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戰國時,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魏國稱霸諸侯近百年,經歷了三位國君: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時間跨度是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41年。公元前445年是魏文侯即位之年,魏國開始強大;公元前341年是魏國於馬陵之戰敗於齊國的時間,標誌魏國霸業的衰落。這個時間段,魏國出名的戰將有:吳起、樂羊、公叔痤、公子卬、龐涓、龍賈、孫何、魏章、魏錯。在馬陵之戰後,魏國的很多大將為秦所用,如公子卬、魏章、犀首(公孫衍)。之後至魏國滅亡,魏國的主要將領有:犀武(公孫喜)、翟章、芒卯、晉鄙、段乾子、信陵君。

樂羊為魏國滅北方之中山國。西門豹是為魏國鎮守東北方鄴地的大將,《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01年),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戰,魏將龐涓用一年時間拔趙都邯鄲,可見此人當不是無能之輩。可惜他遇上了孫臏,真可謂人外有人。公子卬也是一員很厲害的大將,公元前341年被商鞅詐俘,公元前331年為秦攻魏,斬首魏軍八萬,魏國河西為秦所奪。可惜這樣一位人才,居然為秦國斬殺自已母國八萬大軍。詳看筆者文章《他為何要把屠刀揮向自己的國家》。龍賈是與公子卬一同為魏國鎮守河西的大將,此人在公元前358年即已在史書中有記載,公元前358年和公元前352年,兩次為魏國築長城。同時,在公元前341年,公子卬被秦商鞅詐俘之後,由於龍賈鎮守河西,河西並沒有喪失。在公子卬的軍隊也被秦軍收編的情況下,龍賈以部分河西守軍還能保持不敗,可見此人才能不一般。在公元前333年,龍賈四萬五千人被犀首擊敗於雕陰(現在延安甘泉縣),公元330年,河西之戰,八萬魏軍被斬殺,龍賈之結局史書無記載,之後史書中再無出現,當已戰死沙場。而

犀首,也叫公孫衍,是首倡合縱者。公元前333年為秦國之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張儀相秦之後,犀首歸魏國,為魏將,後又為魏相,組織了公元前318年的第一次合縱抗秦。公元前314年韓、魏聯後與秦進行了激烈的岸門(山西河津西黃河邊)之戰,犀首敗逃,以後史書再無記載。魏錯為公元前338年,秦敗魏岸門,俘魏主將魏錯於岸門,史書只記載此一處,別處再無記載,不過我們可以看出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後,秦與魏在河西的激烈戰爭。大戰十四年,從公元前341年到公元前328年,魏國割河西、上郡與秦結束。魏惠王時,公叔痤、公子卬、龍賈、公孫衍、魏錯這些人都是西方戰將。而龐涓為東方和北方戰將,這從拔趙邯鄲和與齊馬陵和桂陵之戰能看出來。而南方與楚作戰的是魏章孫何,這也是兩員猛將。《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孫何侵楚,入三戶郛(河南淅川西北)。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孫何取隱陽(在河南郾城)。”這段記載是《竹書紀年》中“無所可系者”,但可以確定是魏惠王時的事。大概是在公元前360年到公元前350年中間的事,是魏遷都大梁後與楚國的激戰。關於孫何,《史記》是沒有記載的,而魏章有記載,他於公元前312年為秦伐楚,奪楚漢中之地,俘楚將屈匄為首七十餘人,斬首楚軍八萬。這一戰中,秦國名將樗裡疾僅為魏章副將,可見魏章地位和才能之高。這一戰是秦敗楚的第一戰,可以說為秦國崛起立下了很大功勞。就像公子卬滅魏河西軍八萬,魏失半壁江山一樣。魏章何時從魏至秦,史書無記載,當是和公子卬、魏錯一樣,在魏與秦河西之戰中為秦所俘。魏章於公元前310年與張儀一起歸魏。之後再無記載,當已去世。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大秦帝國中公子卬

