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漫话元宵

文字:朱祖厚

摄影:佘琦辉

导语

元宵节里,家家户户的主妇,总是那么一丝不苟,在她们心目中,虔诚事关一家人的幸福顺风。

元宵节的主题是感谢社稷之神,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生活,敬畏神明,正派做人,并表达对将来的良好愿景。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据说元宵节开始于汉朝,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知道有元宵节庆,是在小时候看莆仙戏《薛刚闹花灯》时,并且知道了元宵节和灯有关系。戏台小世界,终究体会不出元宵热闹的盛况。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灵川东汾五帝庙闹元宵(佘琦辉/摄影)

七十年代中期,读到闽西武平县气象局编写的一本书,里面提到天气谚语:

云蔽中秋月,雨打上元灯。据说自然界存在天气韵律,148天后天气会重复。有更通俗的说法: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雨打灯。后来又读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知道了元宵又称为元夕上元节

看新妇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国欢新坡闹元宵(佘琦辉/摄影)

村里解放前有闹元宵,自从我出生,元宵节就废掉了。但是正月十六尾暝元宵看新妇是保留节目。村里有一句谚语:看新妇,看新不看旧,看旧主主(主,莆田话读“祖”,户户的意思)。正月十六晚饭后,凡是这一年娶了新媳妇的人家,开大门点大灯,准备糖果和红枣红糖姜母茶招待看新妇的人们。新媳妇盛装坐在眠床头,把嫁妆箱柜打开展示,任凭村人观赏,评头论足。看新妇有助于快速提高新媳妇在村里的知名度。品貌漂亮,妆奁丰厚的新媳妇自然风光无限。背后议论,则犹如在各自的朋友圈留言。

解放后看新妇是由村妇联组织的。我是1976(丙辰)年结婚的,到1977(丁巳)年元宵看新妇时,我大女儿马上就要出生了。古人认为孕妇身心易受邪气侵害,所以晚上不可以开门。队里的妇联小组长通知凡是孕妇免于装新妇给人们观赏。那时家穷,我们的结婚洞房是一间土屋,土格墙上搭上竹竿为梁,钉上竹片为椽,再铺上芦苇,芦苇之上铺上一层和着稻草的黏土,黏土之上是屋瓦。虽说冬暖夏凉,毕竟是土屋。我想象着如果有看新妇,村里人会怎样在他们朋友圈留言。一个铁定的事实是,妻子由少女跳过新妇这个环节直接变成旧妇了。其后村里尾暝元宵看新妇因为某种缘故不再成为习俗了。


做福首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白沙澳柄元宵(佘琦辉/摄影)

大约是1984年,村里几位老人开始筹备恢复闹元宵活动。解放前元宵做头是按结婚先后顺序轮流的。村中部朱姓称为中境,正月初十做元宵。村西是林姓,元宵在十一日。我们是村东朱姓,称为

上境,元宵在初八这一天。每年有八位男子轮流元宵“做头”,文雅一点,称作“福首”。因为解放后几十年没有闹元宵,如果从解放前还没有做头的人开始轮流,那会有太多的男子到八九十岁都轮不到。考虑到做头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负担,还要连续三天三夜执事疲劳,老人们经济上和体力上都无法胜任,村里董事会就决定1980年前结婚的男子,每人缴纳多少钱,集体做头。这样我父亲和我们兄弟都在交钱做头之列。所以我对元宵做头没有亲历,只知道个大概。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庙(佘琦辉/摄影)

正月初七晚上,宫庙董事会就在宫庙里组织上境做头的人开会,安排活动程序,通知注意事项。初七晚上八家做头的还要在社公庙里给筵桌摆好祭品,规模相当大,有好多的男男女女在帮忙。做头人家的家里也要摆好筵桌祭品,并组织安排家人和亲族参与执事及其换班事宜。初八日一整天祭祀,社公出游,一直到初九凌晨回社里。初九白天做头人家大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我父亲说,解放前元宵酒宴称作春酒,要连续办三天。那时家家都穷,春酒只是确保客人能够吃饱而已,因此,芋头、焖豆腐、炒米粉是必有的三道菜。现在的元宵酒宴一年比一年高档。没有做头的人家除了有亲族做头要去帮忙执事之外,还要在家里大门内摆放供桌,社公出游经过前要祭祀,经过时要迎接社公,称为接驾。

妻子一向是非常重视元宵节祭祀的。这十几二十年我们是在城里居住。元宵节前一两天她的心里一直在盘算计划着。初七那天她就把祭祀要用的一应祭品准备好,并且总是记得打电话到老家,拜托我弟妇帮着备办祭祀用的

大香、贡银、元宵糕和给做头人家贺喜用的金簪红布等。其实每年我弟妇都是早就帮我妻子采购预订好了。节日之前之中,无论家道殷实与否,主妇们个个红光满面,神情喜悦,总是尽最大的虔诚和努力,为上天,为社稷之神,也为家人呈献一个最完美的元宵节。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黄石江东梅妃故里(佘琦辉/摄影)

初八早晨,妻子早早就催促一家人动身回老家,提兜里装满各种各样的祭祀食品。到家时,我弟妇已经帮着把门前砖埕打扫干净了,凡是认为稍有不洁之处都用绿色树枝遮盖。妻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镶着白边的红旗套上旗杆,挂在楼上窗户外,这就有了节日庆祝的气氛了。然后是扫地,洗涤祭祀用的桌子杯盘,其次是给花瓶换水,换上新剪来的天竺月季花。再给祭祀用的公鸡嘴巴衔上一束月季花蕾绿叶。然后是摆好供桌,系上桌裙。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庙(佘琦辉/摄影)

