注意力相對集中,最初所學的東西往往是最記憶猶新的。所以重要的內容要首先看,不要被細枝末節的瑣碎知識點消耗太多精力。看書的結束階段所看的內容,因為距離合上書的時間較短,往往能記得八九不離十。


那這個比較高效率的記憶階段是多久呢?答案是15分鐘。有研究表明,15分鐘之內注意力較高,在記憶達到45分鐘時,注意力處於普通階段,若此時稍作休息,那麼普通注意裡能持續到90分鐘。每隔90分鐘,大腦會處在睡眠與覺醒狀態的更替階段。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上課的時間是每節課45分鐘,大學階段的課程一般為兩小節,也就是90分鐘。所以要記住比較重要的內容,必須繼續抓住黃金記憶15分鐘。



2、重複使用,強化記憶

海馬體負責短期記憶,顳葉負責長期記憶。海馬體,又名海馬區、大腦海馬,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

海馬體暫時存儲信息的週期為1~2周,這個階段需進行2~3次的重複使用。在1、3、7天進行復習,一週之內輸出3次。



3、打動內心,能夠強化記憶。

幸福感能夠提高記憶力——興奮讀書法

在興奮的時候讀完令你興奮的書,覺得有興趣就一口氣讀完。——趁熱打鐵

興奮、幸福、快樂等感受,能夠提升記憶力的效果。

4、能夠就其中的內容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感想意見。

記憶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階段是輸出階段。思維導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複習方法。

“輸入”→→→“輸出”,不僅要注重“量”,更需要注重“質”。注重速度的同時,要注重內容的真正吸收。無法實現自身的成長,記住書中內容,讀書也只是時間與金錢的浪費。

深化記憶:標註重點、劃線、隨筆、啟發靈感、記憶圖像、熒光筆突出給重點和要點等。



5、盡力壓縮在手機及社交網站上的時間浪費,提高學習效率。

其實目前你真的可以每天抽出2個小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真正的自我投資。必須要設定目標,不要覺得自己做不到,你還沒有做,怎麼知道做不到?比如設定目標,三天讀一本書,如果三天時間到了,而你還沒有讀完,那你就可以隨機調整計劃,5天內讀完,但絕對不可以一拖再拖。


海上生明月耶

怎樣有效的看書並記憶?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對我個人有效的看書和記憶的方法:

1、先瀏覽目錄,大概瞭解這本書的剛要

我每當讀一本書的時候,並不著急讀正文,而是先瀏覽一下目錄,大致瞭解一下這本書到底想要講什麼,有多少章節等。


2、快速閱讀第一遍,對這本書有一個初步記憶

可能有的人喜歡慢慢的閱讀,而我比較喜歡第一遍快速閱讀,一本幾百頁的書可能很快就翻完了,第一遍閱讀我並沒打算能深刻記住些什麼,只是想要知道這本書大概講了什麼內容,對我有沒有吸引力,值不值得我再深讀第二遍。

3、第二遍慢慢品讀加強記憶,並做讀書筆記

如果翻了第一遍,覺得這本書值得我深讀的話,那麼第二遍我就會認真細心的看,裡面有好的語句也會摘抄下來,看書做筆記是我一直以來養成的習慣,總覺得那一本本的讀書筆記就是精華。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基本上對一本書就有了一個有效的記憶。在這個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有多少人還和我一樣喜歡讀紙質書呢?或許大多數都喜歡網絡小說吧!


喬佳琳ff

怎樣有效的看書並記憶?



首先要為這個提問喝彩,因為現在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生活中到處充斥著毫無營養的文化快餐,能坐下來細細讀書,慢慢品味的人越來越少了,讀書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本人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說一說怎樣有效的看書並記憶,與各位共勉。

記得培根在《論讀書》當中曾說: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


在讀書過程中,我一般把要讀的書分成兩類:一類是專業的書籍,對自己的工作有用;第二類是娛樂性的,我統統把他歸為閒書。在這兩類書的閱讀上,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

第一類專業的書籍:這類書籍我採用的讀書方式是朱熹在《訓學齋規》中所說的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我在後面又加了一個“手到”。為什麼加一個“手到”呢?我們不是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嗎?徐特立先生也曾經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話,所以,讀書要做筆記。把書中重要的內容,自己的所思、所感隨時記下來,對讀書和學習來說非常重要。閒暇時,還可以拿出來,一是溫習書中知識,二是重溫當時讀書的心情,生活瞬間就變得有滋有味了。





第二類書:也就是我說的“閒書”。讀這類書,我採用的是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方法。一看書名,書的名字是文章精華的濃縮,是作者的點睛之處,從名字當中你可以大體判斷一下這本書是不是你的菜。

二看目錄,在目錄中,你可以整體瞭解作者都寫了些什麼。三看章節,在看目錄的基礎上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認真閱讀,把有用的內容迅速記憶下來。