魏國最厲害的戰將要數吳起。吳起本為衛國人,他母死不奔喪、殺妻求將,所以惡名遠揚。但他軍事才能非常高,是繼孫武之後的又一位大兵法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孫子吳起列傳》,另從他早年不得志的經歷來看,魏文侯可能還並未四處求賢,所以吳起不能去魏國效力,在魏文侯下了求賢令之後,吳起才能去魏國。司馬遷把孫武和吳起放在一起立傳,說明二人從時間上相距不是很遠的,所以說吳起是繼孫武之後的又一位大兵法家。他們所寫的兵法也被後人稱為“孫吳兵法”,這也為二人生活年代相距不遠的又一證據。當然,戰國史上,我們能見到的第一位大兵法家,也就是吳起了。

吳起到魏國後,為魏國攻打秦國,佔河西之地七百里,也就是現在山西跨過黃河往西,大致相當於現在陝西渭南市全部、延安市的一部分,現在延安有吳起縣,相傳就是吳起為魏國鎮守邊疆駐兵的地方。他不只為魏國打下了河西,還為魏國守住了河西。從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魏伐秦,佔領秦河西。據《史記》記載:“魏文侯六年(前419年),城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七年,與秦戰少梁。八年,復城少梁。”魏文侯十二年(前413年),秦國“與晉戰,敗鄭(陝西省華縣華州鎮附近)下。”魏文侯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今陝西韓城縣東南),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裡(陝西省澄城縣東南)。”公元前409年(簡公六年):秦令吏初帶劍。塹洛(秦沿洛水築長城),城重泉(蒲城縣龍池鎮重泉村至晉城村一帶)。魏伐秦,築臨晉元裡。十七年(前408年)“伐秦至鄭(今陝西華縣),還築洛陰(陝西大荔縣西南)、合陽(陝西省合陽縣東南)。”魏國通過河西之戰,建立了河西郡。而河西郡守就是吳起,這是翟璜推薦給魏文侯的。公元前389年,“秦侵陰晉(今陝西華陰東)”。這是秦國乘魏楚大戰之機,攻魏河西,企圖奪回河西,吳起以區區五萬兵力,破秦五十萬大軍,成為戰爭史上的奇蹟。吳起軍事才能之傑出,不只是兵法好,還因為他創立了“武卒”制。這是精兵中的精兵,對士兵體能要求相當高,可以揹負重物日行百里,才能入選魏武卒。吳起的步兵方陣在當時可以說是橫掃天下。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魏武侯時期被魏相公叔痤排擠到了楚國,過程詳看筆者系列文章。魏武侯起,魏國自恃為家大業大,不重用人才,導致人才外流,成為魏國衰落的主因。吳起到楚之後,為楚國進行變法,楚很快強大,一度打敗魏國,飲馬黃河。可惜楚悼王死的早,公元前381年,吳起在楚悼王的屍體上被楚國舊貴族砍死,一代天才就此喪命。戰國將領裡,最強的怕就是二“起”了,一個是吳起,一個是白起。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大秦帝國中龍賈

馬陵之戰後,齊國成為新的霸主。齊國戰將有孫臏、田嬰、田朌、田忌等,但齊國最厲害的戰將是匡章。公元前334年,二十歲左右的匡章參與齊、魏徐州相王,並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公元前320年,秦軍攻齊右壤,齊威王派匡章為將應戰。在此期間曾有人汙衊匡章欲降秦,但齊威王用人不疑,沒有中秦國的反間計,匡章最終擊敗了秦軍,此役導致張儀的連橫政策在魏國的破產,為公孫衍的合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公元前314年,乘燕國內亂,匡章率領齊國常備軍“五都之兵”及與燕接壤的“北地之眾”,五十日攻破燕國。由於各國怕齊獨大之後對已不利,所以聯合威脅齊國,齊軍只能從燕國撤出。齊閔王即位後,孟嘗君為相,聯合韓、魏兩國攻楚,匡章率軍在垂沙(今河南唐灑西南)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沁陽北)、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公元前298年齊魏韓伐秦,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攻破秦國函谷關,前296年秦國被迫割地求和。可以說匡章是魏國衰落後,東方六國唯一能與秦一戰的將領,他是從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96年這二十多年間最強戰將。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匡章為齊國南破楚、西服秦、北敗燕,威震天下。公元前296年之後,史書再沒有關於匡章的記載。

