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漫話元宵

文字:朱祖厚

攝影:佘琦輝

導語

元宵節裡,家家戶戶的主婦,總是那麼一絲不苟,在她們心目中,虔誠事關一家人的幸福順風。

元宵節的主題是感謝社稷之神,感謝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生活,敬畏神明,正派做人,並表達對將來的良好願景。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據說元宵節開始於漢朝,可謂歷史悠久。最早知道有元宵節慶,是在小時候看莆仙戲《薛剛鬧花燈》時,並且知道了元宵節和燈有關係。戲臺小世界,終究體會不出元宵熱鬧的盛況。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靈川東汾五帝廟鬧元宵(佘琦輝/攝影)

七十年代中期,讀到閩西武平縣氣象局編寫的一本書,裡面提到天氣諺語:

雲蔽中秋月,雨打上元燈。據說自然界存在天氣韻律,148天后天氣會重複。有更通俗的說法: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雨打燈。後來又讀到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於是知道了元宵又稱為元夕上元節

看新婦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國歡新坡鬧元宵(佘琦輝/攝影)

村裡解放前有鬧元宵,自從我出生,元宵節就廢掉了。但是正月十六尾暝元宵看新婦是保留節目。村裡有一句諺語:看新婦,看新不看舊,看舊主主(主,莆田話讀“祖”,戶戶的意思)。正月十六晚飯後,凡是這一年娶了新媳婦的人家,開大門點大燈,準備糖果和紅棗紅糖薑母茶招待看新婦的人們。新媳婦盛裝坐在眠床頭,把嫁妝箱櫃打開展示,任憑村人觀賞,評頭論足。看新婦有助於快速提高新媳婦在村裡的知名度。品貌漂亮,妝奩豐厚的新媳婦自然風光無限。背後議論,則猶如在各自的朋友圈留言。

解放後看新婦是由村婦聯組織的。我是1976(丙辰)年結婚的,到1977(丁巳)年元宵看新婦時,我大女兒馬上就要出生了。古人認為孕婦身心易受邪氣侵害,所以晚上不可以開門。隊裡的婦聯小組長通知凡是孕婦免於裝新婦給人們觀賞。那時家窮,我們的結婚洞房是一間土屋,土格牆上搭上竹竿為梁,釘上竹片為椽,再鋪上蘆葦,蘆葦之上鋪上一層和著稻草的黏土,黏土之上是屋瓦。雖說冬暖夏涼,畢竟是土屋。我想象著如果有看新婦,村裡人會怎樣在他們朋友圈留言。一個鐵定的事實是,妻子由少女跳過新婦這個環節直接變成舊婦了。其後村裡尾暝元宵看新婦因為某種緣故不再成為習俗了。


做福首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白沙澳柄元宵(佘琦輝/攝影)

大約是1984年,村裡幾位老人開始籌備恢復鬧元宵活動。解放前元宵做頭是按結婚先後順序輪流的。村中部朱姓稱為中境,正月初十做元宵。村西是林姓,元宵在十一日。我們是村東朱姓,稱為

上境,元宵在初八這一天。每年有八位男子輪流元宵“做頭”,文雅一點,稱作“福首”。因為解放後幾十年沒有鬧元宵,如果從解放前還沒有做頭的人開始輪流,那會有太多的男子到八九十歲都輪不到。考慮到做頭不單單是經濟上的負擔,還要連續三天三夜執事疲勞,老人們經濟上和體力上都無法勝任,村裡董事會就決定1980年前結婚的男子,每人繳納多少錢,集體做頭。這樣我父親和我們兄弟都在交錢做頭之列。所以我對元宵做頭沒有親歷,只知道個大概。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廟(佘琦輝/攝影)

