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終生不甘,先後寫了兩首詩對飆崔顥的《黃鶴樓》

李白終生不甘,先後寫了兩首詩對飆崔顥的《黃鶴樓》

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歷代以來都被詩評家們評崇備至,還入選《唐詩三百首》,可謂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唐人七律名作之一。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終生不甘,先後寫了兩首詩對飆崔顥的《黃鶴樓》

黃鶴樓

與這首詩相關的一個傳說也流傳甚廣。說的是崔顥詩成後的某天,李白登臨黃鶴樓,有人請李白也賦詩一首,詩仙謙遜推辭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那麼李白真的是謙虛嗎?從他後來的行為表現來看,似乎並非如此。

最為世人熟知的證據是李白後來去金陵(南京)後,寫下了著名的《登金陵鳳凰臺》一詩,而這首詩,明顯摹學了崔顥的《黃鶴樓》詩。詩云: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終生不甘,先後寫了兩首詩對飆崔顥的《黃鶴樓》

持平而論,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要略勝崔顥《黃鶴樓》詩一籌,至少也是不相上下。但或許是因為模仿痕跡太重,歷來的詩評家們對其評價並不太高,比如金聖嘆就曾大肆冷嘲熱諷:“然則先生當日,定宜割愛,竟讓崔家獨步。何必如後世細瑣文人,必欲沾沾不捨,而甘於出此哉。”意思是說李白當時就應該藏拙到底,不必後來再寫這首詩來出醜。

李白終生不甘,先後寫了兩首詩對飆崔顥的《黃鶴樓》

李白

金聖嘆的評論未免太過刻薄,但他的一個基本判斷大致不錯,就是李白確實“沾沾不捨”,心有不甘。這種心有不甘除了體現在《登金陵鳳凰臺》上外,還體現在臨到晚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又寫下了另一首更像《黃鶴樓》的詩作來對飆崔顥。詩作名叫《鸚鵡洲》。全文如下: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很明顯,這首《鸚鵡洲》詩更稱得上是《黃鶴樓》詩的改名仿作,無論是意境還是詞章,實在像得不能再像了! 當然,結果也更悲催——後世壓根沒人注意;如果我不說,您恐怕也沒聽說過吧。

李白終生不甘,先後寫了兩首詩對飆崔顥的《黃鶴樓》

鸚鵡洲

所以,現在想來,李白當時的“謙遜”也許更多隻是一時間寫不出太出彩的詩作來,暫且敷衍推託——並非在內心真正服膺崔顥。回去好整以暇精心構思後,終究還是想一決高下。只不過,一來律詩本非李白所擅長,二來崔詩畢竟創作在先,先入為主,李白即便先後仿作了兩首“佳作”,仍舊不能夠完勝崔顥。其實要我說,李白先生也是太過於執念了,便讓崔顥一步又何妨?畢竟你才是唐詩的翹楚和魁首,是全能總冠軍,而崔顥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單項冠軍”而已!

李白終生不甘,先後寫了兩首詩對飆崔顥的《黃鶴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