楚國最厲害的戰將為昭陽。楚懷王六年(前323年),為了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回魏當太子,昭陽率楚軍伐魏,大敗魏軍於襄陵(今河南睢縣),佔領八城。隨即又移兵向東伐齊。齊國也抵擋不住昭陽的進攻,當時正在齊國的秦使陳軫,到楚營中對他說:“君已官為柱國,伐魏有功,可升令尹;今又伐齊,豈非畫蛇添足!經陳軫勸說,遂引兵而退。”楚國當時幾成最強國家,皆因有昭陽為將,可惜昭陽一死,楚國再無名將出現。楚懷王因此身死異國,後來楚都 為白起攻破。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楚將昭陽畫像

秦國名將雲集,如樗裡疾、司馬錯、甘茂、白起、胡陽、王齕、王翦、王陵、王賁、、蒙驁、蒙武、蒙恬、蒙毅。先於他們的是秦孝公的哥哥嬴虔、商鞅、魏國的公子卬、公孫衍、魏章,都曾為秦國立過大功。公元前331年,公孫衍為秦斬首魏雕陰守軍四萬五千,公元前331年,公子卬為秦斬首魏河西守軍八萬。

之後才是樗裡疾、司馬錯、甘茂。公元前317年,修魚之戰秦樗裡疾斬首韓軍八萬。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為秦滅蜀國。公元前312年,魏章為秦斬楚八萬大軍。公元前307年,甘茂為秦與韓戰於宜陽,斬首韓軍六萬。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影視劇中的司馬錯

為秦打下江山的是白起,他是秦國最厲害的戰將。公元前293年白起與韓魏的伊闕之戰,韓魏被斬首二十四萬,白起為大良造。前280年,白起為秦敗趙軍,斬首三萬。公元前280秦擊楚,取漢北及上庸地;前279年,秦拔楚鄢、西陵;前278,白起擊楚,拔郢,燒夷陵(楚王祖墓),楚王亡走陳;前277年,秦拔楚巫、黔中,白起封為武安君。從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77年,秦共殲滅60萬楚軍,白起為武安君。前274年,白起秦拔魏四城,斬首四萬。前273年,白起與胡陽擊魏華陽軍,芒卯走,得三晉將,斬首十五萬。公元前260年前後,秦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坑殺45萬)。上邊加起來就有200多萬之多,對於當時2000萬左右的總人口數來說,屠殺二百多萬的青壯年勞動力對社會的破壞是巨大的,也不知道當時是如何把幾萬、十幾萬、幾十萬的人頭一個個割下來的,其血腥場面讓人不敢想象。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影視劇中的白起

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對抗的國家,所以趙國出現了戰神級的廉頗、李牧,除此二人之外還有一位才能不亞於他們的趙奢。但總的來看,趙國的將領要明顯少於秦國,這也可能是為什麼趙國有名將,但最後敗下來的原因吧。

廉頗,趙國苦陘(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嬴姓,廉氏,名頗。這是一位縱橫戰場五十多年的老將。在史書中,廉頗的最早出場是在公元前284年,他與名將樂毅同時擔任燕、趙之將,聯合秦、韓、魏,形成五國聯軍伐齊,大敗齊軍。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官拜上卿。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公元前276年,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今大名),未能奪取。之後廉頗再次進攻,將幾成功佔領。公元前275年,廉頗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進攻趙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秦軍。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後來,趙國中秦國反間計,趙國慘敗。長平之戰後,在趙國主力盡失的情況下,他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至趙悼襄王時,由於遭小人排抗日而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廉頗死後,很快趙國亡國。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趙奢,嬴姓,趙氏,名奢,趙國邯鄲人(今河北邯鄲),因功被封為馬服君。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約活了60餘歲。他的主要戰績是閼與之戰。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派中更胡陽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同時趙國派趙奢出擊秦軍,於公元前269年滅秦軍十萬,趙國軍威大震。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趙國還有一位戰神級人物李牧,他是趙國最厲害的戰將。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攻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指揮趙軍抵抗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戰。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另一路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也被擊敗。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在李牧的抵抗下,王翦軍沒有任何進展。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又施出了反間計。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說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立即派宗室趙蔥和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交出軍隊,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燕國的最厲害的名將是樂毅。他是魏國名將樂羊的後人,樂羊滅中山之後,受封於中山靈壽,所以其後人生活於中山靈壽。趙武靈王及其子趙惠王滅中山國之後,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當時樂毅還年少,他很想跟隨趙武靈王這位雄主大幹一番事業,他很崇拜趙武靈王。後來趙武靈王死於內亂,被其子趙惠王餓死於沙丘。這傷透了樂毅的心,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後來燕昭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因為燕國曾差點被齊滅國,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一次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留下了這位在魏國不得志的大將,任命他為亞卿。當時,齊愍王統治下的齊國很強大,北幾滅燕,燕國成為其附屬國;南邊在重丘大破楚國;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打敗秦國;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地一千多里。於齊愍王自尊自大,鞭天笞地,很是驕橫,百姓也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齊國已成為眾矢之的,燕昭王和樂毅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等人去合縱各國。由於各國對齊國的強大都很擔心,合縱很快就成功了。