正月初七晚上,宮廟董事會就在宮廟裡組織上境做頭的人開會,安排活動程序,通知注意事項。初七晚上八家做頭的還要在社公廟裡給筵桌擺好祭品,規模相當大,有好多的男男女女在幫忙。做頭人家的家裡也要擺好筵桌祭品,並組織安排家人和親族參與執事及其換班事宜。初八日一整天祭祀,社公出遊,一直到初九凌晨回社裡。初九白天做頭人家大辦酒席,宴請親朋好友。我父親說,解放前元宵酒宴稱作春酒,要連續辦三天。那時家家都窮,春酒只是確保客人能夠吃飽而已,因此,芋頭、燜豆腐、炒米粉是必有的三道菜。現在的元宵酒宴一年比一年高檔。沒有做頭的人家除了有親族做頭要去幫忙執事之外,還要在家裡大門內擺放供桌,社公出遊經過前要祭祀,經過時要迎接社公,稱為接駕。

妻子一向是非常重視元宵節祭祀的。這十幾二十年我們是在城裡居住。元宵節前一兩天她的心裡一直在盤算計劃著。初七那天她就把祭祀要用的一應祭品準備好,並且總是記得打電話到老家,拜託我弟婦幫著備辦祭祀用的

大香、貢銀、元宵糕和給做頭人家賀喜用的金簪紅布等。其實每年我弟婦都是早就幫我妻子採購預訂好了。節日之前之中,無論家道殷實與否,主婦們個個紅光滿面,神情喜悅,總是盡最大的虔誠和努力,為上天,為社稷之神,也為家人呈獻一個最完美的元宵節。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黃石江東梅妃故里(佘琦輝/攝影)

初八早晨,妻子早早就催促一家人動身回老家,提兜裡裝滿各種各樣的祭祀食品。到家時,我弟婦已經幫著把門前磚埕打掃乾淨了,凡是認為稍有不潔之處都用綠色樹枝遮蓋。妻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鑲著白邊的紅旗套上旗杆,掛在樓上窗戶外,這就有了節日慶祝的氣氛了。然後是掃地,洗滌祭祀用的桌子杯盤,其次是給花瓶換水,換上新剪來的天竺月季花。再給祭祀用的公雞嘴巴銜上一束月季花蕾綠葉。然後是擺好供桌,繫上桌裙。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廟(佘琦輝/攝影)

供桌上由前而後、由左而右按順序擺放:花瓶;香爐;紅燭一對;橘子果盒;果盒左邊是三個茶杯,各放進茶葉,加進清水;右邊是一瓶酒,三個酒杯;六個小碗的齋菜一字兒擺開,分別裝著炸花生仁,炸紫菜,寸棗,瓜子,糖果,山楂片;面飯:裝在一個杯子裡的一截線面和另外一個杯子裡的乾飯,一左一右;最後面是象徵十全十美的十盤祭禮。齋菜和麵飯分別貼上小紙花,十盤祭禮貼上大紙花。紙花上剪著財丁駿發,順風順水,人壽年豐,物阜民康等祈福之語。雖然不知道孔夫子“祭神如神在”的教導,家家戶戶的主婦,總是那麼一絲不苟,在她們心目中,虔誠事關一家人的幸福順風。

呼神詞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廟(佘琦輝/攝影)

父親健在時,總是由父親給我兄弟幾家呼神。父親上過私塾,塾師是他的祖父,我的曾祖父。所以他的呼神詞有固定的格式和用詞。他七十幾歲時曾經給我們每家用紅紙寫一張呼神詞,可惜我們年年依賴他呼神都習慣了,不以為意,沒有珍藏,好像他會活到三百歲似的。到他九十歲去世時,那張紅紙早就下落不明瞭。呼神詞大概是:

今旦是農曆XX(如:戊戌)年正月初八元宵節,弟子某某人攜闔家大小,備辦清茶美酒、果盒六齋、面飯花生、元宵米糕、豬肉雞公、綠豆紅團、秫米紅團、起酵紅團、線面紅棗等等十盤,敬奉玉皇大帝、上天諸神、永安社尊主明王、后土夫人、齊天大聖、大聖齊天、五路元帥,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一家大小平安健康,大人工作順利,孩子學業優秀,伏祈尚饗!