最後說一點,讀書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豈不聞趙普曾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代人中也不泛以讀一兩部書而成為大學問家的人,讀書質量很重要。

各位,您有何好的讀書經驗,歡迎分享。


淡然坦然怡然

看書一定要看“進”書裡

都知道看書,要看得進去,什麼叫看得進去?我理解的進去是,把自己當主人公(不一定是主角)去理解。所以為什麼有的人看電視電影或看書能看到哭或笑?又不是她的事她哭個什麼勁?那是因為她把自己當成了裡面的人,感同身受的裡面人物的苦與樂。我看書從來不重複的看,不是我記憶力超群,是我把書裡主人公的經過當成了我經歷,而不是當它是書裡的事在記。它是我曾發生過的事,而不是我需要用心費腦子去記的東西。我在很多時候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書名,是誰寫的了,但只要發生差不多的事件時,我就能把書裡經過的事,像在說自己的事一樣複述或做出來。每個人在記自己的事情時,總是更容易些。你現在想一下,你幾歲時發生的一些事件,是不是也能如昨天剛發生一樣的清晰呢?

書,無非是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第一人稱可以很好的理解,第三人稱就更厲害了,可以瞭解所有人的思想。知道他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這麼做,假如你在他的位置上你會不會如他所選,或比他處理得更好?

為什麼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說?

你在家讀一萬卷書,當然沒有走了一萬里路遇到的事情多。也不能說讀書沒有比路上遇到的事多,只是讀書,大多數人還是會選自己喜歡的讀,這樣就很有可能只懂一個類型。而路上發生的事,是不受控制的,是每天個人各樣的想法與事件發生,當你遇上時,你怎麼處理,導致了什麼樣的後果,都是不一樣的。這就像是圖片與視頻的區別一樣,圖片是靜止的,是別人精心留下給別人的一面。視頻能看到更多的東西,它可以看當時發生的什麼事,導致的這樣的結果。讀書就像看圖片,旅行就像看視頻,這是條件所限的區別。不管哪個時期比較出名的人物,都會有兩大特點,那就是去的地方比較多,和看的書特別的雜。在我們沒有能力到處體驗生活時,最好就是把別人的經歷變成自己的。

一本書一百個人看,就能有一百種理解,端看你怎麼看它,看的什麼。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二號首長)。這本書有的人覺得講的是小人得志的一些風花雪月。但我覺得這本書把人性的劣根性寫得非常的到位,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反抗,而是沒有那個伯樂,你再有才華也是白搭。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互相探討。我是,善吾,一個不認識你卻能說出你心聲的人


善吾

首先是先看書的封面和目錄,本人看書也是這樣做的。

書的封面會有作者對寫這本書的原因和心歷路程有一個簡介。目錄當中是列出了本書的章節和內容,而且一般都是按照邏輯順序編寫的。

第二,讀者可以從目錄中找到自己最迫切想讀的知識,或者是可以先看自己不懂的知識。

第三,在讀書的過程中,應該同時做筆記。當覺得是重點時用不同顏色的筆畫下來,當讀到某些部分很有感悟時,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感悟寫在書上。就像我當時讀一本書的時候,書的內容講的是什麼現在已經記不得了,但當時的感悟現在任然記的很清楚,而且還啟發了自己可以寫一部相關的小說。

關於做筆記這一點,本人的建議是直接寫在書上。有些人會專門用一個筆記本放在旁邊,邊讀邊記,這樣筆記當然做的好,但是過後會有多少人會再翻看?如果是要專門用一個筆記本的話,我一般是為了學某一項專業知識,或是某個技能的時候,才用筆記本,而且這個筆記本是專門針對這一本書的,不會再夾雜寫一些其他的東西。

第四點就是成篇的輸出讀書筆記了。

如果你讀了一張,或幾章,很有收穫,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收穫心得寫成一篇文章,後面的部分也是這樣。一本書可以寫出好幾篇讀書筆記和心得來。最後讀完,可以總結之前的幾篇讀書筆記寫一篇總的讀書筆記。有些人是把整本書都讀完才來寫讀書筆記或書評,這對有的人來說有一定難度,因為當你讀到後面前面的很多知識已經忘了,還有是最後才來寫已經無法還原當時的感想和心得了,一些關鍵的知識點也記不得了。如果你達到一定的水平,一本書讀完再來寫也是可以的。

通過理清邏輯順序、整體把握、輸出讀書筆記等方式,你就可以讀透整本書了,記憶也不是問題了。

希望上面的小方法對你有幫助。


紅豔的綻放

先談有效看書,之後再談有效記憶。

有效看書這方面,王國維的思想可借鑑。

個人的想法是,書也是要區別對待的。王國維的讀書方法雖有大儒風範,但這畢竟是清朝的老黃曆了。當時的書有限,現代的書卻太多了!我就跟著湊熱鬧,寫了四本了。書看多了,自然就可以憋出來幾本了。

