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絕對武器”,揚威朝鮮半島折服美國大兵,成蘇聯力量代表

文 | 郭曄旻

二戰結束時的1945年,蘇聯航空工業人民委員部下轄企業有171家,擁有金屬切削機床近10萬臺,從業人員超過71萬人。此時的蘇聯航空工業體系已趨於成熟完善,成為國家軍事工業綜合體的重要支柱。

蘇聯的“絕對武器”,揚威朝鮮半島折服美國大兵,成蘇聯力量代表

二戰中,蘇聯軍工廠正在生產伊爾-2(Il-2)戰機

1930年代初期,蘇聯僅有兩個大型飛機設計中心,也就是謝·伊留申、波利卡爾波夫、格里高洛維奇等人領導的中央設計局與安德烈·尼古拉耶維奇·圖波列夫領導的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設計局。但這一局面並未持續太久。很快,這兩個設計中心就衍生出了數十個飛機設計局。這類設計機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設計師為中心,並以設計師的姓名冠名。譬如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就是由著名飛機設計師波利卡爾波夫主持並因其而得名,波利卡爾波夫被譽為“俄國殲擊機之父”,因此該局主要從事輕型殲擊機的設計工作,併成功設計了伊-15(蘇聯的最後一代雙翼戰鬥機)、伊-16(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可收放起落架單翼戰鬥機)等著名戰機。

到了40年代,蘇聯飛機命名體系發生了重要改變,不再像美國軍用飛機那樣以“戰鬥機(F)”、“強擊機(A)”、“轟炸機(B)”的功能分類編號(“伊”是俄文戰鬥機的縮寫),而是開始採用設計局也就是設計師的姓氏命名,正因如此,人類航空史上才記錄了下面這些赫赫有名的名字。

蘇聯的“絕對武器”,揚威朝鮮半島折服美國大兵,成蘇聯力量代表

衛國戰爭中的雅克-3 戰機。

在二戰中被納粹德國軍隊驚恐地稱之為“黑色死神”的“伊爾-2”強擊機正是謝·伊留申的傑作。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了超過41000架“伊爾-2”及其改型機,是航空史上單產量最大的軍用飛機。在戰爭的進程中,這種飛機幾乎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成為著名的坦克殺手。蘇聯最高統帥部給生產廠發來的賀電裡說:“蘇聯紅軍需要‘伊爾-2’飛機,就像需要空氣和麵包一樣。”這種二戰中獨一無二的重裝甲強擊機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黑科技”:它的後機身是木製的,機翼和尾翼是硬鋁材料制的,在換掉整個機身前部和中部的骨架和蒙皮之後,用厚度不同的裝甲板製成飛機機體的承力件。實施裝甲的部位有動力裝置、飛行員座艙、散熱器和油箱。要把飛機各要害部位全都安上裝甲,勢必大大增加飛機本身的重量,但總設計師伊柳申成功地解決了這些矛盾:他巧妙地把設計成流線型的裝甲作為飛機骨架,馬達、座艙、發動機等要害部位全都安裝于堅固可靠的裝甲機體之內。裝甲同時構成飛機承力結構的一部分,飛機變得非常堅固,而又不至於另外附加裝甲板使飛機增重太多。這使得“伊爾-2”具有令人驚愕的戰場生存能力。有一架“伊爾-2”飛機出擊了150次,在戰鬥中機翼、機身尾部和尾翼受到嚴重損傷,機上有600多個彈孔,但是它依然飛回了自己的機場。無怪乎駕駛“伊爾-2”強擊機參加過戰鬥的蘇聯飛行員們讚歎:“如果說有的飛機是人類智慧的傑作,在其結構中體現了所有現代戰爭要求,能執行性質完全不同的任務的話,那麼‘伊爾-2’當之無愧。”

蘇聯的“絕對武器”,揚威朝鮮半島折服美國大兵,成蘇聯力量代表

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

至於二戰蘇軍最為青睞的戰鬥機則是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的得意之作。“雅克”系列戰鬥機在二戰中共生產了超過3萬架,佔蘇聯當時戰鬥機總數的2/3。這種戰鬥機給參戰的盟國飛行員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一位法國飛行員在戰後回憶:“1944年10月,諾曼底飛行團自由法蘭西大隊在10天裡擊落了119架德國飛機,唯一的損失是兩名飛行員受傷。這個大隊飛的是雅克-3飛機。”另外,衛國戰爭中的蘇聯頭號王牌飛行員,擊落62架敵機的伊萬·闊日杜布駕駛的則是C·A·拉沃奇金所設計的“拉”系列戰鬥機。拉沃奇金設計局的最終作品是噴氣殲擊機原型“拉-15”,但在競爭中落敗。或許,這並不是因為拉沃奇金的才能不足,而只是他遇到的對手——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太過強大。

這位童年時當過牧羊娃的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他有個名氣更大的兄弟當過蘇聯最高蘇維埃的主席)在1939年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局。他與擔任過波里卡爾波夫助手的古列維奇一見如故。這兩位志同道合的設計師性格其實迥然不同:米高揚血氣方剛,精力充沛;格列維奇則老成持重,沉著穩健。這是一對理想的夥伴。兩人姓氏的頭一個字母合起來是“МиГ(米格)”,當傲慢的美國人在朝鮮半島上空見識到“米格-15”這種蘇聯第一種後掠翼噴氣式戰鬥機後,立即為其優異性能而震驚,稱之為“絕對武器”。美軍的結論是:這種飛機的優良性能“使美國在遠東的各種飛機都變成過時的了”。從此之後,在漫長的冷戰時期,“米格”飛機幾乎成為蘇聯空中力量代名詞,以致在著名空戰電影《壯志凌雲》中的假想敵也是 “米格-28”戰鬥機——真實的“米格”飛機的編號只有單數,譬如“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米格-23”……乃至最新的“米格-35”,無一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