尊主明王就是社公,后土夫人俗稱社媽,據說是社公的妹妹,他們是共工的兒子女兒,分別為

社稷之神。對神祇名字的正式稱呼都是四個字,連呼神詞也大都是四字一句,我懷疑是《詩經》每句四字的習慣遺留。《詩經》裡有三十多首是祭祀神祇的詩。後悔父親健在時沒有問清楚,怎麼會有齊天大聖和大聖齊天,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怎麼會供在社廟裡。呼神完畢,父親最先,一家大小依次跪拜唱喏。然後是等待。

出遊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國歡新坡鬧元宵(佘琦輝/攝影)

下午兩點左右,銃聲大作。在大旗、頭燈和彩旗的引領下,車鼓隊,腰鼓隊,十音八樂隊過後,頭人們各自捧著頭爐,家屬陪護著,親族放鞭炮,按順序慢慢行進,其後是社公社媽的轎子,各四個人抬著。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白沙澳柄元宵(佘琦輝/攝影)

經過每一家門口,早就準備好放置在地上的幾米長的鞭炮響起,一家接一家,鞭炮聲連綿不斷,震耳欲聾,濃煙四起,遊行隊伍如行進在濃霧仙境之中,有時連臉都看不清楚。社公社媽駐蹕做頭人家時,鑼鼓喧天,銃炮齊鳴,更是熱鬧非凡。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白沙澳柄元宵(佘琦輝/攝影)

每一家主婦或是主婦的女兒手拿一大把點著的香,在每一位頭人經過時,忙不迭地與頭人香爐裡的香互換,互相道賀祝福。還準備好了疊成三角形狀並用紅髻線穿好的十元或二十元或五十元的錢,待到社公社媽的轎子經過時,又忙不跌地給社公社媽上香和

“掛脰”,“脰”是脖子的意思。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蓋尾前連鬧元宵(佘琦輝/攝影)

“掛脰”其實就相當於送紅包或題緣金。實際上,社公社媽神像在轎子裡,“掛脰”錢只能掛到轎子的角柱上。這個時候我一邊和經過的頭人們點頭致意,一邊自己還得燃放鞭炮,然後在早已準備好的早稻草上燒貢銀,真是手忙腳亂。貢銀一大一小,大的燒給玉帝和上天諸神,小的燒給社公社媽。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國歡新坡鬧元宵(佘琦輝/攝影)

社公出遊的隊伍過後,父親“拜神”,拜神詞與呼神詞大體一樣,我猜想結尾應該是拜謝神祇享用祭品並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祈求。父親是個認真的人,他認為做人要“有譜”,他的拜神詞一定也是有譜的,可惜我當年沒有認真去聽他怎麼拜神。收拾好供桌上的供品之後,我們一家就告別兄弟姐妹和親族們回城裡了。晚餐照例是一家歡聚,出好幾道大菜,大吃大喝,為正在開始的新一年生活和奮鬥積攢足夠能量和飽滿精神。但是據我所知,黃石地區各村元宵節好像都沒有遊燈和吃元宵丸的習俗。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元宵節日的熱鬧氣氛。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廟(佘琦輝/攝影)

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有慶祝開年和慶祝豐收的節日,並借這些節日團圓歡聚,享受美食,期待美好未來。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廟(佘琦輝/攝影)

元宵節的主題是感謝社稷之神,感謝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生活,敬畏神明,正派做人,並表達對將來的良好願景。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蓋尾前連鬧元宵(佘琦輝/攝影)

從這點意義上說,不必煙花,無須鞭炮,然而再虔誠都不過分。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文字:朱祖厚,莆田四中英語教師,2010年退休。近一兩年開始學習寫作,所寫文章皆平鋪直敘,但內容真實可信,態度認真。

做頭、出遊、看新婦,莆田人鬧元宵那些事!

攝影:佘琦輝,網名大米,騎行在路上,攝影在路上,分享快樂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