看書第一步先明確看書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了消磨時間,那這就無所謂,一般喜好就好。網上的速食垃圾很豐富的。當然已經明確是禁書或者“壞書”的,最好不看。這些東西就如罌粟,誘人,更害人。看了不如不看。可是既然能流傳、傳播下來,其誘惑力並不是一般人能抵禦的,更不是沒有鑑別能力的人能抵制分辨的。沒有必要太自負自己擁有能看清真偽,判斷是非的素質,抬這個槓的結果,一般都是後悔的。我的選擇就是不浪費時間,不看。

如果是為了提高思想、提高能力,提供專業水平,真想學點什麼,那就得看點專業的書,“正經的”的書。當然,這一般都比較討厭,而且令人頭疼。上學時候討厭看書不愛看,結果工作了,就得補課,自己看書,自找討厭。沒辦法,人生就是如此矛盾。

找到這種“正經的”書了之後,再說看書。

現在是信息時代,信息爆炸,信息量太大。書行也不甚景氣,也讓書沾上了銅臭氣。面對金錢的誘惑和要挾,書裡面現在也一樣有注水、一樣有垃圾。浪費時間在這上,得不償失。人生有限,又有多少可以看書的時間,奢侈不得。

因此看書第二步,最好先給予粗略的鑑別。那麼就是速覽,一目十行也無所謂的。同時,在頭腦中給自己提幾個小問題,第一,這書是不是自己需要的?第二,這書的水平如何?不要求太多,比自己高明就足矣。第三,快速越過兌水的部分。這個能力也需鍛鍊的。

當這個環節結束之後,那麼就需要進入第三步:攻堅狀態--“啃”書程序。拿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吃透。這沒捷徑,必須練出一口好牙來。至於你說的記憶問題,都不要考慮。啃飽了之後,你會發現,一本書就變成了幾個章節,每個章節就是幾個主要的事情,而這事情已經在你腦海中了。若非應付考試,沒必要逐字背誦,理解就好。這樣一本書也就剩下一頁紙了,你已經記住了。

這是一種提高理解能力的讀書方式。

但人的記憶是有規律曲線的,忘卻才是人知識不斷更新提高的最好方法。當你被逐漸提高的新內容佔滿大腦的內存的時候,舊的、低級一些的,早就忘了,這是好事。免得內存不夠,學不了新東西了。當然,對於特別重要的書,是需要溫故而知新的。多年以後再看同一本重要的書,你會有驚喜的新發現的。

對於喜歡傳統文化的,喜歡看古書的,例如《周易》、《道德經》這種,當你的思想境界逐漸提高之後,每看一遍,你都會有新認識的。


霹靂火76228767

說一下自己最近的一個看書經驗。

最近再看關於心理學歷史體系的書籍。畢竟想學習某一學科,必先了解其歷史脈絡和各種學術觀點。

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始一直以閱讀為主,重點的地方標註一下,但總體下來有的也是記不住或不清晰。怎麼辦呢?

給自己提一些問題,從後往前推衍或總結,這時候自己對這本書就有了深刻印象。而對其中重點的理論觀點、思維模式以及相互關係進行反覆思索和記憶。這樣對這本書又有了自己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對這個學科的體系結構有了掌控。

如果我想繼續學習心理學的話,我會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理論、一個感興趣人物的作品接著開始。把握他的觀點、思維模式、論證方式、相關案例以及與之相關人物的觀點。後一種方法我稱為——關聯法,關聯人物或關鍵思想,看各個名家互懟互噴也是很有趣的。之後沿著這條線繼續下去,以點帶線,以線鋪面。

這是我學習某一學科的一點點經驗之談。最好在學習的過程中,用筆記記,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如果是看古典小說或西方的文學作品,可以先看一下那些文學家或評論家針對此書的評論。

如果是看實操性強或只是想了解一下書籍,可以先看目錄和前言導論,擇章而看,有圖就看圖,有實證方法就看實證方法。感覺好的地方,有用的地方記一下就可以了。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午睡的夜貓

有效的看書,應該是帶有目的的去尋找答案更有效吧,就比如你翻菜譜就是想知道那個菜怎麼做,其他的都無關,所以看一本書之前最好想想你為什麼看這本書,最好給自己提三個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會更有效率。

關於記憶,我覺得成年人看書重要的是學會並運用吧,把知識內化成能力想忘記都難。

看的時候對於印象深刻的點或者覺得有用的點做標籤,看完以後回憶書中的內容並做記錄,總結會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一定要自己試著複述看過的內容,這和閱讀一樣重要。

想著你要把剛才看過的知識點教給一個十歲的孩子,你怎麼教會讓他很清楚明白呢?只有自己清楚了你才會給別人講明白,而把一個知識能用最簡單直白的話說出的人一定也是對這個知識明白的很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