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愍王親率齊軍主力迎戰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樂毅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愍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親率燕軍直搗臨淄,齊愍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攻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樂毅在齊國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後來樂毅死於趙國。

盤點戰國時各諸侯國最厲害的戰將

影視劇中的樂毅

韓國有時被人們認為很弱,其實不然。魏國衰落之後,秦東擴與韓發生戰爭,秦與韓的戰爭有以下幾次:公元前335年,秦拔韓宜陽(今河南宜陽),但不久之後又為韓奪回;前319年,秦來擊取韓鄢(今地不詳),前318年韓趙魏楚燕擊秦於函谷關(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不勝;公元前317年,韓與秦戰於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韓被斬首八萬;公元前314年,韓與秦戰於岸門(在今山西河津市南),韓被斬首萬;公元前307年,秦與韓激戰於宜陽一年,秦斬首韓軍六萬,秦取宜陽、武遂(在山西省垣曲東南)。宜陽丟了之後,秦國東出之路已通,後來韓國已失地為主,但還有頑強抵抗,如若沒有韓國的抵抗,秦國統一六國要容易的多了。公元前301年,秦取韓穰(河南鄧州市);公元前298年,韓與魏趙齊共擊秦於涵谷關,河水絕於渭一日,聯軍勝,秦國求和。公元前296年,韓再次與魏齊擊秦,秦與韓武遂和。公元前293年,韓魏與秦戰於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區南約2公里處的龍門),被秦斬首二十四萬。公元前291年,秦拔韓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公元前290年,韓與秦武遂地方二百里求和,魏與秦河東四百里地求和。韓國與魏國終沒有守住今山西西南部、河南東部,秦國基本掃清了韓魏勢力,下一個目標就是楚國和趙國,所以公元前280年以後大舉攻楚,直攻下楚都(現在湖北荊州),公元前260年,直攻趙國,與趙決戰於長平,攻下長平後,又攻邯鄲,楚魏聯軍救趙,暫時打敗秦軍,延緩了秦統一六國過程。

韓國的強大受益於申不害變法,韓昭侯於公元前351年拜申不害為相,以求變革圖強。申不害變法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術”的核心就是建立起了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申不害特別指出君主要暗中用“術”,不讓臣子知道,這實際上成了一種權術。這種權術保證了君主的權威不至於旁落。總體上來看申不害的變法是成功的。《史記》記載申不害變法十幾年,韓國兵力強盛,沒有國家敢侵犯韓國。韓國還於公元前353年攻東周,取陵觀、刑丘(今河南溫縣東北)、高都(今河南洛陽南)、利,公元前346年韓國又與魏國聯合出兵,攻取了楚國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但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韓國的名將有誰,尤其是打勝仗的。史書裡記載的韓將有申差、叟、暴鳶。公元前317年,魏、趙、韓三國聯軍攻秦,樗裡子率秦軍大破聯軍於修魚,擒韓將叟、申差,斬首8.2萬,聯軍敗退至觀澤。公元前299年,“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公元前293年,韓魏與秦大戰於伊闕,韓將為暴鳶。公元前公元前275年,秦國攻打魏國,韓釐王派暴鳶率軍支援魏國,暴鳶軍遭秦軍擊敗,於是撤軍逃到開封。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之後,再無其記載。韓國之弱在於無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