供桌上由前而后、由左而右按顺序摆放:花瓶;香炉;红烛一对;橘子果盒;果盒左边是三个茶杯,各放进茶叶,加进清水;右边是一瓶酒,三个酒杯;六个小碗的斋菜一字儿摆开,分别装着炸花生仁,炸紫菜,寸枣,瓜子,糖果,山楂片;面饭:装在一个杯子里的一截线面和另外一个杯子里的干饭,一左一右;最后面是象征十全十美的十盘祭礼。斋菜和面饭分别贴上小纸花,十盘祭礼贴上大纸花。纸花上剪着财丁骏发,顺风顺水,人寿年丰,物阜民康等祈福之语。虽然不知道孔夫子“祭神如神在”的教导,家家户户的主妇,总是那么一丝不苟,在她们心目中,虔诚事关一家人的幸福顺风。

呼神词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庙(佘琦辉/摄影)

父亲健在时,总是由父亲给我兄弟几家呼神。父亲上过私塾,塾师是他的祖父,我的曾祖父。所以他的呼神词有固定的格式和用词。他七十几岁时曾经给我们每家用红纸写一张呼神词,可惜我们年年依赖他呼神都习惯了,不以为意,没有珍藏,好像他会活到三百岁似的。到他九十岁去世时,那张红纸早就下落不明了。呼神词大概是:

今旦是农历XX(如:戊戌)年正月初八元宵节,弟子某某人携阖家大小,备办清茶美酒、果盒六斋、面饭花生、元宵米糕、猪肉鸡公、绿豆红团、秫米红团、起酵红团、线面红枣等等十盘,敬奉玉皇大帝、上天诸神、永安社尊主明王、后土夫人、齐天大圣、大圣齐天、五路元帅,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一家大小平安健康,大人工作顺利,孩子学业优秀,伏祈尚飨!

尊主明王就是社公,后土夫人俗称社妈,据说是社公的妹妹,他们是共工的儿子女儿,分别为

社稷之神。对神祇名字的正式称呼都是四个字,连呼神词也大都是四字一句,我怀疑是《诗经》每句四字的习惯遗留。《诗经》里有三十多首是祭祀神祇的诗。后悔父亲健在时没有问清楚,怎么会有齐天大圣和大圣齐天,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怎么会供在社庙里。呼神完毕,父亲最先,一家大小依次跪拜唱喏。然后是等待。

出游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国欢新坡闹元宵(佘琦辉/摄影)

下午两点左右,铳声大作。在大旗、头灯和彩旗的引领下,车鼓队,腰鼓队,十音八乐队过后,头人们各自捧着头炉,家属陪护着,亲族放鞭炮,按顺序慢慢行进,其后是社公社妈的轿子,各四个人抬着。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白沙澳柄元宵(佘琦辉/摄影)

经过每一家门口,早就准备好放置在地上的几米长的鞭炮响起,一家接一家,鞭炮声连绵不断,震耳欲聋,浓烟四起,游行队伍如行进在浓雾仙境之中,有时连脸都看不清楚。社公社妈驻跸做头人家时,锣鼓喧天,铳炮齐鸣,更是热闹非凡。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白沙澳柄元宵(佘琦辉/摄影)

每一家主妇或是主妇的女儿手拿一大把点着的香,在每一位头人经过时,忙不迭地与头人香炉里的香互换,互相道贺祝福。还准备好了叠成三角形状并用红髻线穿好的十元或二十元或五十元的钱,待到社公社妈的轿子经过时,又忙不跌地给社公社妈上香和

“挂脰”,“脰”是脖子的意思。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盖尾前连闹元宵(佘琦辉/摄影)

“挂脰”其实就相当于送红包或题缘金。实际上,社公社妈神像在轿子里,“挂脰”钱只能挂到轿子的角柱上。这个时候我一边和经过的头人们点头致意,一边自己还得燃放鞭炮,然后在早已准备好的早稻草上烧贡银,真是手忙脚乱。贡银一大一小,大的烧给玉帝和上天诸神,小的烧给社公社妈。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国欢新坡闹元宵(佘琦辉/摄影)

社公出游的队伍过后,父亲“拜神”,拜神词与呼神词大体一样,我猜想结尾应该是拜谢神祇享用祭品并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祈求。父亲是个认真的人,他认为做人要“有谱”,他的拜神词一定也是有谱的,可惜我当年没有认真去听他怎么拜神。收拾好供桌上的供品之后,我们一家就告别兄弟姐妹和亲族们回城里了。晚餐照例是一家欢聚,出好几道大菜,大吃大喝,为正在开始的新一年生活和奋斗积攒足够能量和饱满精神。但是据我所知,黄石地区各村元宵节好像都没有游灯和吃元宵丸的习俗。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元宵节日的热闹气氛。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庙(佘琦辉/摄影)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庆祝开年和庆祝丰收的节日,并借这些节日团圆欢聚,享受美食,期待美好未来。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涵江城隍庙(佘琦辉/摄影)

元宵节的主题是感谢社稷之神,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生活,敬畏神明,正派做人,并表达对将来的良好愿景。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盖尾前连闹元宵(佘琦辉/摄影)

从这点意义上说,不必烟花,无须鞭炮,然而再虔诚都不过分。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文字:朱祖厚,莆田四中英语教师,2010年退休。近一两年开始学习写作,所写文章皆平铺直叙,但内容真实可信,态度认真。

做头、出游、看新妇,莆田人闹元宵那些事!

摄影:佘琦辉,网名大米,骑行在路上,摄影在路上,分享快乐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