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1937年秋風蕭瑟的時候,一位中年軍人在山西太原的一個小房間裡給自己剛考上學的孩子寫家書。

在此之前,他和部隊出川千里迢迢跋涉到此,一路征塵艱辛無比。

此時,全國軍民團結抗戰的熱潮正在形成。行軍的勞頓並沒能消磨他殺敵的熱忱,但途中所見所聞卻令他如鯁在喉:簡陋低劣的裝備、望敵而逃的“友軍”、只顧自保的軍閥、不供補給的“中央”……而尤其是“出乎意外”地出現一些漢奸,令他在信中表達了憤慨。

國家凋敝、強敵入侵,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此情此景之下,漢奸無疑是國家的痛點、社會的逆流。據說,這支部隊從離開四川駐地的那時候起,就有漢奸為敵人通風報信,有時候在某地宿營一夜,也有漢奸點火放煙為敵機指示目標。將士們往往還未得上陣,就傷亡慘重。

雖憤慨難平,但這個中年軍人抗戰的決心已下。在這封家書的最後,他用這樣的筆墨揮別摯愛的親人:“我的安危,我自己曉得。這麼多人都犧牲得,我又怕甚麼?”

家書發出5個月後,中年軍人和他所在的師在一個叫山東滕縣的地方全軍盡沒,那是臺兒莊戰役的開始。

他叫趙渭濱,川軍第41軍第122師少將參謀長。

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我是在一個初春的下午讀到趙渭濱將軍家書的。那天的北京乍暖還寒,但陽光明媚。從字裡行間中,我讀到了一名抗戰軍人的血性和憂憤。

那個時候,中國人民堅決抗戰,英勇頑強、寧死不屈,盡展民族的血性氣節。但那些戴著日式軍帽、舉著太陽膏藥旗,甚至還操著一兩句日語、一臉媚笑的“中國人”,為敵軍“帶路”“效勞”,淪落為民族的敗類。

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七七事變後率先抗戰的趙登禹將軍死於叛徒周靜思的出賣、抗聯名將楊靖宇死於漢奸程斌的背叛、率五百將士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死於4名被日偽收買的敗類……這些漢奸助紂為虐、欺壓百姓、無惡不作,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是人民的敵人。

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積澱的文明古國,一個自古以來以“忠孝”為道德基礎的民族,為何會出一些敗類?答案是複雜的。當年中國社會中,一些人病態的對敵“崇拜”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崇拜敵人如神物,看自己國家、民族為草芥。

這種思想在當年一群“假東洋鬼子”身上尤為突出。有些去日本留學過的人,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上,卻毫無脊樑地膜拜起軍國主義思想。他們回國後,經常以“俱樂部”形式“物以類聚”,並在各個領域與日本的侵華政策遙相呼應,不約而同幹起了賣國的勾當。有人統計,當時中國四個偽政權(偽滿洲國、偽華北自治政府、偽華中維新政府、偽南京國民政府)的一百餘名高級漢奸,有近一半有過留日或參加相關“俱樂部”的經歷。

邪不壓正,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雖然歷經浩劫磨難,但中華文明始終生生不息。正是有偉大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和長期積澱,在危難關頭,無數個深明大義、不願屈服、奮勇獻身的中華兒女挺立向前,昂然衝破黑暗,贏得了最終勝利。

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趙渭濱將軍80年前戰死的滕縣,如今已改名滕州。不久前我曾路過那裡,當年將軍血戰的地方,今天已經是一個美麗的現代化城市。沐浴著新時代的東風,人們和平而寧靜地生活著,戰火與屈辱早已不見蹤跡。

這樣和諧安定、生機勃勃的情景,我想已如將軍生前所願。但前些天看到的一則消息,卻令我的心隱隱作痛。據江蘇警方通報,由於在網上公開人身威脅舉報南京日軍裝照的爆料者,一個“精日”不法分子被依法拘留。

此事,似乎又揭開了“漢奸”這塊民族的傷疤。其實當年那些“陰影”並沒有因為抗戰勝利而消失,這幾年網上的一些亂象顯示,那種崇拜外敵、仇視同胞的少數群體依然在現實中存在。他們有的假借漫友和軍迷之名,公開崇拜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挑釁社會良知底線;有的打著研究歷史的稱號,粉飾日本侵華罪惡並妄圖為漢奸翻案;有的視道德法律於不顧,大肆抹黑民族英雄革命烈士;還有極個別人一見外國圍堵中國就歡呼叫好,恨不得祖國徹底崩潰……對這些人,必須擦亮眼睛、高度警惕。

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今天的中國確實比抗戰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綜合國力已達全球第二,發展成就令世界驚歎。但也要看到,前進的征途依然佈滿荊棘、挑戰不少,需要更加團結同心全力以赴。在新的征程上,必須記得當年抗戰將士的憤懣與無奈,堅決亮劍鬥爭,絕不能因背後少數“民族敗類”的“暗箭”,而付出寶貴生命和鮮血。

所幸,那些極端不正常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全國上下的重視。除了網上網下的一致聲討外,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了《完善立法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等議案。在深化改革、厲行法治的大背景下,相信有關法律會健全完善,國民教育也會全面加強,社會思想文化土壤更加純厚。

趙渭濱將軍在家書的最後,勉勵後人“能夠在復興民族恢復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貢獻!”今天的我們,唯有昂揚進取、闊步前行,奮力實現強國強軍夢想,方可告慰歷史長河中那些高尚的靈魂!

81年前這封軍人的絕筆信,告訴我們為何不能姑息“精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